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靜 曾建辛
(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僵蠶為臨床常用的平肝息風類中藥,歷版《藥典》均有記載。僵蠶味咸、辛,性平,歸肝、肺經,功善息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臨床適用于治療哮喘,且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筆者從僵蠶治療哮喘的傳統應用入手,結合現代醫學研究成果,以期為僵蠶治療哮喘提供更多依據,現探討如下。
1.1 哮喘的病機特點 哮喘屬于中醫學 “喘”、“哮”、“痰飲”等病證的范疇,關于哮喘的病因、病機、證候特點、臨床治療,古代醫家均有詳細論述。《黃帝內經》雖無哮喘之名,但在許多篇章之中對此病的癥狀、病因病機做了詳細討論。如《素問·陰陽別論》云“陰爭于內,陽擾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素問·脈要精微論》云“肝脈搏堅而長……令人喘逆”;《素問·太陰陽明論》云“犯賊風虛邪者……入六府,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丹溪心法》則明確指出“哮喘必用薄滋味,專主于痰”。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更提到“蓋人身氣道,不可阻滯……內有瘀血,氣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瘀血乘肺,咳逆喘促”。概而言之,哮病同五臟六腑都有關聯,但主要還是肺的病變,多為痰、濕、水、瘀伏肺,受新邪外襲引誘而壅于氣道,致使肺氣宣發肅降受阻而發病,治宜化痰行瘀、降氣平喘[1]。
1.2 僵蠶治療哮病的理論 僵蠶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后世醫家對其性味、歸經、功效和應用都作了詳細記載。《本草思辨錄》謂“僵蠶劫痰濕而散肝風”。《玉楸藥解》云“僵蠶活絡通經,驅風開痹”。《本草求真》謂“僵蠶,祛風散寒,燥濕化痰,溫行四脈之品”。此外,古代醫家在長期實踐中,也認識到了僵蠶治療哮病確有良效。如《瑞竹堂經驗方》中以僵蠶為主藥,治喘嗽,喉中如鋸,不能睡臥;《普濟方·醫方妙選》記載了白僵蠶丹主治“驚風潮搐生涎,上喘急”。《本草綱目》中提到,僵蠶具有“散風痰”的功效,表明在祛風的同時,針對哮病發作中“喉中痰鳴”的癥狀,僵蠶能夠發揮“化痰散結”的功用。
中醫學認為,哮喘是由外邪引發,觸動伏痰,痰瘀膠結,阻塞氣道所致。《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道“風勝則動”,指出風邪具有引發肢體肌肉收縮強直的作用,是痙攣性病癥的主要病因病機。傳統醫學“風邪致痙”[2]的觀點與現代支氣管哮喘可由感染引發支氣管痙攣而發作的認識是統一的。根據哮喘發病迅速、時發時止、反復發作、發時痰鳴氣喘的特征,與風邪善行數變的性質頗為相似。概而言之,引起哮喘發作的病因不外乎風、痰、瘀3個方面。根據傳統病因學理論,針對哮喘致病因素之“風邪”、“痰濁”和“血瘀”,在哮喘發作期使用僵蠶等藥能發揮其擅于入絡搜邪,祛風止痙,化痰散結,活血通絡平喘的功效[3],故其用于哮喘的治療,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醫學所指的哮喘相當于現代醫學的支氣管哮喘,是一種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變態反應性疾病。變態反應參與的氣道炎癥反應學說指出[4],外來性變應原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促進嗜酸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介導的氣道炎癥;氣道炎癥是其病理基礎和核心,其發生與免疫反應細胞及其炎癥介質、細胞因子和粘附因子密切相關[5]。在近年的基礎研究中,人們發現血小板與哮喘發作關系密切,血漿中血小板激活因子(PAT)、血栓素A2(TXA2)、血小板第 4 因子(PF4)、5-羥色胺(5-HT)含量的變化與哮喘發作期呼應,它們在血清中的濃度升高與哮喘發病有一定關系[6]。動物實驗研究表明,血小板激活因子依賴血小板而發揮作用,是目前最強的支氣管平滑肌的收縮劑之一。除此之外,血小板也是產生炎癥介質TXA2的主要細胞,TXA2能與血小板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而發揮其收縮支氣管的作用,致氣道炎癥和氣道高反應等作用。此外,血小板富含5-HT,當血小板聚集并脫顆粒時,5-HT能加強氣道炎癥作用,趨化炎癥細胞,并能收縮支氣管平滑肌。
血小板具有促進凝血的功能,在此過程中活化的血小板自身正反饋造成進一步活化,通過釋放反應產生ADP,促進黏集反應,并進一步促使其他血小板釋放ADP,擴大黏集反應[7]。彭延古等[8]研究發現,僵蠶的抗凝成分(ACIBB)對血小板黏附反應中的ADP途徑以及凝血酶途徑均有良好的阻斷作用。ACIBB對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僵蠶治療支氣管哮喘的重要機制。另有報道,僵蠶體中所含的蛋白質有刺激腎上腺皮質的作用,白僵菌含有的甾體α-羥基化酶系可以合成類皮質激素,這些均可能為其達到抗過敏、抗炎癥、抗支氣管痙攣目的的藥理學基礎。此外,僵蠶中還富含槲皮素、山萘酚等成分,而槲皮素具有較好的祛痰、止咳作用,并有一定的平喘作用[9]。但是對于僵蠶的研究,目前主要局限在大鼠靜脈血栓的形成、休克合并DIC和驚厥等動物模型研究上,對于是否能夠用于支氣管哮喘的治療,相關實驗研究國內外并未涉及。
僵蠶作為傳統中藥,在治療哮喘方面有著極其深厚的理論和臨床實踐基礎。但是,僵蠶有效成分的研究尚不深入,對其在調節支氣管哮喘免疫與炎癥機制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將其研制開發成為1種新型抗哮喘制劑,尚須得到更多基礎研究結果的支持。
[1]邱幸凡,張茂林,余立敏.《內經》哮喘病理論詮釋[J].中醫藥學刊,2004,22(7):1160-1161.
[2]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18-219.
[3]黃兆勝.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99.
[4]陳志華,沈華浩.支氣管哮喘分子發病機制的新視點[J].內科理論與實踐,2011,6(2):96-101.
[5]王艷玲,杜國選,黃美杏.TH1/TH2平衡與哮喘的相關性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2011,30(1):83-85.
[6]肖滬生,邵長榮.血小板與支氣管哮喘的發病關系[J].中西醫結合雜志,1989,9(10):635-636.
[7]Nomura S.Function and clinal significance of platelet-derived microrrticl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Hematology,2002,16(74):397-404.
[8]彭延古,雷田香,付燦云,等.僵蠶抗凝成分ACIBB對實驗性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7,23(1):27-29.
[9]喻靜.僵蠶的臨床應用及現代藥理研究[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7):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