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張晶
(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中醫院,山東 棗莊 277000)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表現為皮膚黏膜的迅來速去、不留痕跡的局限性水腫,伴瘙癢或全身癥狀。近年來筆者應用針刺后溪、臍部拔罐、耳穴壓豆、內服中藥治療急性蕁麻疹60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60例均選自2006年4月至2009年7月薛城區中醫院皮膚科就診患者。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齡12~48;病程 1~3 d。 均符合《皮膚病診斷與鑒別診斷》[1]及《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急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風寒證13例,風熱證15例,血熱證14例,脾虛證11例,血虛證7例。
1.2 治療方法 西醫治療采用5%溴化鈣10~20 mg口服,每日1~3次。10%葡萄糖酸鈣10~20 mL靜脈注射,每日1次。中醫治療針刺雙側后溪穴,留針30 min,瀉法,每5 min行針1次。臍部拔罐,留罐5 min,連續3次。耳后壓穴:取蕁麻疹區、內分泌區,采用王不留行籽,每日按壓5~6次,每次1~2 min。中藥予辨證選方。風寒證方選荊防敗毒散加減:荊芥15 g,防風10 g,麻黃10 g,秦艽 15 g,白鮮皮 15 g,白芍 10 g,生姜皮 10 g,浮萍 10 g,生甘草10 g。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風熱證選方桑菊飲加減:桑葉 10 g,牛蒡子 10 g,防風 10 g,蟬蛻 10 g,白蒺藜 15 g,山梔子10 g,金銀花30 g,黃芩12 g,生甘草10 g。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伴有咽候腫痛者加板藍根、山豆根。血熱證選方消風散加減:生地黃 15 g,當歸 10 g,生石膏 30 g,知母 10 g,白茅根30 g,苦參 10 g,丹參 20 g,胡麻仁 10 g,生甘草 10 g。 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脾虛證選方附子理中湯合桂枝湯加減:熟附片6 g(先煎),干姜 10 g,黨參 15 g,焦白術 15 g,炙甘草 10 g,桂枝10 g,炒白芍 10 g,茯苓 10 g,烏梅肉 10 g,防風 10 g。 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血虛證選方當歸飲子加減:當歸10 g,生地黃15 g,白芍 10 g,川芎 10 g,何首烏 15 g,荊芥穗 15 g,防風 10 g,刺蒺藜15 g,黃芪15 g,生甘草10 g。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以上治療共進行3 d。
1.3 療效標準[2]痊愈:疹塊消退,瘙癢消失,急性者1周以上無發作,慢性者半年以上無反復。顯效:疹塊消退,瘙癢基本消失,急性者1周以上仍有少量疹塊,有輕度瘙癢;慢性者發作次數減少,時間間隔延長,瘙癢明顯減輕,半年后仍有小發作。有效:慢性者經治療,疹塊減少,發作次數略有減少,間隔時間略長,瘙庠減輕。無效:急性者1周內、慢性者3 d內疹塊與瘙癢無改善。
本組60例,痊愈56例,顯效2例,有效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67%。
中醫學有“隱疹”、“風瘙隱疹”等名,相當于現代醫學的蕁麻疹。隱疹之名,首見于《素問》。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風瘙隱疹慟》闡明了本病的發病原因。本病多由賦稟不受,又食魚蝦等腥葷動風之物;或因平素體虛衛表不固,復感風熱,風寒之邪,郁于皮毛肌腠之間而發病;因賦稟不耐,初起為風寒外襲或風熱客表,致營衛不和,邪氣郁于腠理,外不得透達,內不得疏泄,故見風團,風為陽邪善行而數變,故起病急驟,時隱時現,發無定處,邪熱郁于血分,血熱生風或熱邪灼傷陰液,血虛生風則使病情反復發作,遷延難愈。或因飲食失宜,脾失健運,氣滯于里或內有蟲積,復受風邪而致本病。總之,辨證多由風寒、風熱、血熱、脾虛、血虛所引起。后溪穴對經絡氣血有良好的疏通作用,而蕁麻疹是風邪襲表為患,而太陽主一身之表,故針之可疏通太陽經絡,祛風散寒,可使癢止痛消。臍部拔罐和耳穴治療采用生物全息理論,提高機體免疫力,達到共同扶正祛邪之目的。
[1]翁孟武.皮膚病診斷與鑒別診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341.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