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慧 萬全慶
(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0)
面肌痙攣(HFS)一般指特發性或原發性者,面部肌群發生陣發性不規則不自主的抽動、震顫,常局限于眼瞼或頰部、口角,嚴重者可波及整側面部,至同側頸闊肌[1],一般神經系統檢查無陽性體征。目前其具體病因尚不明確[2],更無確切的治療方法。筆者根據針刀醫學理論,探索用“筋結點”松解術治療面肌痙攣,取得滿意效果。現將其機理報告如下。
“筋結點”松解術,是根據慢性軟組織損傷病理構架的網眼理論[3],針刀整體松解相關的弓弦結合部及弦的應力異常點的粘連和瘢痕,使筋結點松解,以達到治療的目的。針刀器械是針灸針和手術刀的融合,因此,在治療中既發揮針刺作用,又能發揮手術刀的作用[4]。臨床常用漢章針刀Ⅰ型4號,一方面通過“筋結點”的松解剝離;另一方面,其針身直徑1 mm,針刺刺激強、效果好,通過針體對局部的提插以調陰陽、通經絡、活氣血。
(1)局部麻醉。以10 mL無菌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2 mL、曲安奈德5 mg、維生素B121 mg、0.9%氯化鈉注射液2 mL混合藥液備用(每施術處約1 mL)。(2)定點。面肌痙攣患者筋結點多在面部痙攣中心附近。患者取仰臥位,醫者右手拇指觸摸患側緊張肌肉,當手下感覺有細小米粒樣硬結或頭發絲狀韌性條索即為筋結點,予以標記。(3)針刀治療。定點處常規消毒并局部麻醉后,按針刀四步進針規程,刀口線與身體縱軸平行,垂直刺入結節點0.5cm左右,針下感覺微有阻滯感,縱行疏剝2~3刀,當感覺針下松利、阻滯感消失時即出針術畢。一般筋結點不止1個,往往有數個呈細網狀聯結,不宜一次松解多點,以每周治療1次,每次松解3個筋結點為宜。
項某,男性,32歲,2008年6月初診。主訴右側面肌陣發性抽動。其曾因幼兒時常做鬼臉而誘發面神經興奮性過高所致,精神緊張發作更為嚴重。發病以來,雖經中西醫多次治療仍時發時止。查體:患者痛苦表情,精神緊張,其右下半部面肌抽搐,尤以右口角抽搐較多,右眼輪匝肌抽搐不明顯,情緒稍波動及開口說話時容易誘發,間歇時如常人。就診時綜觀患者中醫發病機理,及針刀醫學軟組織病理變化特點,利用針刀醫學網眼理論,按針刀四步進針規程,治療時針下有明顯阻滯感,治療后結節明顯變軟,針下松利感,患者立刻感覺較前明顯舒適,痙攣處有明顯松快感,后繼續針刀松解筋結點治療16次,基本痊愈。
針刀醫學理論認為,HFS主要由于面部動態弓弦力學系統的弦即面部諸肌肉在各種原因影響下,使局部弓弦結合部形成瘢痕、粘連和攣縮,導致力平衡失調,從而出現面部肌肉陣發性異常抽掣。針刀療法既能松解粘連及瘢痕組織,疏通阻滯,又能機械刺激促進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同時提高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能力,從而使炎性物質和有害的代謝產物很快吸收、消散,減輕血管對神經組織的卡壓,消除某些刺激源,進一步降低面神經的異常興奮狀態,從而鞏固療效。中醫學認為HFS屬“痙風”范疇。《素問·陰陽至真要大論》曰“風勝則動”,《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可見本病多由肝風內動所致,面肌痙攣又稱“肉瞤”,“瞤”即指“目動”也,而此癥常初發于眼輪匝肌,“肝開竅于目”,“肝主筋”,且中醫學稱此證為“筋惕”、“筋急”等,且在治療過程中通過手觸摸和針下探查,結合患者感覺,證得患部確有細小的經筋出現病態。通過針刀“筋結點”松解術,筋松則肝舒,肝舒則風平,痙攣則得以平復。《素問·調經論》曰“病在筋,調之筋”。由于筋結之處即為氣血阻滯之所,松筋解結,結解則通,通則氣血流輸暢利,達到不痛、不痙、不動的目的。針刀“筋結點”松解法治療面肌痙攣臨床療效顯著,值得深入研究。
[1]石學敏.中醫針灸臨床手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94.
[2]龐繼光.針刀醫學基礎與臨床[M].深圳: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367-369.
[3]吳緒平,張天民.針刀醫學臨床研究[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421.
[4]朱漢章.針刀醫學基礎理論體系的形成與完善[J].科學之友,2007,4(4):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