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再坤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湖南長沙410125)
臺灣農會是具有農有、農治和農享的法人團體,按行政區域設立,分為省、縣、鄉鎮三級,鄉鎮以下還有農事小組。各級農會之間沒有隸屬關系。下級農會為上級農會的會員,上級農會按主管機關的規定對下級農會進行輔導。農會會員分為正式會員和贊助會員。目前,臺灣99%的農戶都加入了農會。
臺灣農會在內部治理結構上,按照合作民主管理的原則設置機構。各級農會會員代表大會為農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決定農會年度會務、事業計劃、預決算、各種章制、處分及其他與會員權利有關的事項,并選舉理事、監事及出席上級農會會員大會的代表。理、監事會依法不定期召開會議,理事會依會員大會決議策劃業務,監事會的職責為監察業務及財務。理事會聘任總干事,負責農會的經營管理工作。農會總干事由政府主管部門審核推薦,農會理事會聘任。
臺灣農會在人事管理上,形成了一整套員工考試、聘任、辭退和工資獎勵辦法。員工為兩類:一類是選舉制員工,是指省、縣、鄉鎮各級農會經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理事會理事和監事會監事。另一類為聘任制員工,包括總干事在內的業務工作人員實行聘任制。對農會新進員工一律從統一考試中擇優錄用,試用期3個月,試用期滿成績優良者予以正式聘任。農會設人事評議小組,總干事為召集人,指定各部門主管5~7人組成,負責評議員工的聘任、薪點、解雇、考核、獎懲、退休等事項。
臺灣農會的經費來源主要是會員會費、事業資金、農業推廣經費募集收入、農業金融機構盈余提取收入、當局補助費、農會各項事業盈余等。農會會員從農會興辦的各項事業中得到實惠,按照合作組織的規定,農會為農民提供服務不以盈利,而以幫助成員增加收益為目的。因此,農會的多數業務活動自身收益甚少,農會的供銷和推廣事業都屬于非盈利性活動。當局對農會事業的資金支持一是直接支持,如基礎設置、公益性建設等,二是間接支持,如減免稅等。
臺灣農會組織具有幾個明顯特征:一是涵蓋廣。臺灣地區農會組織基本覆蓋臺灣所有行政區域,加上分布于村級層面的農事小組,臺灣農會組織極具普遍性。二是功能全。臺灣農會法明確規定“農會以保障農民權益,提高農民知識技能,促進農業現代化,增加生產收益,改善農民生活,發展農村經濟為宗旨”,使得農會組織功能呈多樣性,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四大功能,成為一個集公共組織、企業組織和非營利組織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組織。三是互補性強。與上述四大功能相適應,臺灣農會的組織業務多達20多項。其中與政治功能相對應的業務包括農民權益保障和政府委托業務執行等;與經濟功能相對應的業務包括農產品運銷、倉儲、加工、制造業務等;與社會功能相對應的業務包括農村文化、醫療衛生、福利及救濟事業業務等;與教育功能相對應的業務包括農業推廣、訓練,農事指導、示范等。
臺灣農會運作成功的經驗:一是政府強力推動。臺灣的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政策與扶持自耕農政策,對農民加入能獲得農業技術服務、動植物苗種、農業生產物資、農業生產資金貸款的農會起到了推動作用。同時,臺灣當局的強力推動也起到了作用。農民和地主不敢輕易對政府推行的制度進行質疑和反抗,政府可以有效控制農會運作,可以按照預定政策設想推行農會業務,農會修法和業務推進都比較順利。二是農會與農民良性互動。臺灣農會運作一切都是為了農民的利益,并且能夠為農民提供實實在在的有力支持,促進了農業發展,農民致富。同時,農民同質性較高,農民只能更多地與本區域的農會發生多種業務交往,從而使農會經營活動豐富旺盛,農會不斷發展壯大。三是有雄厚的資金作保障。非日據期早期農會,美國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援助,為農會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政府在法令上限制信用合作社及商業銀行在鄉鎮設立,使得農會信用部在大部分鄉村成為唯一的金融機構和獨占的業務,農會可以在相對封閉、穩定和安全的環境中發展,無人與其競爭,農會信用部因此獲得大量收入,并且成為農會收益的主要來源。充足的資金,推動了農業技術推廣等農會活動的開展,促進了農會的多功能發展。
2.1.1 行政主導的多頭農業推廣體制
大陸現行的農業推廣體系,一是由政府直接主導,推廣工作主要由政府統一領導,推廣活動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多受到行政干預,這種農業推廣模式已明顯不能適應市場化發展的要求。二是推廣體系中單元過多,就一個縣來說有農經委、農業局、林業局、畜牧水產局等部門,在鄉鎮還有七站八所。職能交叉,政出多門,讓農民不知聽誰的好,直接影響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
2.1.2 推廣資金嚴重不足
經費不足是目前農業推廣中的重要限制因素。目前農業推廣經費占國內農業生產總值的比例僅為0.49%,而發達國家為0.62%,在發展中國家平均為0.54%。經費不足致使農業推廣的不穩定因素增加,造成基層農技推廣組織出現“有錢養兵無錢打仗”的惡劣局面,農業推廣體系受到破壞,一些鄉村農技推廣組織被迫解散。由于經費不足,部分農業技術推廣部門不得不自找門路以維持生計。
2.1.3 推廣內容單一
農業推廣工作主要是農業生產技術推廣,且有些技術還缺乏針對性與實用性,造成某些技術得不到推廣,而農民急需的技術得不到滿足的局面。農業推廣體系形同虛設,不能真正發揮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的支撐作用。此外,農業推廣部門對其它農事活動(如經營、農業生產技術競賽、獎勵)也未納入工作范圍,形成了農業推廣的局限性。
2.1.4 推廣運作缺乏動力
農業推廣部門都是政府部門,不存在任何市場經營風險,與農業生產未形成利益關系,不能真正代表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業推廣部門人員對農業的管理和維護農民的利益完全依據他們的責任心和素質的高低,而沒有一種機制使兩者之間的關系存在必然的聯系,不利于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同時,對農業推廣部門缺乏工作監督,績效考核也未與工作人員的待遇、晉職、升遷直接掛鉤,使得工作人員缺乏工作壓力與動力。
2.2.1 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業推廣體系
機構設置不合理、管理體制不順是影響目前農業推廣體系建設最重要的障礙因素之一。為切實保證農業推廣體系上下貫通、網絡健全,更好地發揮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職能作用,必須創新機構設置,打破目前依附行政體制造成的政企不分和政出多門的單一格局,整合社會資源,優化職能分工,理順農業推廣機構管理體制,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網絡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2.2.2 開展全方位的農業推廣服務
臺灣農會在推廣方面,除了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培訓工作外,還開展四健、家政、共營、競賽、獎勵等方面的工作,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教育領域。大陸農業推廣主要是農業技術與培訓,很少涉及到其它領域,這樣就造成了推廣體系功能弱小,難以對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發揮強力推動作用。因此,農業推廣體系建設應該擴大完善服務內容,增強服務功能,并在資金與人員方面給予保障。
2.2.3 建立農業推廣體系運作的長效機制
目前農業推廣體系缺乏有效監督與激勵機制。如何建立利益的共同體,臺灣農會通過合作制的原則組建起來的運行機制,值得我們借鑒。在建立利益共同體的過程中,應該把農民的自身利益放在首位,農業推廣體系的利益應在服務效益中體現出來,這樣,農業推廣體系在代表農民利益的同時,也保障了自身的權益,雙方形成了相得益彰的利益共同體,從而也就形成了農業推廣體系運行的長效機制。
[1]胡瑞法,李立秋.農業科技推廣的國際比較[J].科技導報,2004,(1):26-29.
[2]黃祖輝,邵 科,徐旭初.臺灣農會的發展經驗與啟示——兼議我國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方向[J].臺灣研究,2010,(5):15 -18.
[3]朱立軍,王 濤.臺灣農會組織及其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啟示[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0,(2):21 -23.
[4]陳夏莉.我國農業推廣體系現狀、存在問題與對策建議[J]. 廣東農業科學,2011,(16):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