范小杉 羅 宏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經濟研究室,北京 100012)
近年來,中國突發性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頻發,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害,并對生產生活的安全構成巨大威脅。目前國內對環境風險突發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的研究,偏重于污染事故應急響應、危險評估、損失估算和對宏觀管理措施的政策建議等方面的研究[1-5],但對多年來突發環境事件的序列特征缺少研究,因此難以對突發環境事件的管理成效做出量化評價,也不能發現環境風險預防和監控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對1995年到2010年全國范圍內突發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的時間序列特征展開分析,為環境風險監測、預防和管理提供理論支持,對政府公共環境管理機構提供技術支持與政策建議,以便對近、遠期事故的發生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預測,從而避免重大污染事故的發生。
本研究資料來源于1996-2011年《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所統計的1995-2010年中國突發環境事件情況統計數據[6],突發性環境事件包括突發性水污染、大氣污染、固廢污染、噪聲污染及振動危害以及其它類型突發性環境事件等,2005年后海洋污染也納入了統計。
主要采用描述性統計方法,利用1995-2010年來各類突發性環境事件年發生頻次的變化情況,分析相應類型環境風險預防、監管、控制和管理成效,并考察每年不同類別環境事件在全年度突發環境事件中所占的比重,以明確各類突發環境事件在中國環境風險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以便于確定突發性環境事件的監管、控制重點,為環保機構提供政策建議。
1995-2010年的15年間,全國每年發生的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總次數顯示出不規律的波動趨勢(圖1),但從時間上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段:在1995~2000年,全國環境事件發生總次數波動趨勢最為顯著,1995年的發生頻次(1966次)與1997年(1992次)相當,而1996年的發生頻次(1446次)和1998年的發生頻次(1422次)發生頻次也非常接近,但年際降幅存在較大差異,2000年(2411次)出現峰值,此后全國突發性環境事件發生頻次呈階梯形小幅波動下降趨勢;2001年、2002年、2003年為第一降幅階梯,年發生頻次在1842-1921次之間;2004年(1441次)、2005年(1406次)處在第二降幅階梯,年均發生頻次為1423.5次;2006年(842次)處于第三降幅階梯,與第二降幅階梯相比,此階段年際降幅更大;第三降幅階梯是2007-2010年,期間全國突發性環境事件發生頻次最高值出現在2008年(474次),最低值出現在2009年(418次),四年時間內全國突發性環境事件發生頻次差別不大。可見2000年以來,我國突發環境事件控制管理取得了較大進展,2010年全國突發性環境事件發生頻次只相當于2000年的17.42%,但2007年以后,我國突發性環境事件每年發生次數一直穩定在400次左右,即全國范圍內每天大約發生1-2次,但這一數值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異,因此突發環境事件的預防、監測、控制和管理仍有待加強。

圖1 中國突發性環境事件發生頻次時間變動趨勢
1995-2010年,全國突發性水環境事件共發生11298次,年均發生706次,即平均每天發生約2次,占全國環境事件發生頻次的比重達48%,接近全國突發環境事件的一半,顯示水環境事件在全國突發性環境事件中占據絕對主要的地位,同時也說明水環境風險長期面臨嚴峻的形勢。從演變趨勢來看(圖2),在2003年以前的眾多年份,突發性水環境事件的發生頻次大多在1000次左右,即1995-2003年間,全國每天大約發生突發性水污染事件3次,其中最高值出現在2000年(1138次),即當年平均每天發生水環境事件3-4次,期間每年水環境事件發生次數占全國突發環境事件的比重都在50%左右,最高比重值出現在2001年(1096次),所占比重為59.5%,1996年(677次)、1998年(788次)、1999年(888次)是1995-2003年間水環境事件發生較少的年份,但占全國突發環境事件的比重也分別高達46.8%、55.4%、55.0%;2003年后,全國水環境事件發生頻次呈現近乎和全國突發環境事件總頻次完全一致的階梯狀下降趨勢,期間突發性水環境事件占全國突發環境事件比重呈劇烈波動下降趨勢,發生頻次最高值出現在2004年(753次),占全國比重約為52.3%;而占全國比重最高值(57.2%)出現在2006年(482次);發生頻次和所占比重最低值都出現在 2009年(116次),即3天發生一次,占全國突發環境事件的比重為27.75%,顯示出2000年以來,中國突發性水環境污染事件從每天發生3次降低到3天發生一次,9年時間內降幅超過90%,顯示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控制與管理取得了良好成效。

圖2 1995-2007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發生頻次及其占全國突發環境事件比重
1995-2010年16年間,突發大氣污染事件共發生7706次,年均發生481次,每天大約發生1.3次,每年占全國環境事件發生頻次的比重達34.4%,即16年間全國有超過1/3的突發環境事件是大氣污染事件,說明10余年時間內大氣污染在全國突發性環境事件中的重要地位僅次于水污染事件。
從發生頻次時間變動看,突發大氣環境事件年發生頻次基本和全國突發環境事件總發生頻次變動趨勢一致(圖3),總體呈波動下降趨勢:1995-2000年呈波動上升趨勢,同樣在2000年(864次)達到最高值,此后呈階梯狀下降;2001-2005年為第一降幅階梯,其中2001-2003年呈波動上升趨勢,在2004-2005年呈小幅下降趨勢;2006年(232次)比 2005年(538次)減少了57%;而2007年(134次)相比2006年也減少了43%,2009年(130次)出現最低值,大約是2000年的15%。

圖3 1995-2010年突發大氣污染發生頻次及其占全國突發環境事件比重
每年突發大氣環境事件發生頻次占全國突發環境事件的比重與發生頻次變動趨勢不完全一致,且波動態勢更為顯著,波動范圍多在27%-40%之間;其中最高值出現在1996年(40.46%),最低值出現在2006年(27.55%);2006-2010年間,盡管大氣突發環境事件發生總頻次在減少,但其在全國突發環境事件中所占比重卻呈持續上升趨勢,說明期間盡管突發大氣污染事件年發生頻次大幅度減少,但該類環境事件控制效率仍低于全國環境事件平均控制效率。
1995年-2010年的16年間,突發固廢污染事件共發生936次,年均發生58.5次,即大約6天發生1次,平均每年占全國突發環境事件發生頻次的比重達5.5%。固廢污染事件發生頻次在1996-2000年間呈波動上升趨勢(圖4),期間占全國突發環境事件比重也呈波動趨勢,但都小于5%;此后2000-2003年間波動趨勢最為顯著,2000年(103次)-2001年(39次)出現較大降幅,幅度超過62%;但隨后2002年(109次)與2001年相比,年增幅高達179%; 2003年比2002年再次大幅減少,此后固廢污染年發生頻次呈現平穩態勢,但期間固廢污染發生頻次占全國突發環境事件比重在1996-2009年間都呈波動上升趨勢,最高值出現在2009年(13.16%),盡管隨后的2010年(8.33%)的比重有所降低,但總體趨勢而言,固廢污染在全國突發環境事件的預防、控制和管理中的地位卻在持續提高。

圖4 1995-2010年突發固廢污染事件發生頻次及其占全國突發環境事件比重
噪聲與振動危害事件在1996-2010年間共發生了916次,年均發生50.5次,即大約7天發生一次,平均每年占全國突發環境事件的比重大約為3.16%。期間在2000年(266次)出現峰值(圖5),2000年前噪聲及振動危害發生頻次呈波動上升趨勢,2000年后則呈波動下降趨勢,在2008年和2009年相繼出現0次發生率,2010年僅發生1次,同時噪聲與振動危害占全國突發環境事件的比重和發生頻次波動規律完全一致,說明該類環境事件的預防、控制和管理成效十分顯著。

圖5 1995-2010年突發噪聲即振動危害事件發生頻次及其占全國突發環境事件比重

圖6 1995-2010年其它類環境突發事件發生頻次及其占全國突發環境事件比重
在1996-2010年的共發生1014次,其它類型的突發環境事件年均發生63.38次,平均每年占全國突發環境事件比重達7.9%。環境事件發生頻次與其占全國突發環境事件比重的波動趨勢基本一致(圖6)。大致以2002年為分界線,在2002年前,其它類型的環境事件發生率呈波動下降趨勢,期間最高值出現在1996年(106次),占全國比重超過7%, 2002年(21次)達到最低值,占全國比重僅為1%;2002年后,這些類別的環境事件發生頻次逐年增加,到2009年(115次)達到最高值,超過當年水污染事件發生次數(113次),與大氣污染事件(116次)完全相當,占全國比重也超過27.5%,此后2010年(89次)略有下降,但占全國比重仍超過21%。說明在全國性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固廢污染事件年發生頻率持續減少的同時,其它類別的突發性環境事件的預防、控制和管理在2002年以來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因此發展緩慢,年發生頻次逐年增加,加大這些類別突發性環境事件的預防、監控與管理力度十分緊迫。
另外,海洋環境事件在2005年后也納入了統計。相關資料表明,2005年和2006年海洋環境污染事件發生頻次分別為19次和10次,占全國比重分別為1.35%和1.19%。在隨后的2007-2010年,平均每年發生3次左右,占全國比重小于1。因此,海洋環境污染事件在2007年后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和管理。
研究表明:全國突發性環境事件的發生頻次自1995年以來變化趨勢十分顯著。2000年以前全國突發性環境事件的發生頻率高且呈劇烈波動趨勢,2000年達到峰值,2000年以后呈階段性減少趨勢,2007年后發生頻次穩定在每年400次左右;其中,突發性水環境、大氣環境事件以及噪聲振動危害的預防、控制與管理已取得突破性成果,但固廢污染事件即其它突發性環境事件的控制和管理卻進展緩慢,固廢污染事件在2003年以來發生頻次較少變化,而其它突發性環境事件自2002年以來甚至呈快速增長趨勢。說明我國在重視突發性水環境和大氣環境事件管理的同時,還需加強固廢污染事件即其它類型環境事件的監控與管理。
[1] 李靜,呂永龍,賀桂珍.我國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時空格局及影響研究[J].環境科學,2008,29(9):2684.
[2] 張海彬,張東平.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預警系統的探討[J].污染防治技技術,2007,20(1):60-62.
[3] 胥樹凡.建立環境污染事故應急體系的探討[J].中國環保產業,2007年第4期:8-11.
[4] 郭振仁.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防范與應急[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226.
[5] 1996~2011年中國環境年鑒[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6-2011.
[6] 畢軍,曲常勝,黃蕾.中國環境風險預警現狀及發展趨勢[J].環境監控與預警,200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