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光,陳 露
(新疆醫科大學、新疆名醫名方與特色方劑重點實驗室,烏魯木齊 830011)
中醫皮膚病學科基礎理論體系目前尚不夠清晰,許多概念模糊,傳統認識側重于皮膚之“衛外”作用,以營衛對皮膚的影響作用概括皮膚功能,未能就中醫皮膚結構、生理與功能作用、營衛臟腑脈絡對皮膚關聯性及其生物學基礎展開深入研究。
我們通過臨床實踐和對古今文獻的系統研究,發現皮膚“疏泄”與“潤澤”功能障礙在臨床證候與病機方面具有普遍性和特征性。大量名家立法與組方用藥在“疏泄”與“潤澤”方面有明顯的趨同性,“疏泄”與“潤澤”與現代皮膚“組織形態結構”、“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皮膚表面脂膜”等理論具有一定同一性。由此,凝煉提出了中醫皮膚“疏泄”與“潤澤”理論。
“疏泄”包涵皮膚“通透”與“開闔”,“潤澤”包涵皮膚“濡潤”與氣血津液敷布的生理狀態和功能表現;營衛是皮膚的物質基礎,臟腑脈絡與皮膚關聯,“疏泄”與“潤澤”是皮膚最主要的生理基礎,也是營衛臟腑經絡對皮膚關聯作用和皮膚“衛外”功能的具體反映形式。
“疏泄”與“潤澤”功能障礙是皮膚病最主要的病機,同時又是立法與組方用藥的理論基礎;“疏泄”與“潤澤”高度反映、概括和詮釋了皮膚生理狀態、功能表現和臨床證候與病機特點,并能夠指導臨床辨證與立法、組方用藥。
“疏泄”與“潤澤”理論的生物學基礎比較清晰,現代組織形態改變、含水量、保水功能、皮脂含量、皮膚彈性等指標均能反映和詮釋其生理與病理,其實質我們推測就是“中醫皮膚‘疏泄’與‘潤澤’—現代皮膚組織形態、生物功能同一性”。
“疏泄”與“潤澤”理論構架包含“疏泄”與“潤澤”相關系統文獻信息,現代皮膚生物學基礎及檢測指標,臟腑對皮膚影響實質及生物學指標,常見皮膚病證候、病機和生物學指標變化,基于“疏泄”與“潤澤”理論的立法、處方與防治方案5個層次。
“疏泄”主要體現為分泌排泄汗液、疏泄調理內外氣機、疏通氣血津液、疏泄透解表邪、調適寒熱的生理狀態與功能。如《靈樞·小針解》:“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楊上善注釋:“門者,腠理也,循正氣在腠理出入也。”
“潤澤”主要體現為皮膚自身的潤澤狀態和布散津液以濡潤肌膚的功能。如《赤水玄珠·中風》:“人身之血,內行于脈絡,而外客于皮膚,滲透肌肉,滋養筋骨,故百體和平,運動無礙”,“腠理為汗道,津沿腠理可以潤肌肉,養皮膚”。
《靈樞·本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醫學衷中參西錄》:“人之營衛皆在太陽部位,衛主皮毛,皮毛之內有白膜一層名為腠理,腠理之內遍布微絲血管即營也。”
營衛之氣源于水谷精微。營衛通過絡脈、玄府、腠理、腧穴交會于皮膚,化生水谷精微布于體表,以溫養皮膚。營衛調和,玄府疏泄開合有度,皮膚濡潤致密,肌肉解利,津液布揚。歷代醫家對通過調節營衛治療皮膚病有趨同性認識,“營衛”是皮膚生理狀態與功能表現的物質基礎,“疏泄”與“潤澤”是皮膚“衛外”功能的具體反映形式。
“肺主皮毛”,以宣發和調節營衛來維護皮膚的“疏泄”與“潤澤”。如《明醫指掌·咳嗽論》:“夫肺居至高之上……外主皮毛,司腠理開合,衛護一身”;心以“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在液為汗”來調節皮膚的濡養和汗液;脾以“主身之肌肉”、“主運化”參與皮膚的濡養和水濕的調節。如《靈樞·天年》:“脾氣虛,皮膚枯”;肝“主疏泄”,通過暢達一身氣機,輸布津血來調節皮膚;腎氣對皮膚的調節如《素問·臟氣法時論》:“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基于臟腑表里相關理論,六腑對皮膚亦起到了一定的影響作用。如《備急千金要方·大腸腑方·皮虛實》:“夫五臟六腑者,內應骨髓,外合皮毛膚肉……皮虛者寒,皮實者熱,凡皮虛實之應主于肺大腸,其病發于皮毛,熱則應臟,寒則應腑。”
脈絡是營衛臟腑敷布氣血津液、濡潤皮膚、調節皮膚的通道。《靈樞·本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吳以嶺[1]研究構建“脈絡論”體系,提出絡病研究理論框架—三維立體網絡系統。認為“經脈是人體運行氣血、絡脈是臟腑肢節溝通表里上下的通道,包括運行經氣為主的經絡系統和運送血液為主的脈絡系統,兩者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共同發揮著‘氣主煦之’、‘血主濡之’的重要生理功能”。并指出循行于皮膚和體表黏膜的脈絡稱為陽絡,循行于體內布散于臟腑區域的脈絡稱為陰絡。“脈絡論”理論體系對闡明脈絡對皮膚的“疏泄”與“潤澤”影響作用奠定了理論基礎。
皮膚“疏泄”與“潤澤”功能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其功能障礙病機表現主要有:⑴腠理不固,表邪侵襲。營衛臟腑氣血對皮膚調節滋養失常,“衛外”失司。如《傷寒論》:“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諸病源候論·風瘙癢候》:“凡瘙癢者,是體虛受風,風入腠理,與血氣相搏,而俱往來,在于皮膚之間。”臨床中慢性蕁麻疹等多由此而發;⑵疏泄不及,邪蘊肌表。或為外邪,或為內熱濕毒外溢,蘊結肌膚。如《千金要方》:“夫暴氣者……入人四體,頓折皮膚,流注經脈,遂使腠理壅隔,營衛結滯,陰陽之氣不得宣泄,變成癰疽疔毒,惡瘡諸腫。”臨床中多發急性皮炎等炎癥滲出性皮膚病;⑶氣血不足,膚失濡潤。營衛臟腑對皮膚濡養不足,肌膚干燥,變生諸多病證。如《外科正宗》:“氣血不榮,皮膚枯槁,手足皮枯槁,血敗生難保。”臨床中多發泛發性干燥性皮膚病;⑷津血敷布障礙,肌膚燥結。脈絡阻滯,津血敷布不達肌表而致肌膚干燥。臨床中局限性苔癬樣病證如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等多由此而發;⑸邪蘊肌膚,血熱毒結。邪毒蘊結肌膚,灼傷津血脈絡,血熱燥結而多發銀屑病等紅斑鱗屑性病證。
歷代醫家雖未提出皮膚“疏泄”與“潤澤”的系統理論,但其理論內涵始終貫穿于皮膚病治療尤其是針對局部病機的立法與組方用藥中,“疏泄”與“潤澤”肌膚是歷代醫家皮膚病防治的普遍性規律。如《外科大成·諸癢》:“風盛則癢,蓋為風者,火之標也……作癢起粟者,治宜疏風,如換肌丸、苦參丸等”;《醫宗金鑒·腫瘍敷貼類方》:“不時用原汁潤之,借濕以開竅,干則藥氣不入”;《千金翼方》:“癢證不一,血虛皮膚燥癢者,宜四物湯加防風”;《石室秘錄》:“消斑神效湯”以玄參、麥冬、沙參、丹皮濡潤滋養之品配伍白芥子、升麻、白芷發散行表之品,治療“滿體生斑如疹者”。外科方劑具有“疏泄通透,散結,通利,濡潤滋養”的組方用藥特點和治法規律[2]。
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的高低可以反映某些皮膚病的嚴重程度。正常皮膚角質層含水量為20%~35%,含水量低于10%,可導致皮膚屏障功能減弱。老年瘙癢癥、特應性皮炎、銀屑病、痤瘡以及干燥性皮膚等與皮膚屏障功能下降有關[3],外用保濕劑可以增強表皮通透屏障功能,改善銀屑病、特應性皮炎及濕疹等炎癥性皮膚病癥狀[4]。
中醫皮毛、皮部、玄府、浮絡、爪甲、腠理組織結構及“疏泄”與“潤澤”生理功能與現代皮膚組織形態和功能具有一定的同一性。通過觀察“表皮通透”、“含水量”、“表面脂膜”以及皮膚組織形態變化,可以客觀評價中醫皮膚生理與功能狀態,為中醫皮膚“疏泄”與“潤澤”理論研究提供客觀、可量化的評價方法。
“疏泄”與“潤澤”理論是關于中醫皮膚病學科的創新性基礎理論,是對傳統皮膚“衛外”功能與營衛臟腑經絡關聯理論的完善與詮釋。
我們今后就皮膚“疏泄”與“潤澤”理論的5個層次展開深入研究。以方劑計量方法,總結基于“疏泄”與“潤澤”理論的立法與組方用藥規律;通過典型病例調查和動物模型干預實驗,觀測皮膚生物學指標,開展臟腑對皮膚作用實質-皮膚與臟腑關聯病證皮膚生物學指標變化的實驗研究;篩選和凝練基于“疏泄”與“潤澤”理論的立法、處方與防治方案,使得這一理論構架更趨清晰完善,更趨科學性、客觀性和實用性。
[1]吳以嶺.脈絡論[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
[2]周 光,周銘心,呂光耀.中醫外科方劑多結構特點與用藥規律研究[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5,11(11):863-866.877.
[3]虞瑞堯.皮膚屏障功能與潤膚保濕霜[J].嶺南皮膚性病科雜志,2003,10(3):222-224.
[4]蔄茂強,劉 俐,呂成志.角質層含水量及其對皮膚生物功能的影響[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8,37(12):816-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