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平
(河南省三門峽市中醫院,472000)
跟痛癥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與勞損和退化有密切關系,主要臨床癥狀為跟骨跖疼痛,多發生于中年以后的男性肥胖者,一側或兩側同時發病。自2008年以來,我們采用手法按摩配合中藥熏洗的方法治療90例患者,取得滿意療效,現總結報道如下。
本組90例,男66例,女24例;年齡最大73歲,最小28歲,平均46歲;病程最短3天,最長3年;左足發病者38例,右足發病者32例,雙足同時發病者20例。臨床表現為足跟部疼痛,晨起站立時疼痛較重,行走片刻后減輕,但長時間行走后疼痛又加重。最常見的體征為足跟負重區偏內側有明顯壓痛點,部分病例可見輕度腫脹及紅斑,觸及皮下的脂肪纖維塊。其中26例X線片顯示:跟骨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和骨刺形成,13例骨刺斜向前下方。所有病例均排除骨折、腫瘤等疾病。
1.中藥熏洗:藥用:蘇木20g,川芎20g,牛膝20g,木瓜20g,伸筋草20g,透骨草20g,五加皮20g,雞血藤20g,紅花10g,艾葉10g,海桐皮20g,卷柏20g。加水至2000ml,水煎20min后倒入盆中,將患足放在藥水上熏蒸10min,至全身有微微汗出,待藥液溫度適宜后浸泡患足20~30min,每日2次,10天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5天再進行下1個療程。
2.手法按摩:中藥浸泡后,在足跟部找到壓痛點和病灶,用加力點壓和分撥手法交替治療5~10min。每天1次,10天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5天。
叩擊法:用塑膠叩擊錘叩擊足跟1~3min,每天3~5次,或患足跟部叩擊地面100次至局部發熱,每次3~5min,10天為1個療程。
本組90例治療時間10~63天,平均25天,均于治療20天后按《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評定療效,結果痊愈(癥狀消失)23例,顯效(癥狀大部分消失或明顯減輕)40例,有效(癥狀有改善)26例,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改善)1例。對26例有骨質增生的病人治療后攝X線片復查對比,未見明顯變化。
足跟痛臨床常見的病因有:足跟脂肪墊炎或萎縮;跖筋膜炎;跟骨骨刺。由于年齡增長,體重增加,長久的站立和行走,足跟長期超負荷應力,使足跟脂肪墊萎縮,膠原水分以及彈性纖維組織逐漸少,形成跖筋膜退變、纖維化,加之外傷或寒冷潮濕誘因刺激,引起局部的炎癥反應,出現跟骨跖面疼痛、腫脹,有壓痛,有時可觸及跟下滑囊。
本病屬中醫學“痹證”范疇,俗稱“氣落底”,是局部脈絡痹阻,氣血失活所致。通過手法按摩,塑膠叩擊錘及足跟叩地面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靜脈回流,恢復跖筋膜的彈性和張力,促使足跟部脂肪墊水腫及炎性滲出物盡快吸收。中藥熏洗屬于中藥外治法之一,利用藥物通過皮膚表層吸收,角質層滲透和真皮層轉運進行血液循環而發揮藥效,溫熱刺激使周圍組織營養得以改善,同時毛孔開放,全身汗出,讓體內“邪毒”隨之排出體外,既扶元固本又消疲勞。方中蘇木、川芎、牛膝、紅花活血養血,祛風通絡;配以伸筋草、透骨草、雞血藤祛風濕、通經絡;合以木瓜、五加皮、艾葉、海桐皮、卷柏溫經散寒,舒筋活絡。諸藥合用,通過熏洗可滲透穴位、疏通經絡,使脈絡通暢,通則不痛。應用手法治療配合中藥熏洗治療跟痛癥簡便、經濟,療效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