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俊縣,于智敏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 100700)
“三虛”最早見于《黃帝內經》,歷代醫家多有補充,并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和含義,使其概念本身發生了變化。為更好地理解、解釋與應用“三虛”概念,探尋其理論意義與臨床價值,有必要對其含義進行系統考證,以探微索賾,正本清源。
人與自然息息相關。如《素問·保命全形論》:“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在天對人的影響中,《內經》十分強調時間因素對人的影響,其中“三虛”被認為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叭摗本唧w包括三個時間要素:“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如《靈樞·歲露論》:“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p>
人體發病與“三虛”及腠理狀況密切相關。當處于“三虛”的時間環境下,人體的氣血隨之相應不足,腠理相應疏松,抵御邪氣的能力變得低下。如《靈樞·歲露論》所論:“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發殘,膲理薄,煙垢落?!碑敶酥畷r,正氣匱乏,如果遭遇邪氣的侵襲,則會出現“其入深,其內極病,其病人也,卒暴”的暴病暴亡惡性后果。觀中惡、卒死、中風偏枯(真中風)諸疾病的形成過程,多是在以“三虛”為主因,同時遭遇邪氣侵襲、正氣不能御邪的情況下,導致病邪侵入而致的疾病。
“三虛”是致病的外部條件,人體正氣強弱是決定發病與否的內在因素,腠理的致密與否是正氣強弱的外在表現。因腠理是人體與外部的屏障,人體對于外邪的防御能力主要依賴于腠理的致密。腠理是否致密不但與外界寒溫有呼應關系,而且尚與氣血有密切的聯系。如《金匱要略·臟腑經略先后病》:“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币话阌^點認為,當寒溫得宜之時,腠理較為致密,具有較強的抵御外邪侵襲的能力。但《內經》認為,腠理致密與否受外界溫度、時間因素的潛在影響。如《靈樞·歲露論》:“雖平居,其腠理開閉緩急,其故常有時也。”指出腠理開閉隨天時變化而開合變化。
對于“三虛”的預防《內經》有言:“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同時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對于防患“三虛”之害的重要性。“三虛”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交替出現,但如果人能自養,注重保養正氣,無犯虛虛之戒,自能規避“三虛”之害。如《金匱要略》有云:“若人能養慎,則不令邪風干忤經絡”,“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所以即使“三虛”在天,亦必因人之虛,氣才容易失守而中邪?!叭摗敝小俺恕薄ⅰ胺辍?、“失”皆為言人事,以示人因時調攝避忌,以御外邪。
《素問遺篇·刺法論》認為,“三虛”與疫病的流行關系密切,因之有“三虛化疫”之說。此處“三虛”含義與上文不盡相同。顧植山[1]認為,“三虛”包括天虛、人虛、邪虛三個因素。詳考《素問遺篇·刺法論》與《素問遺篇·本病論》所論,邪虛并不隸屬于“三虛”的內容。如《素問遺篇·本病論》:“天虛……又遇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醉飽入房……因而三虛……卻遇土不及之年,或己年或甲年失守,或太陰天虛,青尸鬼犯之,令人卒亡。”邪氣均是在“三虛”的狀態下侵犯人體,所以邪氣并不隸屬于“三虛”。
此處“三虛”是指天虛與人虛的重疊狀態,是人虛的同時又受到天虛的影響,使正氣處于極度匱乏的綜合狀態。天虛是指因上年的司天或在泉之氣不退位,導致當年的司天或在泉之氣不得遷正其位;人虛即人體臟氣虛引起的正氣不足的虛損狀態。
《內經》認為,天虛會導致運氣的暴郁,是疫癘之氣萌發的時間條件。如《素問遺篇·刺法論》:“升降不前,氣交有變,即成暴郁?!币甙O之氣開始產生,大約歷經3年左右的時間,郁氣待時暴發。而人虛的出現又為疫癘傳播提供了載體,促使了瘟疫的流行?!安幌嗳菊?,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說明了人虛是感受疫病侵襲的重要內部條件,人虛之時又遇天虛,使疫癘毒氣較易侵襲人體,最終導致死亡的發生。值“三虛”之時,在外當“避其毒氣”以防感觸冒犯,在內當垂簾反照,摒絕諸魔,令神不營于物,使正氣盈溢于內,以期“氣出于腦,即不邪干”[2]。
《難經》對“三虛”進行了全新的定義?!峨y經·四十八難》曰:“人有三虛三實,何謂也?然有脈之虛實,有病之虛實,有診之虛實?!睂ⅰ叭摗苯忉尀槊}虛、病虛、診虛,屬于診斷疾病的范疇?!峨y經八十一難》是解釋《黃帝內經》難點的著作,越人沿用《內經》三虛之名,但拓展了“三虛”含義,使其更方便臨床使用。正如《難經古義》指出:“按《靈樞》分年之虛衰,月之虛滿,時之和不和,以言三虛三實,然其義廣遠,而非至近之法,故此篇沿用其名,而革其法。所謂三虛三實者,脈病及診是也,可謂至近矣。[3]”將“三虛”從對天時宏觀含義的描述,向疾病診斷實用方面的轉換,更切合臨床?!峨y經·四十八難》中對于虛實的診候判斷部分脫胎于《內經》。如《內經·調經論》:“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虛者聶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榮衛泣,衛氣去,故曰虛?!薄峨y經》對應有:“外痛內快,為外實內虛;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對虛實的判斷標準較《內經》之說有所充實完善。
關于“三虛”含義尚有其他觀點?!睹}訣乳?!酚涊d:“三虛者,陰也。指下尋之不足,舉之亦然,曰虛;虛者,陰也,離之象也。離中虛。[4]”把“三虛”指代為虛脈,將“三虛”形象對應成離卦中虛的脈象。《廣瘟疫論》將“三虛”按寸口脈診部位分為上虛、中虛、下虛,總稱為“三虛”。
概言之,此處“三虛”屬于臨床診斷學的范疇,為臨床評判虛證提供了診斷方法,是對《內經》診斷理論的總結、發展和完善。
“三虛”指代精氣神三者的不足。如張志聰[5]:“精氣神三虛相搏,則為暴疾。”認為人處于精、氣、神三者同時不足的狀態,易突發嚴重的疾患。同時張氏提出了針對精氣神“三虛”的治法。其曰:“故治三虛之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者,言精氣充益,則腎至強,腎志強則耳目聰明。蓋心腎開竅于耳,精神共注于目也?!敝赋鲅a益心腎有助于精氣神的恢復。
精、氣、神有人之三寶之稱,醫家與道家均十分重視。《醫方絜度》引《道經》云:“人寶惟有精、氣、神,葆得三者可永生。[6]”李中梓:“人有三奇,精、氣、神,生生之本也。精傷無以生氣,氣傷無以生神。[7]”可見,精、氣、神為人體至精至貴之物,是生命的根本,保養精、氣、神即為養生之道。《理虛元鑒》:“以先天生成之體論,則精生氣,氣生神;以后天運用之主宰論,則神役氣,氣役精。[8]”指出精、氣、神原屬一體,即使其中一虛也可能相互波及導致“三虛”。
“三虛”為患病之源。精、氣、神不足,正氣虧空于內,易受到邪氣的侵襲。如《魯府禁方》:“夫萬病之源,總歸于虛。虛者,人不自慎而戕之。[9]”形成“三虛”的原因很多,如《古今醫統大全》:“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常使內三寶不逐物而流,外三寶不誘中而擾。[10]”而如今大多數人處在身心俱疲的生活狀態下,內有眷慕之累,外有伸宦之形,憂患傷其內,苦形傷其外,使精、氣、神“三虛”于內。過勞引發猝死的頻繁發生,也正是精氣神“三虛”的結果,使精氣神不能內守于內,最終導致“神去則機息”的嚴重后果。
歷代醫家十分重視對精、氣、神的攝養?!蹲C類本草》:“神不可大用,大用即竭;形不可大勞,大勞則斃,是知精、氣、神,人之大本,不可不謹養。[11]”《內經》也有保養精、氣、神的方法:“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笨梢姡珰馍袷怯绊懻龤獾闹匾蛩?。善養生者,當保養精氣神,不使“三虛”于內,以達到長生久視的目的。
古人認為,房事之中有很多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存在,尤其認為不恰當的時間選擇有害于身體健康。如《醫統大全》說道:“房事之戒多矣,而天變為尤。”
房事種子的時機選擇與胎兒的健康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萬氏女科》[12]首次將“三虛”定義為房事種子的首要禁忌:“男女無疾,交會應期,三虛四忌,不可不避。”指出值“三虛”之時,人應規避房事。如果任性而行,則會求嗣不成,反而會招致疾病。
萬氏認為,“三虛”由天虛、地虛、人虛三個要素組成。《萬氏女科·種子章》:“三虛者,天地晦冥,日月薄蝕,雷電風雨,晦朔弦望,天之虛也;地震土陷,山崩水溢,地之虛也;憂怒悲恐,醉飽勞倦,人之虛也?!弊怨裴t家十分重視天地對人的影響,強調尤其在種子之時需敬天地之威,當有所避忌,倘犯禁忌而不自知,或可影響新生兒發育。
對于“三虛”的含義,萬全在《廣嗣紀要》與《萬氏女科》兩書中的說法有所不同?!稄V嗣紀要·協期》:“三虛者,謂冬至陽生,真火正伏,夏至陰生,真水尚微,此一年之虛也;上弦前、下弦后,月廓空,此一月之虛也;天地晦冥日月,此一日之虛也。[13]”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三虛”的多義性和復雜性。
“三虛”說在病機的虛實側重判斷方面,也有助于臨床對疾病采取相應治法的選擇。
《醫門法律》提出:“七實三虛,攻邪為先。七虛三實,扶正為本”[14],這里的“七實三虛”代表疾病七分實、三分虛,邪氣實而正氣不虛,攻邪為先;“七虛三實”代表疾病七分虛、三分實,正氣虛而邪氣不實,扶正為本?!夺t醫病書》:“三虛一實者,先治其實,后治其虛,蓋謂虛多實少,猶當先治實證也。[15]”此處實證特指礙手的實證,必當先除其實,不然虛未能補,而實證滋長。對于礙手的實證,《重訂廣溫熱論》指出有3種情況:“一者濕熱盤踞中焦;二者肝木橫穿土位;三者前醫誤用呆膩,閉塞胃氣,致胃雖虛而不受補,法當先和胃氣。[16]”
《黃帝內經》“三虛”屬于發病學范疇,包括天時之虛與人體之虛兩方面,是以天人相應為指導的發病觀。本文對“三虛”含義做了系統的研究歸納,通過對其含義的研究,明確了“三虛”在不同的語境下具備不同的含義。(1)“三虛”在天之時,醫者應當注意運氣的考察和天相的觀測,全面考察所處的環境,把握人體因時而變的內在機能,達到“有先知之妙”的上工水平,從而更好地為預防控制疾病服務;(2)隨著社會的發展,精氣神容易出現過度的損耗,出現“三虛”在體的狀態,使體內正氣不足,為邪氣的侵入埋下伏筆,引發疾病的發生。因此,避免精氣神三者的過度消耗,重視內養才是防病的根本所在;(3)天地人三者均對種子及胎兒的生長發育產生影響,房事種子之際應恰當的選擇時機,避免房事“三虛”的出現,規避可能給胎兒帶來異常發育的風險;(4)“三虛”還在指導臨床診斷、選擇恰當治法、指導臨床的用藥思路等方面具備指導臨床應用的價值。
總之,無論是在養生保健,還是在防病、發病、診病和治病等方面,“三虛”均具有指導意義,這正是本文詮釋“三虛”含義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1]顧植山.“三虛”化疫—中醫學對疫病病因的認識[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9,15(5):350-351.
[2]楊麗娟,于智敏.“氣出于腦,即不邪干”含義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1,17(3):237-239.
[3]滕萬卿.難經古義[M].北京:中醫書局,1930.
[4]王邦博.脈訣乳海[M].北京:中醫書局,1930.
[5]張志聰.本草崇原[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2:7.
[6]中醫古籍珍惜抄本精選(四)[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4:109.
[7]李中梓.馮氏錦囊秘錄[M].北京:中國中國醫藥出版社,1998:323.
[8]汪綺石.理虛元鑒[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1.
[9]龔廷賢.魯府禁方[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55.
[10]徐春圃.古今醫統大全(十二)[M].臺灣:新文豐出版社,6856.
[11]唐慎微.證類本草[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27.
[12]萬密齋.萬氏女科[M].西昌裘瑯玉聲氏世德堂重刊本,卷1:20.
[13]萬 全.廣嗣紀要[M].清乾隆6年辛酉(1741)敷文堂刻本,卷5:11.
[14]喻嘉言.醫門法律[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99.
[15]吳鞠通.醫醫病書[M].蘇州: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
[16]何廉臣.重訂廣溫熱論[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2006: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