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祁,李春華,苑鴻雯,張鵬,辛思源,李靜,朱江,2,3,程凱,2,3
(1.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029;2.中國針灸學會腧穴分會,北京 100029;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針灸特色療法評價重點研究室,北京 100029)
針灸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2010年,“中醫針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腧穴理論是針灸學的核心理論,腧穴學科是針灸學的基礎學科,其發展一直得到國家的重視。早在“十五”期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就關注經穴主治標準的前期研究,設立了相關研究專項,該項研究一直延續到“十一五”,重點開展了經穴主治的文獻研究與臨床驗證性研究。“十一五”期間,科技部又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中設立了腧穴相關項目,致力于經穴效應特異性的研究。這方面的研究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密切關注[1]。本文擬對“十一五”期間腧穴學科的主要研究成果進行回顧總結,并對其下一步的發展進行展望。
“十一五”期間,腧穴學科在許多方面有了重要的發展,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志性成果,有力地促進了針灸學的進步。通過對2006年~201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教育部、科學技術部、中國針灸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西醫結合學會、國家知識產權局等相關網站及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檢索發現:
973計劃先后于2006年和2010年設立了“基于臨床的經穴特異性基礎研究”項目和“經脈體表特異性聯系的生物學機制及針刺手法量效關系的研究”項目,旨在從經穴-臟腑相關和經穴-體表相關兩個角度,以傳統針灸理論下的特異性經穴為切入點,采用國內外公認的先進研究方法,證實經穴效應存在特異性,并探索其特異性規律、影響因素和作用機理。繼而通過對經穴特異性規律的整理和總結,探討經脈體表與體表上下之間聯系和經脈與臟腑之間聯系的完整的經絡表現,以現代科學語言解讀經絡腧穴理論,促進針灸學理論的繼承、發揚和傳播。
8項腧穴的研究成果分獲中國針灸學會和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2006年度“針刺鎮痛的節段性機制與全身性機制研究”獲首屆中國針灸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該研究將經穴部位、痛源部位和針刺強度綜合考慮進行針刺鎮痛機制的系統研究,發現與病變部位同神經階段經穴和異神經節段經穴的針刺鎮痛機制存在差異[2];2008年度“國際標準(針灸經穴定位)研究”獲中國針灸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該研究首次由中國提出并被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立項,項目就361個經穴進行了國際統一標準定位,其中359個經穴的定位標準采納了中國專家的方案;2010年度“39個針灸單穴主要主治作用的臨床再評價”獲中國針灸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該研究就合谷等39個針灸單穴對圍絕經期綜合征等40種臨床常見病癥的主治作用進行了臨床再評價,為腧穴主治標準的制定提供了循證依據。
“十一五”的五年間,針灸的標準化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共修訂、制訂針灸國家標準22部,其中腧穴國家標準3部,分別是《腧穴名稱與定位》、《腧穴定位圖》和《腧穴定位人體測量方法》[3-5],均為腧穴定位規范的相關標準。以《腧穴名稱與定位》為基礎,還形成了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經穴定位標準,這也是目前唯一發布的針灸國際標準。這些腧穴標準的制訂為腧穴學科的教學、科研和臨床應用提供了規范的取穴方法,對于推動腧穴學科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十一五期間”,腧穴學科的一些新學術觀點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廣泛關注,這些觀點主要集中在經穴效應特異性及其機制研究方面,如:1)經過文獻、臨床、代謝、影像學、神經電生理學、神經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等研究,初步肯定了經穴效應具有特異性[6]。2)穴位-靶器官具有特異性關聯:體表經穴與相同節段神經支配的內臟器官在交感神經控制下組成一個相對緊密聯系的結構-功能性單元(體節);異節段神經支配區域經穴形成一個可能通過迷走神經通路發揮相悖效應的功能性集元。單元經穴和集元經穴共同構建通過軀體傳入信息調整和平衡內臟功能的穩態系統[7]。3)體表腧穴面積的大小和功能強弱實際上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靜態狀態,而是一個“活”的、動態變化的過程,即腧穴功能強弱及其面積大小會隨著機體狀態,尤其是內臟功能狀態的不同而發生改變[8-10]。4)人體經絡穴位的物質基礎是以結締組織為基礎的復雜體系,而結締組織內肥大細胞脫顆粒是穴位效應的始動因素之一,手針機械信號通過膠原纖維傳導作用于肥大細胞,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出活性物質一方面作用于周圍神經末梢的感受器,將針刺信號上傳至中樞;另一方面向外周擴散,作用于細胞產生生物電信號或化學信號,進而傳輸形成得氣、循經感傳等現象[11-18]。5)穴區不同的組織結構乃是決定和影響穴位功能特異性的關鍵因素[19-20]。
以“一種人體穴位紅外輻射光譜檢測方法與儀器”、“經絡腧穴與解剖關系的實體模型制作”、“現代針灸銅人”系列為代表,有17項與腧穴相關的發明專利、15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外觀設計專利獲國家授權。為腧穴生物物理特性、解剖結構、定位等研究及腧穴教學提供了簡單易行的工具。
腧穴研究學者密切關注其他學科的研究動態,不斷將新技術應用于腧穴研究。“十一五”期間有蛋白組學和代謝組學兩項新技術應用于腧穴研究。此外,與“十五”期間相比,功能成像和基因組學兩項較新技術在腧穴研究方面的應用亦有大幅增長,前者相關文獻分別由23篇增至86篇,后者由6篇增至13篇,增長率分別為273.91%和116.67%。這些新技術在腧學研究方面的應用雖然尚處于探索階段,但其對于深入揭示腧穴作用的規律和促進針灸學科的發展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
“十一五”期間,有多部腧穴學術專著出版,如《針灸單穴臨床研究》和3部用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經絡腧穴學》教材等[21-23]。《針灸單穴臨床研究》為腧穴主治標準制定、針灸臨床和教學及科研提供了科學的臨床依據,并為今后其他單穴的主治研究提供了可參照的模式。
作者曾提出,經穴效應具有特異性,而此特異性具有相對性、規律性和系統性3個基本特征[24]。“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在經穴效應特異性方面繼續增加投入持續深入研究。201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設立重點項目“穴位效應與穴位配伍的生物學基礎”,將深入進行經穴效應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2012年973計劃中醫理論基礎研究專項將開展“經穴效應循經特異性規律及關鍵影響因素基礎研究”,在2006年973項目已初步證實經穴效應存在特異性的基礎上,基于臨床,運用多學科研究方法與手段,深入研究經穴效應循經特異性的基本規律及關鍵影響因素,闡明經穴效應循經特異性多環節靶向調節的生物學機制。有理由相信,在國家的支持和研究者的努力之下,經穴效應特異性的規律將得以充分闡釋,并最終形成系統性的理論。
由于經穴具有反應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兩大功能,經穴反應特異性也是經穴特異性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經穴的溫度和電阻反應是這方面的研究重點,通過多學科合作,研制出穩定、標準的經穴溫度和電阻的測量儀器,并在此基礎上開展經穴反應特異性研究,以更加客觀和全面地闡釋經穴特異性的基本規律,同時可為經絡研究奠定腧穴學基礎。
2009年,《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頒布實施,提出要“推進中醫藥標準化建設,建立標準體系,推動我國中醫藥標準向國際標準轉化。”隨著經穴部位國際標準的制定,腧穴學科已經走在針灸國際標準制定的前列。今后可對已有的標準加強宣傳和推廣,收集使用建議和經驗,不斷完善和提升,從而得到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等的認可,進一步提高國際影響力。同時,可擴大對腧穴主治作用臨床評價的范圍,為經穴主治標準的制定奠定循證醫學基礎。
綜上,由于國家對腧穴研究的重視,以及對整個針灸學科的政策扶持,腧穴學科迎來了令人鼓舞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十二五”期間,腧穴研究將以提高臨床療效和闡釋科學內涵為根本目的,堅持臨床與基礎研究相結合,注重本學科與系統生物學、循證醫學、影像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在繼承和發展“十一五”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取得新的更重要成果,進入更快的發展時期。
[1]吳煥淦,姚偉,周恩華,等.經穴特異性研究的思考[J].中國針灸,2007,27(1):59 -62.
[2]朱兵,榮培晶,賁卉,等.針刺鎮痛的節段性機制與全身性機制研究[J].針刺研究,2007,32(3):2.
[3]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腧穴名稱與定位(GB/T 12346-2006)[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
[4]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腧穴定位圖(GB/T 22163 -2008)[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5]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腧穴定位人體測量方法(GB/T 23237-2009)[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
[6]李振吉,張先恩,蘇鋼強,等.973計劃中醫理論基礎研究專項2005~2006年項目成果集[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92-93.
[7]Zhu B,Rong PJ,Li YQ,et al.Acupoints- stimulated effective regularity and its mechanisms[J].Shi Jie Zhen Jiu Za Zhi,2009,10(1):3-9.
[8]喻曉春,朱兵,高俊虹,等.穴位動態過程的科學基礎[J].中醫雜志,2007,48(11):971 -973.
[9]曾芳,唐勇,劉旭光,等.論腧穴的動態性[J].四川中醫,2008,26(6):103-105.
[10]賁卉,李亮,高昕妍,等.穴位和非穴位一氧化氮含量及導電量的比較[J].針刺研究,2009,34(6):383 -392.
[11]Zhang D,Ding GH,Shen XY,et al.Role of mast cells in acupuncture effect:a pilot study[J].Explore(NY),2008,4(3):170 -177.
[12]程珂,沈雪勇,丁光宏,等.激光針灸鎮痛效應與穴區肥大細胞功能的關系[J].中國針灸,2009,29(6):478 -483.
[13]林俊,黃紅,丁光宏,等.穴區肥大細胞功能與針刺緩解急性佐劑性關節炎大鼠疼痛效應的關系[J].針刺研究,2007,32(1):16-19.
[14]黃紅,詹睿,余曉佳,等.穴位神經阻滯對肥大細胞功能和手針及電針鎮痛的不同影響與機制研究[J].針刺研究,2009,34(1):31-35.
[15]張迪,丁光宏,沈雪勇,等.肥大細胞功能對針刺大鼠“足三里”鎮痛效應的影響[J].針刺研究,2007,32(3):147 -151.
[16]汪麗娜,Wolfgang Schwarz,顧全保,等.用于針刺穴位研究的結締組織片模型[J].針刺研究,2009,34(5):291 -296.
[17]余曉佳,丁光宏,姚偉,等.穴位處膠原纖維在針刺大鼠“足三里”鎮痛過程中的作用[J].中國針灸,2008,28(3):207 -213.
[18]余曉佳,詹睿,黃紅,等.手針與電針“足三里”穴鎮痛效應的穴位傳入機制差異性分析[J].針刺研究,2008,33(5):310 -315.
[19]高俊虹,王玉敏,崔晶晶,等.穴位不同組織結構決定和影響經穴-內臟效應特異性的科學基礎[J].中國針灸,2010,30(4):293-295.
[20]徐斌,喻曉春,陳采益,等.經穴穴區不同組織結構與經穴刺激效應量差異的關系:經穴相對特異性的實驗研究[J].針刺研究,2010,35(6):422 -428.
[21]沈學勇.經絡腧穴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22]胡玲.經絡腧穴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23]黃建軍.經絡腧穴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
[24]丁喜艷,佘延芬,馬良宵,等.經穴效應特異性的三個基本特征[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9):1356-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