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潔 唐 明 盧英紅 宋業琳
(山東省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山東 青島 266033)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心排血量不足,不能滿足機體組織代謝需要的病理狀態,為心血管系統的常見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是各種心臟疾病的嚴重狀態,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預后差的特點。通過總結前人經驗并對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在中醫方面進行探討,結合多年的臨床觀察,我們認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大都以腎虛血瘀為基本病理改變,臨床應用補腎活血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茲淺述如下。
慢性心力衰竭歸屬于中醫學 “心悸”、“水腫”、“喘證”、“胸痹”等范疇,傳統治療多從心、肺、脾入手,以補氣、健脾、化痰、平喘、利水等為主要治法。筆者在臨床治療中觀察到,本病病位雖然在心,但與腎關系密切,腎虛血瘀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機。
1.1 腎虛為本 腎為先天之本,元氣之根,寓真陰而涵真陽,張景岳曰“五臟之陰,非腎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腎不能發”。元氣的充足,腎陰的化生,腎陽的溫煦,是臟腑生理活動和氣血運行的動力之源。中醫理論認為,心腎為上下相交之臟,心腎同為少陰,心居上焦屬火,腎居下焦屬水,心火下潛以溫腎陽,腎水上濟以資心陰,共奏陰陽協調,水火相濟之功,心的諸般功能有賴于腎氣的溫煦與滋養。慢性心力衰竭多為老年患者,腎氣漸衰,腎精虧耗,腎陽不能蒸騰,命門火衰而心脈失養,心失溫煦,心陽不振,陰寒痰凝乘于陽位,阻滯心脈,發為胸痹;腎精不足,攝納無權,氣喘于上,出多入少則出現呼吸表淺,喘促短氣,動則氣喘等癥。《醫學衷中參西錄》曰“心有病而累肺作喘,此說誠信而有證……由是言之,心累肺而作喘之證,亦即腎虛不納之證也”。腎為主水之臟,腎陽衰竭,水失所主,水邪泛濫,發為水腫;腎陰虧虛,心失濡養,腎水不能上濟于心,氣血運行失暢,鼓動無力,出現心動悸,脈結代等癥,《素問·玄機原病式》云“水衰火旺而擾火之動也,故心胸躁動,謂之怔忡”。由此可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見的胸悶、喘促、水腫、心悸、怔忡等證無不與腎虛有關,本病的發生與腎虛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
1.2 血瘀為標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程較長,反復發作,纏綿難愈。病久入腎,腎氣虧虛,元氣不足,推動乏力則血行瘀滯。《醫林改錯》曰“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瘀血內生,心脈失養,可出現心悸、氣短、唇紫等癥;瘀血阻肺,肺氣不宣則喘咳氣逆;瘀血阻絡,“血不利則為水”,以致水溢絡外,客于臟腑、肌腠之間,而見水腫,瘀血阻滯三焦水道,可使水腫頑固不愈;瘀血內阻,痹阻心脈,血行不暢,則胸悶胸痛;瘀血留肝則脅痛,積于脅下則見痞塊;瘀血阻滯脾胃,出現腹脹納呆,惡心嘔吐等癥。經過大量臨床觀察發現,多數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都具有上述典型的血瘀證的臨床表現[1],現代醫學亦認為慢性心力衰竭都伴有各臟器明顯充血的臨床表現,即中醫的瘀血[2]。
腎為一身陰陽的根本,腎陽虛衰,不能溫養血脈,常致血寒而泣;腎陰虧虛,津液不足,脈絡空虛,血流緩慢而血滯脈絡,《讀醫隨筆》載“陽虛必血凝,陰虛血必滯”。脈絡瘀阻,血行不暢,化精乏源,又有礙于腎陽、腎陰的化生。由上可見,腎虛引起血瘀,血瘀加重腎虛。臨床觀察,腎的生理功能失調是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病根源,由其導致的瘀血阻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3],腎虛血瘀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理基礎[4]。
腎虛血瘀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機,故補腎活血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治療大法,貫穿本病的始終,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治法。
慢性心力衰竭多為心臟疾病的中晚期,病變涉及多個臟腑,心腎衰竭是中心環節,“久病必及于腎”,腎虛是本病的根本,故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療應從補腎著手,以圖治本。《石室秘錄》云“治心所以治腎”、“安心當治腎”,張景岳認為“治腎乃源流之必然,即治療之要著”。薄慶等[5]在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溫腎湯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藥用淫羊藿、菟絲子、黃精、人參、附子、巴戟天、丹參、黃芪、半夏、陳皮等,療程3周,治療后患者癥狀、體征及心功能各項指標明顯改善,有效率93.3%,與常規西藥治療組比較有較顯著的差異。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補腎可采用益腎氣、溫腎陽、滋腎陰的方法。臨床表現見患者胸悶心悸、動則氣喘、神疲乏力、肢體浮腫、頭暈健忘、耳鳴耳聾,舌紅少苔,脈沉細無力或結代者,證屬腎氣虧虛,治宜補腎益氣,常用藥物如黃芪、黨參等,常用方如大補元煎;臨床表現見患者心悸氣喘、口干乏力、五心煩熱、尿少浮腫,舌紅少苔,脈細數或促者,證屬腎陰不足,治宜滋養腎陰,常用藥物如熟地黃、山茱萸肉、黃精,常用方如六味地黃丸或左歸飲;臨床表現見患者胸悶氣喘、動則加重、畏寒肢冷、周身浮腫,舌淡暗或有齒印,脈微細欲絕者,證屬腎陽虛衰,治宜溫補腎陽,常用藥物如附子、補骨脂、肉桂,常用方如真武湯。腎虛元氣不足,無以推動血行,每致瘀血阻滯,脈絡不暢,且隨著病情的進展,腎虛愈重,瘀滯愈深,故活血化瘀應貫穿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的始終。著名醫家王清任創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等治療 “心跳心慌”、“胸痛”、“胸不任物”、“膈下積塊,臥則腹墜”等病癥,使活血化瘀成為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方法。曲曉[6]在常規抗心力衰竭治療基礎上加用血府逐瘀膠囊治療慢性心力衰竭33例,療程12周,治療后患者血清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較對照組明顯改善,6min步行試驗結果較對照組明顯提高,血漿氨基末端腦鈉素前體水平明顯降低,與對照組比較有較顯著的差異。楊思進教授[7]認為無論何種原因導致的“血不利”,皆可阻塞脈絡,形成瘀血,使局部組織因缺氧而出現變性、水腫、滲出等病理改變,從而使患者出現心衰癥狀,活血化瘀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活血化瘀可采用益氣活血、溫陽活血、活血利水等方法。臨床表現見患者頭暈乏力、心悸氣短,活動后加重、脅下痞塊,舌質淡暗邊有齒痕,或有瘀點瘀斑,脈沉細或澀者,證屬氣虛血瘀,治宜益氣活血,常用藥物如人參、黃芪、當歸、川芎等,常用方如補陽還五湯;臨床表現見患者心悸氣短、喘息不能平臥、形寒肢冷、下肢浮腫,舌質淡胖或淡黯有瘀斑,苔白滑,脈細數者,證屬陽虛血瘀,治宜溫陽活血,常用藥物如附子、肉桂、丹參、川芎、紅花等,常用方如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臨床表現見患者氣短喘粗、下肢重度水腫,或伴胸水腹水、面色晦暗,舌質紫黯舌體淡或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無力或微細欲絕者,證屬血瘀水停,治宜活血利水,常用藥物如葶藶子、澤瀉、茯苓、益母草、桃仁、紅花等,常用方如五苓散、葶藶大棗瀉肺湯合桃紅四物湯。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補腎中藥具有強心、利尿、增加免疫功能、調節血壓等作用[8]。活血化瘀藥物多有擴張血管、減輕心臟前后負荷、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研究表明,補腎活血藥物通過調節溶血纖溶系統,脂質代謝、微血管循環、RAAS系統、保護血管內皮細胞等綜合作用,多靶點、多藥效的起到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4]。
慢性心力衰竭的西醫治療確立是應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等,但患者的生存質量及預后仍然改善不大。筆者總結臨床體會,自擬補腎活血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療效滿意。藥物組成為制附子10g,補骨脂10g,熟地黃 20g,山茱萸肉 20g,黨參 15g,黃芪 15g,丹參 20g,赤芍15g,葶藶子 15g,大棗 10g。上腹脹滿加木香 10g,砂仁 10g;尿少加車前子15g,豬苓15g;心悸怔忡加遠志12g,五味子15g;胸痛加瓜蔞10g,薤白15g,枳實15g。方中制附子、補骨脂溫陽補腎,熟地黃、山茱萸肉滋腎益精,黨參、黃芪益氣培元,丹參、赤芍消瘀通脈,葶藶子、大棗平喘補水,是方補腎固本以養心,活血利水以治標,達到標本同治之功。上述臨床實踐表明,從腎虛血瘀論治慢性心力衰竭為防治慢性心力衰竭提供了一條新思路,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方法。同時,筆者認為,在臨床治療中,不但要注重補腎活血的臨床應用,還應采取中醫理論和現代醫學相結合的辦法,深入探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腎虛血瘀的病理機制,研制新劑型、新配方,使之更有效地指導臨床,提高臨床療效。
[1]高克儉.血府逐瘀膠囊配合西藥治療心力衰竭療效探索[J].北京中醫,2006,25(4):253-255.
[2]李奎生.論活血化瘀法對心力衰竭的治療作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5(11):1487.
[3]劉小渭,孫金橋.補腎活血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思路與方法[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5,6(2):55-56.
[4]于廣宇,宋業琳,李潔.補腎活血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現狀[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1,33(1):80-82.
[5]薄慶,孫繼銘.補腎法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04,4(4):12-13.
[6]曲曉.血府逐瘀膠囊對慢性心力衰竭預后的影響[J].北京中醫藥,2010,29(1):54-55.
[7]潘洪,羅銅,陳沖,等.楊思進教授辯治心衰血瘀證經驗[J].四川中醫,2010,28(11):12-14.
[8]童曉云,楊忠奇,沈紹祥,等.淺談補腎活血法治療冠心病[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19(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