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萍
脛骨平臺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科損傷,多為高能量關節內骨折。患者常伴有關節內交叉韌帶和半月板的損傷,若治療不當可對膝關節的完整性、穩定性和協調性造成極大地影響,導致關節僵硬、關節不穩及關節炎等并發癥。手術方法是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重要方法。本文總結并分析了我院32例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方法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資料,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方法治療的32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在18~66歲之間,平均為(39.5±4.3)歲。其中25~45歲之間者23例,占71.9%。其中,男25例,女7例。按照Schatzker(1993)分型標準[1]本例中脛骨平臺骨折II型5例,III型8例,IV型9例,Ⅴ型6例,Ⅵ型4例。
1.2治療方法 根據患者肢體腫脹程度、軟組織損傷的恢復情況以及全身狀況,在入院后1~5 d進行手術。所有患者均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方法治療。患者取仰臥位,采用硬膜外麻醉方法進行麻醉。麻醉后,墊高患者的患側下肢,用氣囊止血帶止血并進行內固定手術治療。手術入路前先用克氏針臨時固定。手術切口需要根據骨折的類型進行選擇,其中,Schatzker分型中II型和III型骨折采用前外側切口,IV型采用前內側切口,V型和VI型采用內外側雙切口或脛前正中切口。打開關節囊,將關節內積血清除干凈,后進行關節內交叉韌帶和半月板的檢查。若半月板為邊緣性撕裂,應盡量修補;否則,應進行半月板切除術。采用合適的螺釘和內固定方法進行內固定。本例中內固定方法的選擇也需要根據骨折類型進行確定,其中,Schatzker分型中II型和III型骨折采用“L”型鋼板螺釘內固定,IV型采用“T”型鋼板螺釘內固定,V型內側用T型鋼板固定、外側用支持鋼板固定、前方骨塊用松質骨螺釘固定,VI型內側T型鋼板固定、外側高爾夫鋼板固定。
1.3術后療效判定標準[2]囑患者術后6個月回醫院復查。觀察骨折愈合情況、內固定物固定情況。并對患者術后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優:膝關節活動靈活,可活動120°以上,關節活動不痛,行走距離>3000 m,伸膝受限限0°,內外翻角<5°;良:膝關節活動在90°以內,關節活動時微痛,行走距離<1000 m,伸膝受限 >0°,內外翻角 >5°;中:膝關節活動在75°以內,關節活動和休息時均有疼痛,行走距離<100 m,伸膝受限 >10°,內外翻角 >5°;差:膝關節活動很小,在45°以下,關節疼痛明顯、活動時加重,行走距離<100 m,伸膝受限>30°,內外翻角 >10°。
經過復查X線患者骨折全部愈合,內固定情況良好,沒有發現內固定物斷裂、松動或骨不連等不良情況,也沒有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32例患者術后療效優15例(46.9%),良 14例(43.8%),可 3例(9.4%),差 0例。優良率為90.6%。
脛骨平臺骨折多數由于重暴力引起膝關節面的骨折及關節面的塌陷。由于病情較重,多數患者需要采取手術方法治療。有研究稱[3],脛骨平臺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約占全部骨折的1%。因此,及時有效的治療非常關鍵。
該病多見于青壯年男性。本例中,25~45歲者占71.9%,男女比例約為3.3:1。本例32例患者的癥狀均較重,全部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方法治療。根據根據患者肢體腫脹程度、軟組織損傷的恢復情況以及全身狀況,選擇手術治療的時間;根據骨折Schatzker分型選擇手術切口和內固定方法。通過軟組織的正確縫合、內固定物與關節面的完全吻合以及半月板和韌帶損傷的修復,有效的完成了手術治療。
綜上所述,脛骨平臺骨折是一種常見的膝關節內損傷,且癥狀較為嚴重。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方法是脛骨平臺骨折的重要手術治療方法,臨床應嚴格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手術治療的時間以及手術切口和內固定方法。這一手術方法的療效確切,很少發生不良情況和并發癥。
[1]榮國威,王承武.骨折.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23-1024.
[2]沙愛林.脛骨平臺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分析.中國當代醫藥,2011,18(32):37-39.
[3]張道儉,朱天岳,柴衛兵,等.解剖型脛骨髁鋼板治療脛骨平臺骨折.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14(20):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