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文銀 尹玉平
(貴州省余慶縣中醫醫院,貴州 余慶 564400)
消化性潰瘍(PU)主要指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潰瘍,故又稱胃、十二指腸潰瘍,臨床上以十二指腸潰瘍(DU)多見。中醫藥治療本病逐漸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在改善患者的消化不良癥狀,減少復發率方面已表現出獨特的優勢。筆者采用中藥分期序貫療法聯合西藥治療PU,取得較好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9年5月至2011年2月余慶縣中醫院門診患者192例,西醫診斷根據《實用內科學》[1]中消化性潰瘍診斷標準,并排除胃癌、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膽囊炎和膽石癥、胃泌素瘤等。中醫診斷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符合脾胃濕熱證,主癥為胃痛急迫或痞滿脹痛;次癥為噯氣、嘈雜吐酸,心煩,口苦或黏,舌質紅,苔黃或膩,脈數。臨床類型為輕度、中度;病情分期為活動期;中醫辨證為脾胃濕熱證;年齡18~65歲,性別不限;排除有嚴重并發癥如大量出血、急性穿孔、幽門梗阻等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婦女;具有嚴重原發性心、肺、腎、肝、血液或影響其生存的嚴重疾病患者;過敏體質,如對兩種或以上藥物或食物過敏史者;或已知對本藥成分過敏者。采用隨機分配入組,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過程中脫落28例,最終有效病例164例。治療組98例,男性60例,女性38例;年齡19~63歲,平均40.30歲;病程3~90 d,平均30 d。對照組66例,男性40例,女性26例;年齡20~65歲,平均38.00歲。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奧美拉唑腸溶膠囊20 mg,每日2次,膠體果膠鉍150 mg,每日3次。上腹飽脹者予莫沙比利5 mg,每日3次,并予中藥湯劑口服治療。第1階段辨證屬脾胃濕熱證,予清胃瀉心除濕方:黃連 10 g,黃芩 15 g,蒲公英 20 g,姜半夏15 g,干姜 10 g,白芍 15 g,白及 20 g,蒼術 10 g,厚樸 12 g,陳皮10 g,茯苓20 g,木香10 g,灸甘草10 g等。每日1劑,分2次口服,每次200 mL。治療2周后進入第2階段治療,西藥仍按原方案服用,中藥予健脾和胃方:黨參30 g,白術20 g,茯苓20 g,木香 10 g,砂仁 8 g,雞內金 10 g,陳皮 10 g,枳實 10 g,蒼術 12 g,厚樸10 g,柴胡12 g,黃芩10 g,灸甘草10 g等。每日 1劑,分 2次口服,每次200mL。對照組單予西藥治療。兩組療程均為4周。
1.3 觀察方法 記錄治療前及治療后第2周、第4周胃脘痛、上腹飽脹、噯氣、嘈雜吐酸、口苦等臨床癥狀及舌、脈變化,治療前和治療4周后分別常規作胃鏡、血常規及肝腎功能檢測,觀察藥物不良反應情況。
1.4 療效標準 治愈:胃脘痛及其他癥狀消失,胃鏡檢查正常。好轉:胃痛緩解,發作次數減少,其他癥狀減輕,胃鏡檢查有好轉。未愈:癥狀無改善,胃鏡檢查無變化。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組胃痛、噯氣、口苦癥狀分別改善97、96、96例;總有效率98.87%,對照組胃痛、噯氣、口苦癥狀分別改善61、57、66例,總有效率為88.98%,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
2.2 對潰瘍愈合的影響 兩組治療后胃鏡檢查觀察潰瘍愈合的情況,治療組愈合90例,愈合率91.84%,對照組愈合59例,愈合率89.39%,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不良反應 兩組治療前后血、尿、便常規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肝功能、腎功能檢查未見明顯異常。治療過程中治療組2例出現服中藥湯劑后腹脹、輕微腹瀉,經調整服藥方式后癥狀消失。
UC屬中醫學“胃脘痛”、“胃痞”、“吐酸”等范疇。潰瘍的形成與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幽門螺桿菌等因素密切相關。西醫治療以制酸藥、黏膜保護劑、抗幽門螺桿菌為主,療效較好,但因本病病程長,易復發,常伴泛酸、曖氣、上腹飽脹等消化不良癥狀,西藥治療過程中存在消化不良癥狀改善不良,易復發等問題。中醫藥在改善患者的消化不良癥狀、減少復發率方面表現出獨特的優勢。貴州地處西南,氣候潮濕,人們喜食辛辣,損傷脾胃,易發生消化性潰瘍,《素問·痹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醫學正傳·胃脘痛》曰“初致病之由,多因縱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飲熱酒煎煿,復餐寒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深……故胃脘疼痛”。筆者采用中藥分期序貫聯合西藥治療消化性潰瘍,在第1階段采用清熱祛濕和胃,比較對照組,對口干、口苦等脾胃濕熱癥狀改善明顯,在胃鏡下觀察,潰瘍周圍充血水腫消退較對照組有較明顯差異。第2階段采用健脾和胃方法,對腹脹、噯氣、不思飲食等癥狀較對照組有明顯改善。筆者對潰瘍愈合的病例進行跟蹤隨訪,6個月復發率較對照組明顯減少。中西醫對本病的認識表達不同,治法各異,臨床上通過中醫辨證分期治療與現代醫學相結合,充分發揮各自的藥理優勢。本觀察結果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較單純性應用西藥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消化不良癥狀,提高總體療效。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741-1752.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9-10.
[3]王永炎.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6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