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慧敏
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骨科常見的治療方案,是將患者的部分甚至全部髖關節進行置換,可以有效的校正畸形、恢復患者的活動能力和緩解患者的疼痛,并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1]。做好圍術期護理是減少并發癥,有效恢復患者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確保手術成功的關鍵。本文選取在我院行髖關節置換術的19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2009年6月至2011年11月,本院骨科共收治全髖關節置換的患者19例,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齡51~83歲,平均61.5歲。19例患者中,股骨頸骨折15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3例,髖臼發育不良1例。19例患者在全麻或持續硬膜外麻醉下進行髖關節置換手術,手術時間(110.5±11.2)min,住院時間(14±2.5)d,術后均解除了關節疼痛。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 患者多長期受疼痛的折磨,心理承受能力較低,另外,患者對于全髖關節置換術有顧慮,內心充滿擔憂,可產生多疑、不安、對手術治療喪失信心的心理反應。因此,術前應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護士應根據患者的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等講解有關人工置換的知識,說明手術的目的、術后效果及可能發生的問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請同類手術后康復的患者到醫院講解有關情況,使患者對疾病有初步的認識,消除患者緊張、恐懼心理,增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取得患者的主動配合[2]。
2.1.2術前準備 髖關節置換術前要詳細詢問患者病史及發病情況,了解患者是否有其他內科疾病或手術史;術前進行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檢查,拍攝髖關節正、側位片,胸部x線片、心電圖檢查等。術前兩周戒煙酒,避免著涼感冒,多食水果、蔬菜,多飲水,預防便秘。術前12 h禁食,4~6 h禁飲水,術前30 min留置尿管,并向患者說明操作目的,以減輕患者緊張心理。根據詳細、全面的檢查,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態和手術適應能力,及時發現和治療合并癥,使臟器功能接近正常,以提高手術耐受力,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另外,進行常規備皮,備皮范圍:上至乳頭聯線水平,下至踝部,并包括軀干部臨近處皮膚,并指導患者進行個人衛生處置。
2.2術后護理
2.2.1體位護理 保持患者患肢30°中立位,行髖關節置換術的一側可穿丁字鞋以防止旋轉。側臥時,以健康的一側在下面,以避免患側受壓,兩下肢之間置軟枕以防患肢內收;半臥位時,膝下墊枕,使髖、膝處于屈曲狀態。對需要患肢皮膚牽引者,按牽引護理常規執行,牽引時要抬高床尾保持反牽引作用,并在患者兩腿間放一軟枕,以保持外展中立位。
2.2.2生命體征監測 術后予心電監護,密切觀察意識、瞳孔、血壓、呼吸、心率的變化,如遇異常及時處理。對全麻手術的患者,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2.2.3引流液的觀察 切口置負壓引流者,保持引流管通暢,注意引流液的性質和量,觀察并記錄。
2.3功能鍛煉 早期功能鍛煉是防止關節粘連以及減少肌肉萎縮程度的有效手段,主要以肌力、關節活動度和步態訓練為主。術后1~2 d進行患肢肌肉的靜力收縮運動和遠端關節活動。如踝關節的主動背伸、跖曲運動及股四頭肌、腘繩肌訓練。術后3~5 d,如X線檢查假體位置無變化,可在醫護人員指導下每天被動活動髖關節數次,如直腿抬高運動、屈髖屈膝運動(屈髖<90°)、髖關節伸直及髖部外展練習,但應避免過度屈曲、內收、內旋,防止髖關節脫位。術后6 d~3個月在鍛煉髖關節活動度和加強股四頭肌力量訓練的同時進行行走練習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行走練習應使用助步器,先邁健肢,再邁患肢,再移運助步器向前,兩腿分開與肩同寬,轉身時髖關節隨身體轉動。行走時患肢不負重并始終保持外展30°左右。
2.4出院指導 出院后繼續進行康復訓練,訓練時避免患肢負重,拄雙拐杖行走,3個月后患肢可逐漸負重,由雙拐到單拐杖到棄拐杖。3個月內避免側臥,應以平臥或半臥為主,禁向手術側肢體臥位,不能坐床上屈膝,以免造成髖關節脫位。
規范的圍術期護理是髖關節置換術成功的關鍵。加強術前護理,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及引流液情況,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本組19例患者術后經過精心護理和康復訓練,恢復良好,未發現并發癥。
[1]杜克,王守志.骨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28.
[2]鄧慶秀.淺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中國健康月刊,2010,29(1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