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玉瑛
心包積液在臨床工作中是一種常見癥狀,多需心包穿刺抽液,以緩解癥狀,并送檢積液明確病因。但傳統的心包穿刺術危險性高于冠狀動脈造影[1],其威脅生命的并發癥可高達11.4%~20%[2,3]。我院在超聲定位下將改良中心靜脈導管留置于心包腔內,引流心包積液治療,減少了傳統心包穿刺術的風險,取得了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1年3月—2012年6月,共40例病人在超聲定位下經皮將改良中心靜脈導管置于心包腔內,留置引流心包積液治療。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35歲~80歲;結核性心包炎28例,化膿性心包積液2例,非特異性心包積液1例,惡性心包積液9例。所有患者除行放射檢查外,均經超聲檢查確診心包積液中至大量。穿刺部位多取心尖部,若為肺氣腫或女性乳房肥大者酌情選劍突下,第1天引流積液100mL~300 mL,以后據病人情況酌情引流300mL/d~800mL/d,并根據患者局部反應、疾病性質及積液吸收情況確定引流管保留天數。
1.2 材料 單腔中心靜脈導管包(佛山特種醫用導管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型號CF-B 16Ga*20cm),5mL注射器1只,2%利多卡因注射液1支,引流袋1個,腹帶1個。
1.3 方法 根據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確定積液最深處為穿刺點,一般多取劍突下或心尖部,并確定穿刺深度。術中常規行心電監護,取心尖部為穿刺點時,囑患者取端坐位。常規消毒穿刺部位、鋪無菌孔巾。穿刺前先將引流管前端兩側間隔1cm交叉加開約1mm×2mm卵圓形側孔各兩個備用。以5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注射液5mL穿刺點局部浸潤麻醉。麻醉時注意緩慢進針,待有突破感時即停止進針,緩慢回抽注射器見有積液抽出時提示穿刺成功。然后沿原穿刺點、方向及深度緩慢刺入穿刺針,回抽注射器見有積液抽出后可置入J形鋼絲,拔出穿刺針,由導引鋼絲置入改良中心靜脈導管約10cm~15cm后拔出鋼絲。置管過程中固定鋼絲,以免其脫出或繼續進入損傷心臟。拔鋼絲時用手固定中心靜脈導管以免導管脫出。置管成功后局部碘伏消毒,以無菌透明敷貼固定;避免牽拉引流管,并予腹帶外固定進一步預防導管脫出。引流管經高壓滅菌的長約6cm的膠皮管連接無菌引流袋使心包積液緩慢流出,并可通過開關控制積液引流量和速度。在置管引流期間記錄引流積液的量和性狀;同時注意觀察局部皮膚有無紅腫、滲液,予定期換藥,更換引流袋,待積液引流干凈后,可去除引流袋,接肝素帽。進一步行超聲檢查,確定無心包積液以后拔除引流管。
40例病人均一次穿刺成功,穿刺過程順利,未發生不良反應,穿刺時間5min~15min。置管時間1d~8d,平均4.6d。積液引流量100mL~1 600mL,平均530mL。心包腔置管引流積液1h后患者癥狀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心功能改善情況詳見表1。經臨床及理化檢查,均明確病因,及時解除了心包壓塞癥狀,其中31例非惡性心包積液病人治愈,9例確診惡性積液后帶管轉入腫瘤科進一步治療,避免了心包積液引起憋喘及心包壓塞引起死亡。除局部輕度隱痛外,未見明顯并發癥出現。

表1 引流治療對心功能的影響 例
中量到大量心包積液嚴重者可引起心包填塞癥狀,如就治不及時可能危及生命,心包穿刺抽液是解除中到大量心包積液所致心包填塞癥狀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傳統穿刺方法在抽液過程中,穿刺針在心包腔內隨著積液的減少,針尖可能導致醫源性損傷;而一次抽液量不宜超過200mL,反復穿刺既增加操作風險,又加重病人的經濟及心理雙重負擔。本文通過對40例心包積液病人在超聲定位下將改良中心靜脈導管置入引流,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較傳統穿刺方法有如下優點:①本方法采用超聲定位,確定最佳穿刺部位及深度,提高了穿刺準確性,一旦穿刺針進入心包腔立即置入導引鋼絲,避免了心肌、冠狀動脈的損傷;減少了并發癥。②操作時間明顯縮短,置管后患者可帶管活動,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通過引流管開關可控制積液引流速度及引流量,避免了因積液引流速度過快、引流量過多,大量血液回心而導致的肺水腫的發生。③置入引流管避免了多次穿刺操作的風險,減少了反復穿刺帶給病人的心理及生理的痛苦,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④中心靜脈導管組織相容性好,管徑小,局部損傷輕,但易發生堵塞;改良后引流管加有側孔,不易發生堵塞,可徹底引流,減輕了心包粘連,且便于反復留取新鮮標本送檢化驗,提高陽性診斷率,并能通過導管向心包腔內注射藥物,便于治療。因此,超聲引導下應用改良中心靜脈導管行心包穿刺置管,方法安全、高效、耐受性好,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劉坤申.心包穿刺置管引流40例經驗[J].實用內科雜志,1993,13(2):82.
[2]劉坤申,夏岳,葉蔚,等.心包穿刺硅膠管引流103例經驗總結[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0,20(10):605-606.
[3]王翔,馮國定,常西高,等.以深靜脈留置導管行心包穿刺心包引流術[J].臨床薈萃,2003,18(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