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純
(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0000)
筆者跟師學習中遇到外感發熱的患者1例,經吾師用藥1劑后即退熱,后因過服藥物而導致病后自汗。老師僅用1味黃芪投之病愈。筆者深感“中病即止”之理。現將病案記錄如下,以供臨床參考。
王某,女性,22歲,于2011年12月29日就診。患者晨起感全身不適,心悸,頭暈,四肢無力。遂于10:00左右前來就診。癥見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肢節酸痛,鼻流清涕,咯白色黏痰,困倦乏力,二便正常,舌質紅,苔薄白,脈浮數。查體:體溫38.0℃,咽紅,扁桃體不大,雙肺呼吸音清。查血常規:白細胞計數12.7×109/L,中性粒細胞比率0.88。中醫診斷:感冒,風寒束表證。辨證屬風寒外束、衛陽被郁。治以辛溫解表。藥用:荊芥5 g(后下),防風 6 g,羌活 10 g(后下),柴胡 6 g,桔梗 10 g,生石膏 15 g,知母10 g,連翹 10 g,板藍根 15 g,蘆根 15 g,苦杏仁 10 g,甘草 6 g。 1劑,水煎服,分2次服用。囑密切監測體溫。于2011年12月30日16:00復診,體溫35.5℃,惡風,畏寒,得衣則緩,汗出不止,四肢逆冷,心悸氣短,舌紅苔白,脈細數。訴前1日19:00體溫39.6℃,惡寒無汗,晚餐后,20:00服湯藥半劑,22:00體溫 38.4℃,就寢,夜間汗出較多。30日10:00體溫35.5℃,熱退身涼。再服湯藥半劑。下午出現明顯畏寒,大汗,遂前來就診。辨證屬氣虛衛弱、失于固攝。藥用:黃芪60 g。水煎服,頓服。囑密切監測體溫。2011年12月31日,電話回復體溫36.3℃,諸癥皆消。
患者復診,體溫過低,大汗,惡風,四肢不溫。造成患者復診癥狀的原因,是患者在解表退熱之后,繼續服藥,造成發散太過,耗傷陽氣。所謂陽虛自汗,臨床表現為自汗,汗出清冷,畏寒,或形寒惡風,乏力。陽虛自汗既有乏力等氣虛的表現,又有怕冷等陽虛的癥狀。正如《濟生方·諸汗門》所言“人之氣血,應乎陰陽,和則平,偏則病……陽虛陰必乘,故發厥、自汗”。張仲景在很多條文中明言過汗的危害,如《傷寒論》38條大青龍湯方后注告誡曰“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黃芪性微溫,味甘,歸肺、脾、肝、腎經,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之功效,具有補而不膩的特點,可單味使用。張景岳有言“(黃芪),因其味輕,故專于氣分而達表,所以能補元陽,充腠理,治勞傷,長肌肉。氣虛而難汗者可發,表疏而多汗者可止”。《本草匯言》曰“黃芪,補肺健脾,實衛斂汗,驅風運毒之藥也。故陽虛之人,自汗頻來,乃表虛而腠理不密也,黃芪可以實衛而斂汗”。重用黃芪,迅速糾正氣虛,陽虛的癥狀,簡便廉效。
《素問·經脈別論》云“生病起于過用”,提示臨床應該以平為期。中醫治病是利用藥物的偏性,來調整臟腑陰陽的偏性。從某種意義上講,藥物都具有毒性,治病就是借助其毒性,以攻致病之邪氣,病邪敗退用藥要適可而止。凡是具有治療作用的藥物,長期服用均有副作用,經治療,癥狀消失,就要及時停藥,此為“中病即止”。正如《醫宗金鑒·辨可發汗病脈證并治》所強調的“凡服湯發汗,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也”。如果患者的疾病經過治療后已經到達最佳狀態,再給藥物很可能把已經治好了的疾病治成另外一種疾病;對于藥性猛烈的藥物而言,病大體已去,就要停止使用該藥,或用其他藥物進行調理,如果再給藥對病患的身體就是一種損傷。本案由于患者病情變化急驟,與醫生溝通不足,過服藥物,導致發汗過度。然而患者年輕,素體強健,陽氣充盛,重用黃芪,則可迅速糾正,藥到病除。并且注意及時停藥,黃芪性微溫,以免補氣太過,氣郁生熱。筆者認為,“中病即止”是中醫治療學的金科玉律,作為一名初學者,在日后臨床學習工作中,要特別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