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君 于愛萍 溫廷英 劉增偉
(山東省文登市大水泊中心衛生院,264411)
糖尿病(DM)是全世界發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三種疾病之一。隨著人口老齡化,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變,糖尿病逐年增加。糖尿病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世界性公共衛生問題。被現代人稱為健康的無形殺手。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并非單純用藥物可以達到,其治療效果有賴于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控制,采取有效的降糖和飲食管理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并發癥、致殘率和死亡率。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就顯得十分重要。
糖尿病患者心理障礙發病率為30%~50%,患者的心理、自我管理能力與患者所處的環境和治療效果之間相互影響。由于許多人對糖尿病知識缺乏了解,認識上存在誤區。有的患者無癥狀就不服藥,有的患者認為長期服藥對身體有害而自行減藥或停藥。還有部分患者對飲食控制、運動和血糖監測產生疲倦心理,放松了治療和檢測。也有部分患者由于治療或一些慢性并發癥所帶來的生活上的不便而產生抑郁情緒。因此,社區衛生工作就是要對患者進行不斷的督促和鼓勵其堅持治療,并幫助其家人為患者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使患者心情舒暢。
單純性糖尿病可以堅持工作,適當的運動有利于減輕體重,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肪代謝紊亂,同時還能減輕病人的緊張情緒。原則是適量、經常性和個體化。運動方式以有氧運動為主,如散步、慢跑、騎自行車等,其中步行活動安全,容易堅持,可以為首選方式。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決定運動方式、時間及所采取的運動強度。為預防意外的發生,運動不宜在空腹時進行,防止發生低血糖,運動中注意及時補充水分,隨身攜帶糖果,如出現饑餓感、心慌、出冷汗、頭暈及四肢無力或顫抖等癥狀及時食用,暫停運動。
指導患者生活要有規律,避免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同時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異常是造成嚴重并發癥的重要因素,而合理的飲食是調整血脂異常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據糖尿病不同階段及患者的生活習慣,指導其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
飲食要有規律,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到細嚼慢咽,少食多餐,戒煙限酒。食物的組成和分配: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的50~60%,提倡用粗制米、面和一定的雜糧,蛋白質占15%,脂肪占30%。均衡營養,定時定量,三餐比例為1∶2∶2。
嚴格限制各種甜食,忌油煎食品,炒菜宜用植物油,多食含纖維素高的食物,減少外出進食。
患者用藥必須嚴格遵照醫囑,不能隨意調整用藥量或停藥,指導需注射胰島素的患者學會自我注射 或教會家人代為注射。告知其注射注意事項:注射部位應經常更換,如有硬結應避開且經常熱敷,嚴格無菌,避免感染。注射胰島素的患者易出現低血糖反應,故應隨身攜帶少量糖果,以備急需。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高,較易引起感染,常見的是皮膚感染(如糖尿病足),因此必須保持個人衛生清潔,尤其是下肢(足部)宜勤換鞋襪,每日溫水清潔足部,指導其不要赤腳走路,外出不可穿拖鞋,應選擇輕巧柔軟,前端寬大的鞋子。另外,糖尿病患者易患牙周炎,故應做到飯后漱口,早晚刷牙,方法要正確。每日清潔會陰,經常更換內褲。
糖尿病婦女在懷孕期間或分娩時易產生毒血癥、感染、難產等并發癥,對母嬰影響較大,對有生育要求的婦女應指導其血糖控制在比較穩定的狀態后再考慮懷孕,及時接受相關檢查,定期查血糖。
糖尿病患者因為身體不適可能引起血糖改變。如有傷風感冒、病毒感染、損傷、情緒低落、食欲減退等情況,應給予重視,不可隨意減藥,保持規律進食,必要時及時就醫。
患者外出時應隨身攜帶糖尿病卡,卡上注明本人姓名、年齡、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病情、用藥及緊急聯系人姓名、住址、電話號碼,以備急需。
對出院的糖尿病患者進行定期隨訪指導是提高患者管理能力、維護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措施。
遵醫囑按時服藥,監測血糖并根據血糖變化及時與醫生聯系,調整用藥,如出現血糖過高或過低應全身放松,靜臥,待病情緩解后及時到醫院就診。
嚴格控制飲食,少食多餐,均衡營養,減少油膩,低鹽飲食。
根據患者病情指導并制定運動計劃,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運動必須持久定期,避免超負荷運動,同時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
告知患者要保持心態平和,指導其學會調整和控制情緒,避免因焦慮等不良情緒影響血糖的控制,甚至加重病情。如出現頭痛、惡心、嘔吐、視物不清、昏迷、肢體麻木及活動受限等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系統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使其積極配合治療,防止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而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的關鍵人物是社區醫護人員,所以我們應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提高社區醫護人員的自身素質,對轄區糖尿病患者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及時解答疑難問題。健康教育是對糖尿病患者維護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