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紅 陳立鋼
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中醫院,吉林 長春 130041
肩周炎 (肩關節周圍炎)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疾病,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及關節的慢性損傷性炎癥。常發于40~60歲左右,男女不限,女性多于男性,左肩多于右肩。隨著疼痛逐漸加劇,活動范圍進一步受限,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能力,給患者帶來極大不便。我院自2009年9月采用阿是穴恢刺法埋線治療肩周炎取得較好療效,現就埋線治療過程的護理總結如下。
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門診肩周炎患者45例,其中男17人,女28人,年齡最大73,最小41,病程最短1月,最長12月。左肩34例,右肩11例。
2.1 西醫診斷標準 新編實用骨科學。第二版 (陶天遵主編,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9年)
病癥與體征:該病程慢性發病,多數無外傷史,少數僅有輕微外傷,主要癥狀是逐漸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關節活動障礙。A.疼痛位于肩前外側,有時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區,但無感覺障礙,夜間疼痛加重,影響睡眠,不敢取患側臥位,持續疼痛可引起肌肉痙攣和肌肉萎縮,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點處有壓痛,而已肱二頭肌長頭腱部壓痛明顯,當上比外站、外旋、后伸時疼痛加劇。B.早期肩關節活動僅對內、外旋有輕度影響,檢查時應固定肩胛骨兩側比較,晚期上臂處于內旋位各個方向均受限,但以外展內外旋受限明顯,前后方向的活動一般是存在,此時肩部肌肉明顯萎縮,有時因并發血管痙攣而發生上肢血循環障礙出現。前臂及手部腫脹發涼及手指活動疼痛等癥狀。
2.2 中醫診斷標準【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994)
2.2.1 慢性勞損,外傷筋骨,氣血不足復感受風寒濕邪所致。
2.2.2 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見于體力勞動者,多為慢性發病。
2.2.3 肩周疼痛,以夜間為甚,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
2.2.4 肩部肌肉萎縮,肩前、后、外側均有壓痛,外展功能受限明顯,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
2.2.5 X線檢查多為陰性,病程久者可見骨質疏松。
3.1 材料 0.9號一次性針頭 (江西洪達醫療器戒集團有限公司),28x40mm針灸針 (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2-0鉻制羊腸線 (山東博達醫療用品有限公司)。
3.2 操作方法 將羊腸線剪成1-1.5cm長放入75%酒精內侵泡30分鐘備用,穴位選擇:肩關節周圍疼痛明顯處為阿是穴,常規消毒,取出0.9號針頭,用止血鉗將泡好的羊腸線由針尖處放入針內,將針頭刺入穴位內,得氣后令患者做關節功能活動,并不斷更換針刺方向,同時對有結節處進行切割,待患者活動受限明顯減輕時用28號毫針推入羊腸線,拔出針頭后用消毒棉球壓迫止血,覆蓋消毒紗布,一周一次,3次后統計療效。
4.1 治愈 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
4.2 好轉 肩部疼痛減輕,活動功能改善。
4.3 未愈 癥狀無改善。
45例中痊愈32例 (占總病例71.11%)好轉13例(占總病例28.88%)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
6.1 心理護理 肩周炎患者由于疼痛時間長,療效差,活動受限多極易產生悲觀情緒,加之對埋線療法不熟悉,心理接受過程困難,而且我院采用恢刺法埋線,對患者肩部各個方向活動后并對有抵觸處進行麼切后將羊腸線埋入,明顯區別于其他埋線或針灸方法,所以密切觀察患者心理反應,解釋治療機理,獲得患者配合極為重要。
6.2 埋線護理 由于埋線療法是侵入性療法,所以消毒過程一定要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局部皮膚強力碘消毒,然后75%酒精脫碘,羊腸線制成后必須75%酒精侵泡30min以上,埋線后針孔覆無菌紗布杜絕感染。埋線后局部可能出現紅腫,硬結,提前向患者告知,如出現發熱可對癥處理。埋線后48小時不能洗浴、受涼。下次埋線時避開原進針點。
6.3 康復指導護理 指導患者增強自身主動練習 擺動練習、主動輔助訓練、爬肩梯運動、體操棒練習、徒手爬墻、墻上畫圈練習,勿過勞。囑其家屬對其被動活動,加強外展內外旋活動,陪同其訓練,加強患者康復信心。
6.4 飲食護理 年輕患者易服用溫補之品以祛寒除濕,如羊肉、狗肉等;年老之人宜補氣養血濡筋,如蹄筋類以增津生液,活利關節;女性患者宜多服用黃豆,奶類等食品滋陰益氣舒筋。
6.5 辨證施護
6.5.1 風寒濕型 該型患者遇風寒痛增,得溫痛緩,畏風惡寒。故囑其注意保暖,起居避風寒,適當運動,梳理經脈,血行風卻,濕除,鍛煉勿過勞。
6.5.2 瘀滯型 該型患者肩部腫脹,疼痛拒按,夜間尤甚。護理應以關懷親切言行為宜,減輕患者心里焦躁,適量給與活血通絡鎮痛之品。
6.5.3 氣血虛型 該型患者病情特點為肩部酸痛,勞累后疼痛加重,伴頭暈目眩,氣短懶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故此類型護理囑患者加強營養,合理膳食,多食血肉有情之品,培元固本,促進康復。
肩關節周圍炎屬于中醫肩凝證、漏肩風、五十肩范疇,多因五旬之人腎氣不足,氣血虧虛,加之勞累,感寒而發,寒凝筋膜,閉阻經絡不用,血不榮筋而致疼痛,日久郁積,氣血運行不暢,蘊濕生熱,患處腫脹,甚者關節僵直肘臂活動受限,現代醫學對此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與老年組織退變和勞損有關。誘因有肩部周圍慢性炎癥,肩部周圍創傷繼發肩關節外其他疾病有關。對其治療方法較多,但占用患者時間較多。本療法選取阿是穴以痛為輸,不通不痛,在埋線基礎上運用恢刺法加強治療效果。《靈樞·官針》:“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此刺法主對筋肉拘急痹痛的部位四周針刺以疏通經絡,舒緩筋急。不松則痛,對經筋聚結處進行切割有效松利關節,又起到針刀作用。遵《內經》“寒者留之、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發揮埋線療法具有長效針灸之效,三種方法有效結合,作用遠遠大于常規療法。治療過程中通過對患者心理疏導使其了解治療過程,解除其緊張情緒,取得其配合增加其療效。科學、細致、深入的護理對患者疾病的好轉起到積極推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