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彬 陳法桂 陳 鏗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2008級本科生,510405
2.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2008級本科生
骨痹驗案一則
李煥彬1陳法桂2陳 鏗1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2008級本科生,510405
2.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2008級本科生
患者,男,23歲,2011年9月28日初診。腰痛反復發作3年。刻診:左髖痛,放射至腹股溝,翻身困難,背僵,彎腰及下蹲困難。平素汗多,惡風,喉中有痰,動則氣短,心跳快,頭暈目眩,大便正常,納可。舌淡略胖苔薄潤,舌絡稍顯細長,右寸細,關滑,尺沉細弦緊,左寸滑細,關尺沉細。西醫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中醫診斷為骨痹,辨證為寒濕內伏骨髓;治法以散寒除濕、祛風通絡為主。處方:炮附片30g,炒白術15g,炙甘草30g,桂枝15g,制川烏頭30g,炮姜30g,生黃芪120g,防風30g,炙麻黃6g,遼細辛10g,獨活10g,威靈仙30g,制乳香、沒藥各10g,當歸15g,丹參30g,黑小豆45g,骨碎補20g,補骨脂20g,蜂蜜100g,生姜(切)30g,大棗(擘)30g。用法:川烏頭、附片武火燒開,文火慢煎2h后,余藥再下,文火再煎煮40min,5碗水煎成2碗分2次服,藥渣泡腳,每日1劑,共用5劑。治療當晚翻身舒適,4天后行動自如,治療告愈。
骨痹屬于五體痹之一。《素問·長刺節論》載:“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凡由六淫之邪侵擾人體筋骨關節,閉阻經脈氣血,出現肢體沉重、關節劇痛,甚至發生肢體拘攣屈曲,或強直畸形者謂之骨痹。屬風寒濕邪內搏于骨所致骨節疼痛,肢體沉重之證,多因骨髓空虛,致邪氣乘機侵襲。
本證符合《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并治》之風濕表里陽虛表現:“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風寒濕夾雜,中于骨髓,閉阻經絡,則見諸多骨節疼痛,不可屈伸;水性下行,善流注,則見腰背下肢痛甚;陽氣虛于表,則見汗出惡風;陽氣虛于里,不能納氣,則見心悸氣短;寒濕久郁成痰,上擾清竅,則見頭暈目眩;舌脈所見為寒濕內伏之征。治當散寒除濕,祛風通絡。
處方中以甘草附子湯為底方,合炮姜、川烏頭,急溫中陽,振陽祛濕;重用黃芪,配合防風,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小劑量麻黃微發其汗,謹遵《金匱要略》之“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細辛搜風通絡,獨活善治下部寒濕,威靈仙通行十二經;乳香配沒藥,行氣活血;當歸配丹參,養血活血,誠如李中梓《醫宗必讀·卷十·痹》云:“治行痹者,散風為主,御寒利濕仍不可廢,大抵參以補血之劑,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本草綱目》謂黑小豆可“去賊風風痹”;骨碎補配補骨脂補腎益髓,強筋健骨;大量蜂蜜緩急止痛,解烏頭之毒;生姜、大棗、甘草建中州、調營衛。諸藥相伍,藥中其證,起效迅捷。
201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