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緯 陳 生 祝慶華 曲敬來
(廣東省深圳市中醫院,廣東 深圳 518000)
感染后咳嗽(PIC)是指各種病原體如呼吸道病毒、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等所致的呼吸道感染以后繼發的咳嗽,感染得到控制后而咳嗽癥狀不緩解,其中以感冒引起的咳嗽最為常見,又稱“感冒后咳嗽”。多表現為刺激性干咳或咯少量白色黏液痰,持續3~8周,胸部X光片檢查無異常。本病癥狀頑固,遷延不愈,容易轉變為慢性咳嗽,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筆者近年來運用止嗽三拗湯加減治療PIC,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9-2011年深圳市中醫院呼吸科門診就診患者86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2009 年《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 版)》[1]PIC 臨床診斷標準。排除咳嗽變異性哮喘、胃食管反流、鼻后滴漏綜合征、嗜酸性支氣管炎等引起的咳嗽;合并有高血壓病、冠心病及嚴重心、肝、腎系統疾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其中男性42例,女性44例;年齡 15~78歲。
1.2 治療方法 予口服中藥湯劑止嗽三拗湯加味,每日1劑,分2次口服。方藥組成:炙麻黃、杏仁、陳皮、地龍、蟬蛻、木蝴蝶、甘草各10g,白前、紫菀、百部、桔梗、浙貝母各15g。舌紅苔薄黃,痰黃者加黃芩10g,魚腥草15g,舌淡紅苔薄白,痰少或咯少量白黏痰加荊芥、枇杷葉、蘇子各10g。所有病例均以中藥湯藥治療,停止一切西藥,并通過復診或電話隨訪追蹤療效。4d為1療程,1及2個療程后評效。
1.3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擬定。治愈:咳嗽及臨床體征消失;內傷咳嗽在兩周以上未發作。好轉:咳嗽減輕,痰量減少。未愈:癥狀無明顯改變。
治療1個療程后,86例患者中,治愈39例,好轉34例,未愈13例;治療2個療程后,治愈56例,好轉24例,未愈6例。總有效率93.02%。
李某,男性,25歲,公司職員,因“咳嗽間作2個月”就診。患者2個月前感冒后出現咳嗽、咯白黏痰,咽癢、胸悶,于附近社康門診靜滴頭孢類抗生素后咳嗽略有緩解,后因進食生冷致咳嗽加重,夜間咳甚,難以入睡,再于社康門診予阿斯美、羅紅霉素、強力枇杷露等,癥狀無緩解來診。就診時癥見:咳嗽、咽癢、咯少量白黏痰,胸悶,夜間咳甚,無發熱,無鼻塞流涕,近1個月體質量下降3kg。既往2009年曾因“咳嗽”,治療3個月后方治愈,當時癥狀與現在相似。查體:咽部淡紅,無充血,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性啰音。胸片:兩肺紋理粗多紊亂。中醫診斷:咳嗽(風邪犯肺)。西醫診斷PIC。治法:疏風散邪,宣肺止咳。方藥:炙麻黃、杏仁、陳皮、地龍、蟬蛻、木蝴蝶、甘草各 10g,白前、紫菀、百部、桔梗、浙貝母各15g,荊芥10g,蘇子10g。4劑后,未再咳嗽,2周后電話隨訪,未見復發。
PIC以感冒后出現咳嗽,刺激性干咳或咯少量白色黏液痰,多夜間加重為表現。該病雖有一定自限性,但由于部分遷延不愈,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且該類患者多經過西醫抗感染,減輕氣道高反應等治療不愈而求助中醫,占呼吸科門診患者中較高比例。
本病屬中醫學“咳嗽”范疇,多因患者攝生不慎,外感風寒或風熱后出現感冒表現,經西藥抗感染、中藥清熱解毒治療后,表癥已解,而風邪仍在,風邪犯肺,咳久可夾寒、熱,侵犯肺氣,肺失宣肅,發為本病。治療上以止嗽散為主方,疏風宣肺以止咳,配合三拗湯加強宣肺止咳平喘,結合舌脈及痰色,以辨寒熱而施清熱化痰或散寒宣肺。方中既有桔梗之升,又有白前之降,炙麻黃之辛散,杏仁之肅降,紫菀與百部之潤斂,更配地龍、蟬蛻清肺平喘、解痙利咽止咳;浙貝母、陳皮寒溫并用化痰而散郁結,甘草調和諸藥。舌紅苔薄黃,痰黃者加黃芩、魚腥草以加強清熱化痰;舌淡紅苔薄白,痰少或咯少量白黏痰加荊芥、枇杷葉、子以加強辛開肅降。筆者認為止嗽散祛風、清解之力略顯不足,故加入三拗湯以加強疏風散邪,宣肺止咳平喘;方中必加地龍蟬蛻以加強解痙利咽,通絡止咳平喘;而甘草,應生用,且用至10g以上以加強抗組胺鎮咳并調和諸藥。若有黃痰,加用黃芩、魚腥草以加強抗感染,清熱化痰。若痰少或少量白黏痰,加以荊芥以辛溫宣肺,加強宣肺之功,臨床藥理研究其有抗炎作用。筆者臨床上運用本方,隨證加減,對風寒、風熱證均能收到滿意的效果。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 (草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5,28(11):738-744.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2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