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代理,王際香,楊衛平,尹幸芳
(衡陽市農業局經作站,湖南衡陽421001)
衡陽市1985年引種巨峰葡萄獲得成功。1992年冬,珠暉區(原市郊區)酃湖鄉凌塘村率先在全省建成千畝連片巨峰葡萄示范基地,成為全國有名的葡萄新產地,葡萄栽培在全省處于領先地位。經過20多年的發展,本市葡萄產業從無到有,產業規模逐步擴大。全市現有葡萄種植面積3.33 khm2,年產量5萬噸,年產值2億元;連片種植33.3 hm2以上的基地20余處,主栽品種為巨峰和紅地球。近年來,巨玫瑰、夏黑無核、醉金香等在局部地區推廣種植。當地管理較好的巨峰系葡萄每公頃產值105 000~120 000元;設施栽培紅地球等歐亞種葡萄每公頃產值15萬元左右。蒸湘區陳華葡萄專業合作社生產的巨玫瑰優質葡萄售價20元/千克,每公頃產值30萬元;珠暉區仙碧葡萄專業合作社生產的夏黑無核綠色葡萄售價30元/千克,每公頃產值45萬元;珠暉區興暉葡萄專業合作社種植的經無核化處理的醉金香精品葡萄售價達到40元/千克,每公頃產值60萬元。葡萄產業現已成為本市最具特色和發展潛力的農業產業,是當地發展農村經濟、建設高效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產業之一。
衡陽市葡萄產業已初具規模,果農在栽培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國內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規模不大、總量不足、發展緩慢、品種單一、水平不高等問題。
據農業部門統計,截止2011年,本市葡萄面積3.33 khm2,每年凈增面積133.3 hm2,而省內的常德、長沙、懷化、郴州等市發展速度很快,面積已接近或超過本市。葡萄主產區的珠暉區酃湖葡萄基地,近年隨著城市“東拓南移”,逐步成為城市的次中心。由于城市建設需要,現已減少葡萄面積199.9 hm2,加之征收土地等經濟利益關系調整,部分種植戶粗放經營,導致該產區葡萄面積還在萎縮。
長期以來,主產區種植戶普遍存在重產量、輕質量,安全衛生和標準化生產意識淡薄,產地及產品認證少,盲目追求高產,不愿疏花疏果,葡萄鮮果品質不平衡,果穗外觀不整齊,著色較差,大部分葡萄鮮果統裝上市,且包裝容器不規范,售價偏低,缺少品牌策劃,品牌建設滯后。種植葡萄快30年了,而申請注冊商標的卻寥寥無幾,沒有顯著的地域特色,同時缺乏文化品味,未能形成產地品牌。
衡陽市的葡萄產業曾在全省處于領先地位,但在發展中落后了,種植水平停滯不前。具體表現在:一是品種單一。巨峰葡萄占80%以上,熟期集中,市場和自然風險并存;二是老觀念、老技術。葡萄經營管理處于松散狀態,各自為政,自我封閉,受制于小農意識,難以接受新品種、新技術、新理念,推廣多年的果穗套袋技術還只被少數果農接受,江浙一帶已在近年成功開展了巨峰葡萄提早成熟促成栽培,并已大量應用于生產,廣西的延期栽培,一年兩熟已推廣上萬畝。這兩項技術至今尚未在本地嘗試過;三是設施栽培不多。除紅提外,巨峰葡萄幾乎都是露地栽培,避雨栽培面積較少,病蟲危害較重,安全衛生品質無保障,果品質量低;四是采后處理水平落后。產地沒有預冷設備,產品不能及時進行保鮮處理,銷售范圍受到制約,葡萄外銷半徑局限在300 km以內。同時,支持葡萄產業發展的服務體系還不夠完善,葡萄生產技術市場和自然災害風險得不到有效緩解。
葡萄產業是資金、技術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發展目標應切合實際,不能一哄而起,盲目發展。根據衡陽實際,圍繞“西南云大”經濟圈發展戰略,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合理規劃布局,積極穩步發展。近期目標:十二五期間,每年新擴660 hm2,在全市范圍內新擴3.33 khm2,其中以珠暉區和蒸湘區為重點的4個城區和南岳區發展1.33 khm2,耒陽、常寧、祁東、衡南、衡陽、衡東各發展330 hm2,共1.99 khm2。力爭到2020年再擴3.33 khm2以上,使全市鮮食葡萄總面積發展到10 khm2,年產量達到20萬噸,年產值15億元以上。確保種植基地上規模,栽培水平上檔次,努力把葡萄產業打造成衡陽市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實現葡萄產業的新發展,離不開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必須加強葡萄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市、縣(市、區)及鄉(鎮)應成立相應領導班子,把葡萄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發展農村經濟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并將該項工作與年度目標管理考核掛鉤,通過強有力的組織措施,推動葡萄產業進一步發展。同時要求涉農及相關部門給予大力支持,引導公司、協會、大戶參與產業開發,促進衡陽葡萄產業邁上一個新臺階。
葡萄產業是一種高效益產業,但也是一種高投入產業,建園成本高,前期投資大,要求在資金投入和扶持上給予必要的支持。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葡萄產業的支持力度。建議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設立葡萄產業發展引導資金,主要用于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設施栽培補助,技術培訓,創品牌獎勵,重點葡萄協會和專業合作社的公益性活動補助。各縣(市、區)政府也應安排專項經費,大力支持葡萄產業的發展。建議有關涉農銀行和農村信用社降低對發展葡萄產業的貸款門檻,給予適當寬松的優惠政策,對部分項目實行貼息貸款,積極扶持種植大戶、公司、合作組織從事葡萄產業開發。
一是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技術培訓,培養一支市、縣(市、區)、鄉(鎮)三級葡萄產業技術隊伍,同時著力培養一批農民技術員和種植能手。要組織技術人員深入一線開展科技咨詢和技術服務,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二是全面推行標準化、優質化栽培技術,要樹立優質栽培理念,實行控產栽培,從追求高產轉向優質安全栽培。組織開展標準化栽培技術示范與推廣工作。通過標準化生產和管理,促進生產管理的規范化,產品的標準化、優質化和無公害化;三是全面推廣避雨設施栽培,設施栽培是南方地區栽培葡萄的發展方向,設施栽培具有避雨功能,能減輕病害,減少用藥次數,有利果品無公害生產,又能抵御暴雨或陰雨天氣造成的不利影響,促進坐果,提高鮮果品質。尤其在發展新區應加強引導和扶持,促進設施葡萄的發展;四是努力提高葡萄采后商品化處理水平,加強貯存保鮮預冷庫建設,對產品進行預冷、分級、包裝、貯存等商品化處理,利于產品外銷,延長鮮果供應期,調節產期高峰。
積極引導農戶搞好土地流轉,促進葡萄種植向種植能手、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集中,走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經營之路,實行“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模式,引導和推動葡萄產業的健康發展。著力加強葡萄產業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果農組織化程度,搞好行業協會建設,主產縣(市、區)應成立葡萄產業協會,主產鄉(鎮)要成立分會,積極開展技術服務和產銷信息服務,重點抓好品牌建設,引導他們以規范化的栽培技術、統一的質量標準、統一的包裝標志和統一的品牌去開拓市場。
以衡陽市珠暉區酃湖鄉、茶山鎮和蒸湘區雨母山鄉為重點,建設葡萄風光帶,創建旅游觀光休閑葡萄園和高檔精品葡萄采摘園,滿足游客和市民休閑觀光及高端消費需求,將以上兩個特色風光帶作為我市新的旅游觀光重要景點,當作旅游城市特色名片打造,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提高葡萄種植經濟效益,還可以提升我市城市品位,造福于城鄉居民。
[1]劉贏時,劉秀生.衡陽市葡萄產業發展形勢分析與對策思考[J].湖南農業科學,2012,(3):110 -112.
[2]劉永忠,鄧康康.桂林市葡萄產業發展形勢分析及對策研究[J].廣西農學報,2010,25(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