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 萍 張振中 蔣加明
(山東省諸城中醫醫院,262200)
過敏性紫癜性腎炎是一種臨床常見的繼發性腎臟疾病,以皮膚紫癜、血尿、蛋白尿為主要表現。近幾年來我們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過敏性紫癜性腎炎50例,效果良好,報道如下。
全部病例均為我院住院病例。診斷依據參照《腎臟病診斷與治療學》中紫癜性腎炎出血性皮疹和腎損害的主要診斷依據[1],排除腎功能異常者。全部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齡9.5~63歲,平均35.7歲;病程最短11天,最長180天。對照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齡11~64歲,平均34.6歲;病程最短12天,最長160天。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均無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口服撲爾敏、藻酸雙酯鈉、復方蘆丁、肌苷、強的松,靜滴復方丹參+黃芪注射液等治療。
治療組在上述用藥基礎上,加用中藥:知母6~12g,黃柏6~9g,黃芪12~30g,生地黃15~30g,山藥10~15g,山茱萸6~12g,茯苓6~10g,澤瀉6~9g,牡丹皮6~10g,桃仁6~12g,紅花6~10g,蟬蛻6~12g,紫草9~15g,枸杞子6~15g,旱蓮草10~30g。水煎服日1劑,分2次口服。30天為1個療程,一般用2個療程后(靜滴藥物不超過30天)統計療效。每周化驗血常規、尿常規、24h尿蛋白定量、腎功能等。
療效標準:完全緩解:癥狀消失,血壓正常,血常規、尿常規、腎功能檢查均正常,24h尿蛋白定量<0.15g。顯效:癥狀消失,血壓、腎功能正常,化驗尿紅細胞或尿蛋白有一項轉陰性,另一項較前減少50%以上;有效:癥狀消失,血壓、腎功能正常,尿紅細胞和尿蛋白未轉陰性,但有一項較治療前減少50%以上;無效:臨床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無明顯好轉或加重。
治療結果:治療組50例中完全緩解31例,顯效8例,有效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2%;對照組30例中完全緩解12例,顯效4例,有效5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70%。兩組比較總有效率有顯著差異(P<0.05)。
隨訪2年,治療組復發4例,對照組復發9例,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
討論
過敏性紫癜性腎炎是一種臨床常見疾病,臨床表現為特征性出血樣皮疹和腎損害,病程長、復發率高,治療徹底較困難。諸多醫家多以熱壅迫血妄行為主要病機,治療多以涼血止血為主。但經多年臨床觀察,該法對清除紫癜、肉眼血尿確有效果,但對于消除蛋白尿、尿潛血及遠期療效(少復發)則效果不是很好。筆者認為,紫癜性腎炎的發病多為風熱入營、熱傷血絡、熱毒內灼、傷津耗氣致氣陰兩傷;脾虛氣虧,脾不統血;陰津不足,陰虛火旺,灼傷脈絡所致。故治療宜滋陰補氣為主。疾病發展過程中,人體防御能力,即正氣的強弱是決定性因素。《素問·刺法論》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靈樞·百病始生》篇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明確指出了人體正氣強弱是導致疾病發生發展及復發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滋陰益氣補腎、固護正氣是徹底治療紫癜性腎炎并減少復發的最有效方法,這也經以上治療驗證。方中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黃芪、茯苓、澤瀉、牡丹皮為六味地黃湯加味,滋陰益氣補腎,消除尿蛋白、尿潛血;知母、黃柏、紫草、旱蓮草滋陰瀉火、涼血止血,消除血尿、紫癜;蟬蛻疏風散邪,可抗過敏;另外,各種原因所致出血,血液一經溢出,離經之血便為瘀血。多數學者認為血瘀貫徹紫癜性腎炎全過程,這也是紫癜性腎炎難痊愈的原因。西醫學認為,本病是一種免疫復合物性疾病,沉積在腎小球內的循環免疫復合物、纖維蛋白原、補體、血小板及腎臟的微血栓等,均相當于中醫“瘀血”,在血液中存在的循環免疫復合物、補體、增高的血脂及活化的凝血因子和凝血酶等,形成血液的高凝狀態,可看做瘀血的一種無形表現[2]。故方中加桃仁、紅花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增加腎血流量,減輕腎損害。諸藥合用,達到標本兼治,提高了療效,減少了復發。
[1]葉任高,沈清瑞 .腎臟病診斷與治療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0.
[2]沈慶法 .中醫臨床腎臟病學.上海: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