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東錫 何 潔
廣西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藥劑科,廣西 桂林 541001
臨床上所稱的高脂血癥 (Hyperlipidemia,HLP),其膽固醇高于220~230mg/100ml,三酰甘油高于30~150mg/100ml。高脂血癥是動脈粥樣硬化癥形成的前提,與腦血管疾病及腎臟疾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相關關系。據調查,成人中血總膽固醇或三酰甘油升高者占10%~20%,甚至兒童中也有近10%者血脂升高,患病總人數超過9000萬,而且高血脂癥的發生率還有逐漸上升的趨勢[1]。目前用于治療高血脂癥的藥物品種很多,效果各異。但就其作用機制而言,不外乎干擾脂質代謝過程中某一個或幾個環節。如減少脂質吸收,加速脂質的分解或排泄,干擾肝內脂蛋白合成或阻止脂蛋白從肝內傳送進入血漿,增加脂蛋白血漿?;瘜W藥物的療效比較顯著,但副作用多,中成藥及中藥的作用緩慢,但副作用少。因此,本文對我院近兩年的降血脂類化學藥與中成藥的用藥情況進行分析比較,旨在為降血脂類藥物在臨床上合理使用與管理提供參考。
利用我院計算機信息系統收集2010~2011年我院常用降血脂類化學藥物與中成藥物各7種,對有關數據進行統計。
采用限定計量 (defined daily dose DDD)分析方法[2-3],計算藥品用藥頻率 (DDDS),日用藥費用和排序比。
DDDS=藥品的年用量/該藥的DDD值,反映藥物的使用結構和動態變化,值越大表示藥物的使用頻率越高。
DDC=藥品的年銷售總金額/該藥的DDDS,代表藥物的總體價格水平,表示患者應用該藥的平均日用費。
排序比=金額排序/DDDS排序,反映藥品銷售金額與用藥人次是否同步的指標,比值接近1,表示同步性較好。
我院兩年間降血脂類化學藥物與中成藥的銷售金額明顯增加,化學類降血脂藥銷售金額增長率為31%,中成藥類降血脂藥銷售金額增長率為18%,而化學藥物總銷售金額增長率為12%,中成藥總銷售金額增長率為20%。由此可見降血脂類藥物的使用顯快速增長的趨勢。我院降血脂類化學藥物與中成藥的銷售金額與比例統計見表1、表2。

表2 降血脂類中成藥的銷售金額及比例
2010~2011年我院降血脂類藥物多為片劑與膠囊劑,只有藻酸雙酯鈉為注射劑?;瘜W藥物方面,從用藥頻率看他汀類藥由97%上升到99%,貝特類用藥頻率均在0.8%左右,而藻酸雙酯鈉注射液由2.2%下降至0.2%。他汀類藥已成為當前治療高脂血癥的首選藥。說明他汀類藥物療效較佳,藥費也低,醫生和患者都傾向于選用他汀類藥物。在中成藥方面,血滯通膠囊、心可舒片構成排序一直位居前一、二名,在2011年血滯通膠囊和血脂平膠囊的用量增加較快,山綠茶降壓片和脂必妥膠囊的用量則有所下降。我院降血脂類化學藥物與中成藥的銷售金額及構成比排序見表3、表4。

表3 7種降血脂類化學藥物的銷售金額及構成比

表4 7種降血脂類中成藥的銷售金額及構成比
我院使用的降血脂類藥物中藻酸雙酯鈉注射液的DDC為20.41元,而其余降血脂藥物的DDC都小于10元,說明患者的平均日消費金額比較低,藥品使用合理。從排序比來看大多數藥物的排序比為1或接近1,反映藥品銷售金額與用藥人數同步性良好。2011年的應用情況優于2010年,2011年不僅使用降血脂藥的人次增加30%,而且平均日消費金額由3.82下降到3.62元。說明降血脂藥的使用更廣泛、更合理。我院常用降血脂類化學藥與中成藥DDDS、DDC排序比見表5、表6。

表5 7種降血脂類化學藥物的DDDS、DDC排序比

表6 7種降血脂類中成藥的DDDS、DDC排序比
本文通過對2010~2011兩年間降血脂類藥物的應用分析后得出,我院降血脂類藥物的使用符合安全、有效、經濟用藥的原則,為該類藥物臨床的合理使用提供參考。統計顯示,我院降血脂類藥物的使用人次和銷售金額增長較快,表明高脂血癥患者呈快速增長的趨勢?,F在臨床上使用的化學類降脂藥具有作用強、起效快的特點,特別是他汀類藥物已顯示出日趨強大的市場潛力。但這些化學類藥物在降脂的同時,會引起血糖升高、惡心、腹脹、肌痛、橫紋肌溶解及肝功能損害等副作用。與化學類藥相比,中成藥的降脂作用起效慢、作用緩和、副作用少,在臨床上應用也顯示出一定的潛力和獨特的優勢,越來越多的患者在治療時傾向選擇中成藥。鑒于上述情況,尋找新的有效降脂中成藥成為當前一個重要的課題。因此,應有效地開展中醫藥的研究與開發,使之在降血脂類疾病的臨床治療中得到更好的利用。
[1]張鐵軍,陳常青.調節血脂中藥現代研究與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
[2]鄒豪,邵元福,朱才娟,等.醫院藥品DDD數排序分析原理及利用[J].中國藥房,1996,7(6):264.
[3]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1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41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