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文 蕾鄭 吉琦
(遼寧省大連市中醫醫院,遼寧大連116013)
患某,男性,53歲,干部。2011年6月24日因右第1足趾腫痛2 d來診。該患者痛風病史10年,首次于2001年8月夜間突發右第1跖趾關節內側疼痛難忍,次日到醫院就診,確診為痛風,予以秋水仙堿口服,5 d病愈。3年后痛風再發,2006年以后痛風每年至少發作1次,且逐年加重,曾交替發生于右側踝關節、左側第1跖趾關節及右側膝關節,每次均口服秋水仙堿而緩解。此次因酗酒后再發,口服秋水仙堿后疼痛減輕,欲求中醫中藥治療。來診時癥見:右第1跖趾關節疼痛,活動時加重,局部紅腫,觸痛明顯,伴有夜寐欠安,納呆,小便黃,大便正常,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查血尿酸550 μmol/L,肝腎功能正常。診斷:痛風。辨證屬濕熱證。采用針刺配合刺血拔罐治療。取曲池、合谷,陰陵泉、三陰交、內庭,手法平補平瀉;大椎、膈俞、肝俞刺血拔罐,每日1次,3次癥狀消失。為預防復發,繼續刺血拔罐每周2次。同時配合中藥降低血尿酸,方藥:蒼術25 g,牛膝15 g,黃柏15 g,薏苡仁30 g,土茯苓20 g,敗醬草15 g,車前子10 g,金錢草30 g,大黃5 g,蜈蚣2條。每日1劑,水煎分服。中藥服用5個月。5個月后查血尿酸:470 μmol/L,患者自覺良好,停止治療。2011年12月末患者再次來診,左側第1足趾又出現夜間疼痛1d,口服秋水仙堿緩解,并述出現雙手晨僵及脹痛2個月余,每日至少1 h。查:右側第1跖趾關節略腫,皮膚紅不明顯,壓痛明顯;雙手近端指間關節略腫并有壓痛,以右手明顯。雙手X線片未見異常;血尿酸516 μmol/L;抗鏈“O”318.3 IU/mL;類風濕因子39.39 IU/mL;尿素氮、肌酐值正常,診斷為痛風合并類風濕關節炎。四診所見:左足疼痛,雙手晨僵及脹痛,遇風寒則重,得熱則舒,伴有腰酸乏力,寐欠安,納可,舌苔白膩,脈沉弦。辨證為久痹正虛之風寒濕證。針刺取穴:陽陵泉,足三里、脾俞、腎俞、命門、合谷、局部阿是穴,輔以灸法。中藥:獨活15 g,桑寄生15 g,防風10 g,秦艽10 g,牛膝15 g,薏苡仁30 g,杜仲15 g,黨參15 g,熟地黃15 g,防風15 g,川芎10 g,當歸15 g,白芍15 g,人參10 g,茯苓15 g,甘草10 g。每日1劑,水煎分服。治療1個月后,癥狀明顯好轉。
在臨床工作中痛風或類風濕關節炎并不少見,而二者同時出現并不常見。痛風病名在中醫文獻中已有記載[1]。朱丹溪《格致余論》云“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后或涉水或立濕地……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汗濁凝滯,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于陽也”。清代林佩琴《類癥治裁》謂“痛風,痛痹之一癥也……初因風寒濕郁痹陰分,久則化熱致痛,至夜更劇”。《外臺秘要》謂其“熱毒氣從臟腑中出,攻于手足,則赤熱腫痛也,人五臟六腑井滎輸,皆出于手足指,故此毒從內而生,攻于手足也”[2]。本病患以痛風來診,因過食膏粱厚味、貪飲酒漿,濕熱蘊于中焦,日久聚濁為毒,留滯血脈,瘀血凝滯,阻塞經脈。四診合參診為濕熱證。治宜清熱利濕,化瘀通絡[3]。針刺取穴曲池、陰陵泉清熱祛濕,合谷為止痛要穴,內庭清胃熱;配合刺絡放血符合“菀陳則除之”。法與證符而使癥消。
在痛風間歇期采用中草藥配合刺血拔罐。中藥以四妙散化裁,功用清熱燥濕,主治濕熱下注[4];同時配土茯苓、金錢草、大黃等清熱解毒利濕;蜈蚣被醫學泰斗張錫純稱其走竄之力最速,內而臟腑,外而經絡,凡氣血凝聚之處皆能開之。諸藥合用后使血尿酸值明顯下降,患者的感覺良好,說明運用中草藥及刺血拔罐療法對降低血尿酸值效果顯著。患者于同年12月因左足趾疼痛再發并出現晨僵等諸癥,結合體征及理化檢查,痛風合并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成立。通過四診辨為風寒濕證,其本為虛,標為實。針刺通過取腎俞、命門充先天之本,壯陽祛風寒;脾俞、足三里補后天之本,助脾勝濕;余穴治標止痛,輔以灸法加強補虛祛風寒濕之功。配合中藥獨活寄生湯化裁,其中桑寄生、獨活補腎祛風濕;薏苡仁扶脾祛濕;牛膝、杜仲補肝腎,強筋骨;方內的四君子湯和四物湯補益氣血,活血通絡;秦艽、防風祛周身風寒濕邪。諸藥合用,標本兼顧。
此病案病史較長,患者先出現痛風,發病時正值壯年,病屬實證,經過多年病體自損,加之藥物治療,正氣漸傷,尤其是刺血拔罐及長期口服苦寒的中草藥后誘發類風濕關節炎病起,加之痛風反復發作致陽虛寒重,內伏郁熱,虛實夾雜,病癥復雜,后經調整治療方案,癥狀明顯好轉。痛風和類風濕關節炎目前仍是世界醫學研究的課題,筆者應更好地發揮祖國醫學的優勢,尤其是如何運用中藥、針灸攻克這些頑癥,還需要中醫工作者不斷探討研究的。
[1] 楊毓華,王友和.中西醫臨床骨傷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644.
[2] 呂波.胡玉靈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經驗[J].中醫雜志,2008,49(11):979-980.
[3] 劉志良,潘清潔.電針加穴位注射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8):525-526.
[4] 王綿之.王綿之方劑學講稿[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