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彬 王志祥 葉 勇 指導 陳喬林 趙 淳
(云南省中醫醫院,云南 昆明 65002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具有氣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防治的疾病,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發展,與肺部對香煙、煙霧等有害氣體或有害顆粒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COPD患者呼吸困難、咳嗽、咯痰癥狀在基線水平上有急性加重,需要調整治療方案時稱為 COPD 急性發作(AECOPD)[1]。AECOPD 易發生膿毒性休克、低氧血癥、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甚至發生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或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等,屬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急危重癥。目前單純的西醫治療效果難以令人滿意。筆者在陳喬林教授、趙淳教授指導下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AECOPD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COPD 屬中醫學“肺脹”、“痰飲”、“咳嗽”、“喘證”等范疇,臨床以咳嗽、咯痰、喘息氣急為主要表現,可伴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紺,脘腹脹滿,肢體浮腫等,嚴重者可出現神昏、出血、喘脫、臟竭等危重證候,是多種慢性肺系疾患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導致肺氣脹滿,不能斂降的一種病證。
1.1 肺、心、脾、腎臟氣虛損是COPD的主要內因 肺脹的發生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喘息、久咳、慢性肺系疾病所引起。肺主氣,司呼吸,開竅于鼻,外合皮毛,其氣貫百脈而通他臟。肺脹患者,常反復發作,遷延日久,則肺氣多虛。《素問·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肺氣虛損,衛外不固,外邪從口鼻、皮毛而入,首先犯肺,從而導致宣肅失司,肺氣上逆,則見咳嗽、喘促等;肺主通調水道,肺失宣肅,體內水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失常,水濕內停,積液成痰。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咳逆短氣候》認為“肺虛為微寒所傷則咳嗽,嗽則氣還于肺間則肺脹,肺脹則氣逆,而肺本虛,氣為不足,復為邪所乘,壅痞不能宣暢,故咳逆,短乏氣也”。肺的衛外功能,與現代醫學的免疫功能有關[2-4]。現代有研究[5-6]發現,COPD 患者普遍存在免疫功能低下,表現為 CD3、CD4、CD4/CD8、NK細胞水平的降低,在人體主要表現為肺氣虛損。肺病及脾,子盜母氣,脾失健運,則可導致肺脾兩虛。脾失健運,津液代謝障礙,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飲。“腎為先天之本”,肺虛及腎,金不生水,致腎氣衰憊。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不主氣,腎不納氣,則氣喘日漸加重,呼吸短促難續,吸氣尤為困難,動則尤甚。脾為后天之本,脾之化生精微,須借助于腎陽的溫熙;而腎中精氣亦有賴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養,才能不斷的充盈。故脾氣久虛,也可損及腎氣。肺朝百脈,心脈亦上通于肺,肺氣輔佐心臟治理、調節心血的運行,心陽根于命門真火,故肺虛治節失職,或腎虛命門火衰,均可病及于心,使心氣、心陽衰竭。
1.2 痰、瘀既是COPD的病理產物也是致病因素 痰的產生主要責之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運輸精微,腎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聚成痰,伏藏于肺,成為發病的“夙根”[7]。如明·張介賓《景岳全書》曰“惟是元陽虧損,神機耗散,則水中無氣,而津凝血敗,皆化痰耳”。《圣濟總錄》亦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三焦調適,氣脈平勻,則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經,化而為血;若三焦氣塞,脈道壅閉,則水飲停滯,不得宣行,聚成痰飲”。痰濁阻肺,肺虛不能調節心血的運行,心氣、心陽虛衰,無力運行血脈,則血瘀。《景岳全書》云“凡人之氣血猶源泉也,盛則流暢,少則壅滯。故氣血不虛不滯,虛則無有不滯者”;《醫林改錯》謂“元氣虛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清·唐容川《血證論》云“內有瘀血,氣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氣壅即水壅,氣即水故也。水壅即為痰飲,痰飲為瘀所阻,則愈沖犯肺經……是以倚息不得臥也。須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則痰水自消”。均提示了肺脹的發生與痰瘀互結,阻礙肺氣有關。
1.3 感受外邪是COPD急性發作的主要誘因 肺虛久病,衛外不固,機體易受六淫邪毒侵襲,使病情發作或加劇。外感六淫,以風、寒、熱多見,引動伏痰,則見痰濕、寒飲、痰熱之癥;本病急發,多為本虛標實之證。早期由肺而及脾腎,多屬氣虛、氣陰兩虛;晚期以肺腎心為主,氣虛及陽,或陰陽兩虛。
AECOPD多是在久病的基礎上,素體正氣虧虛,感受風寒、風熱等邪氣或內有痰熱、痰濕所誘發,除表現咳嗽、喘促急性加重外,還可兼見痰液的色、量、質的急性變化或無力祛邪的表現,“急則治其標”,治療上以扶正祛邪并舉,但突出應用扶正固本法,以達“強主逐寇”之目的。筆者將本病分為基本證型和臟竭證型。具體辨證論治如下。
2.1 基本證型 (1)痰濕阻肺、瘀血內阻證。癥見胸中脹悶,咳嗽咯痰,痰多色白黏膩或呈泡沫,短氣喘息,咳聲低微,自汗畏風,面色無華,舌淡紅有瘀點或瘀斑或紫暗,苔白,脈弦滑。治法:化痰燥濕、活血化瘀。藥用法半夏、陳皮、茯苓、丹參、赤芍、甘草等。(2)寒飲停肺、瘀血內阻證。癥見胸中脹悶,喘促氣急,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咳嗽咯痰,痰多稀薄色白,動則喘甚,心悸,四肢無力,畏寒肢冷,舌淡或紫暗或有瘀點苔白,脈緊數或結代。治法:溫肺化飲,活血化瘀。藥用麻黃、白芍、細辛、干姜、桂枝、制半夏、五味子、丹參、紅花、川芎、甘草等。(3)痰熱壅肺、瘀血內阻證。癥見胸肋脹悶,咳逆喘息,痰多色黃,質黏不爽,口渴煩躁,溲黃便干,口唇紫暗,肢末發紺,平臥困難,腹脹肢腫。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苔黃膩,脈數或滑數。治法:清熱化痰、活血化瘀。藥用金銀花、金蕎麥、炙麻黃、杏仁、生石膏、魚腥草、桔梗、蘆根、浙貝母、丹參、赤芍、川芎、甘草等。以上證型還可辨證選用中成藥如桔紅丸、通宣理肺片、桂龍咳喘丸、金蕎麥片、痰熱清注射液、炎琥寧注射液、血必凈注射液、丹紅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等。在3個基本證型中,以痰熱壅肺發病率最高。王至婉等[8]所作的文獻資料統計顯示了AECOPD中以痰熱壅肺出現的頻率最高(64.29%)。痰熱清注射液可以明顯降低炎癥標志物血清淀粉樣蛋白A的水平,從而提高臨床療效,縮短住院時間[9]。丹紅注射液可使血液流變學指標及肺通氣功能等改善,提高臨床療效[10]。急性發作期須抓住“痰”、“瘀”的本質進行治療。
2.2 臟竭證型 (1)肺衰。以肺氣衰竭證常見,癥見呼吸急促或微弱,舌淡或青紫,脈微弱而數。治法:益氣養陰、瀉肺平喘。藥用人參、麥冬、五味子、生石膏、生大黃、杏仁、全瓜蔞、葶藶子等。(2)心衰。以陽虛水泛證常見,癥見全身浮腫,喘促心悸,小便不利,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脈無力而數。治法:溫陽利水。藥用制附子、人參、茯苓、桂枝、白術、豬苓、澤瀉、車前子、黃芪、丹參、紅花、益母草、甜葶藶子、甘草等。(3)關格。以濁毒內盛證常見,癥見小便量極少,色黃赤,倦怠乏力,不思飲食,惡心,時有嘔吐,苔黃膩,脈細數或濡數。治法:溫陽瀉下,化濁解毒。藥用大黃、附子、煅龍牡等。(4)腸痹。以陽明腑實證常見,癥見腹痛,或腹脹,或嘔吐,大便數日不下;或熱結旁流,氣味惡臭;甚則神昏譫語、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厚,脈沉實有力。治法:通腑瀉熱。藥用大黃、枳實、芒硝、厚樸等。亦可用我院制劑如意散外敷神闕穴。(5)脫證。可分為陰脫證,癥見身熱汗出如油,口渴飲冷,煩躁,面紅,舌干無津,脈細疾數。治法:養陰益氣固脫。藥用人參、麥冬、五味子。陽脫證,治法:回陽固脫。藥用制附子、人參等。陽脫陰竭證,治法:陰陽兩救。藥用制附子、人參、麥冬、五味子、山茱萸肉等。(6)血證。氣虛不攝證,癥見便血色紫黯,面色萎黃,頭暈目眩,體倦乏力,心悸,少寐,舌質淡,脈細。治法:益氣攝血。藥用白術、茯神、黃芪、龍眼肉、酸棗仁、人參、木香、當歸、遠志、炙甘草。(7)神昏。痰熱蒙竅證,癥見神志模糊,甚至昏睡不醒,呼之不應,不省人事,舌紅苔黃,脈滑數。治法:清熱滌痰,醒神開竅。藥用安宮牛黃丸或醒腦靜注射液。痰濕蒙竅者,用蘇合香丸或至寶丹。中成藥可辨證選用參麥注射液、生脈注射液、參附注射液、黃芪注射液、血必凈注射液、醒腦靜注射液、丹參注射液、丹紅注射液、芪藶強心膠囊、院內制劑強心膠囊等。
肺、心、脾、腎臟氣虛損是COPD的主要內因,痰、瘀既是COPD的病理產物也是致病因素。在辨證論治、整體觀思想指導下,應抓住“痰”、“瘀”、“虛”的本質,中西醫結合治療 AECOPD可取得顯著療效。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 (2007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199-233.
[2]牟曉華,沈寧,邱夢茹.肺氣虛證動物模型建立及其本質研究綜述[J].中華現代中醫學雜志,2009,5(3):150-153.
[3]黃開珍,王朝暉.肺氣虛證的免疫功能研究進展[J].廣西中醫學學報,2008,11(3):94-96.
[4]劉向國,方至斌,蔡圣榮,等.肺氣腫肺氣虛證模型大鼠免疫功能狀態的實驗研究[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7,24(3):9-12.
[5]傅佩芳,殷少軍,顏正茂,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與免疫功能關系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8,18(3):338-340.
[6]焦桐,張麗華,曹爽,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外周血Th細胞亞群及相關細胞因子觀察[J].北京醫學,2007,29(9):574.
[7]張伯臾.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59.
[8]王至婉,李健生,王明航,等.基于文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證候要素分布規律的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8,23(4):325-327.
[9]劉凌,潭芳,方利洲,等.痰熱清注射液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淀粉樣蛋白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09,18(10):1592-1993,1638.
[10]時以營.丹紅注射液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09,18(8):1232-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