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有潔
(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中小學衛生保健所,吉林 長春 130051)
小學生單純性肥胖(Obesity)是由于長期能量攝入超過人體的消耗,使體內脂肪過度積聚、體質量超過一定范圍的一種營養障礙性疾病。體質量超過同性別、同身高參照人群均值20%即可稱為肥胖。目前,小學生單純性肥胖癥在我國呈逐步增多的趨勢,約占正常兒童的5%~8%。臨床實踐表明,小學生肥胖不僅影響生長發育,還能降低學習及生活的質量,其中10%~30%還可發展為成人肥胖癥,容易引起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膽石癥、痛風等疾病,對本病的防治應引起社會及家庭的重視。本文通過對我市某4所小學部分肥胖的學生的調查,僅就相關的飲食與運動問題做進一步探討,以其在防治對策方面提供可靠的臨床依據。
在本市某4所小學8~12歲正常體質量的學生和肥胖小學生中進行調查。參照由“于潔”主編的第6版兒科學,小兒單純性肥胖病診斷標準,并以身高/體質量和人體質指數為依據,此法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方法之一。如患兒體質量高于同性別、同身高參照人群均值20%以上者可診斷為肥胖癥;而超過20%~29%者為輕度肥胖;超過30%~49%者為中度肥胖;超過50%者為重度肥胖。確診時必須與引起繼發性肥胖的遺傳代謝性疾病和內分泌疾病相鑒別。在受檢240例肥胖小學生中,男116例,女124例,其中輕度肥胖136例,中度肥胖74例,重度肥胖30例;同時隨機選擇正常同年齡、同性別兒童240名為對照組。
在本市某4所小學480名學生中采用問卷法進行調查,同時有家長在場配合,調查以兒童的飲食、運動、學習及社交等方面進行,并對兒童近3日膳食調查記錄,并把分類和數量均輸入微機,然后對兒童的能量、營養攝入量和熱量分配比進行分析。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以P<0.05表示有顯著性差異。
肥胖小學生的肥胖起始時間為嬰兒期居多占46.2%,而肥胖小學生中有91.9%存在飲食行為異常,據有關資料表明,正常小學生僅為28.5%。肥胖小學生常常食欲旺盛且喜吃甜食和高脂肪食物。化驗檢查肥胖兒三酰甘油、膽固醇大多增高;常有高胰島素血癥,生長激素水平減低,生長激素刺激試驗的峰值也較正常小兒為低,肝超聲檢查常有脂肪肝。尤其肥胖小學生愛看電視和玩電子游戲及睡前習慣進食等,很少吃蔬菜和水果。這樣攝入體內營養超過機體代謝的需要,而多余的能量便轉為脂肪貯存于體內引起肥胖。
本文通過調查得知活動量過少,和缺乏適當的體育鍛煉的兒童是發生肥胖癥的重要因素,即使小學生攝食不多,也可因能量消耗過低引起肥胖。另外,小學生戶外運動少及飽餐短時間內就寢者也可導致肥胖。
在小學生中的肥胖癥現已成為全球矚目的公共衛生問題,小學生的肥胖大多都屬單純性肥胖,主要由于長期能量攝入超過人體的消耗,使體內脂肪過度積聚、體質量超過一定范圍的一種營養障礙性疾病。體質量超過同性別、同身高參照人群均值20%稱為肥胖。小學生中的單純肥胖癥在我國呈逐步增多的趨勢,目前約占正常兒童的5%~8%。小學生中的肥胖癥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臨床上95%~97%肥胖患兒屬于單純性肥胖,不伴有明顯的神經、內分泌和遺傳代謝性疾病。其常見病因有:①能量攝入過多:攝入的營養超過機體代謝需要,多余的能量轉換為脂肪貯存于體內引起肥胖。②活動量過少:活動過少和缺乏適當的體育鍛煉是發生肥胖癥的重要因素,即使攝食不多,也可因能量消耗過低導致肥胖。③遺傳因素:遺傳因素在肥胖的發生中起著重要作用,與多基因遺傳有關。肥胖雙親的后代發生肥胖者高達70%~80%;雙親之一尤其是母親肥胖者,后代肥胖發生率約為40%~50%;雙親正常的后代發生肥胖者僅為10%~14%。④出生體質量與性別:近年來研究表明,高出生體質量是兒童期肥胖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在國內兒童肥胖率男童高于女童,而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則女童高于男童,提示種族和文化不同對這種性別差異有一定的影響。⑤其他:如兒童進食快,或飲食中樞和饑餓中樞調節失調以致多食;精神創傷以及心理異常等因素亦可致兒童過量進食而肥胖。
肥胖最根本的病理變化是脂代謝紊亂,因此肥胖兒童血清三酰甘油、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大多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減少,故易合并心血管疾病、膽石癥。肥胖兒童存在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血癥,致糖代謝異常,常可出現糖耐量減低或糖尿病。
臨床肥胖癥可發生任何年齡,但出現嚴重癥狀者多見于青少年期。患兒食欲旺盛且喜吃甜食和高脂食物、明顯肥胖兒童常有疲之感,用力時氣短或腿痛。嚴重肥胖者中1/3患兒可出現睡眠性呼吸暫停,造成認知能力下降,甚至猝死。
對于小學生肥胖癥的治療原則是減少產熱量性食物的攝入和增加機體對熱量的消耗,使體內脂肪不斷減少,體質量逐步下降。筆者認為飲食行為和運動行為是最主要的措施。鼓勵患兒多吃體積大而熱量低的蔬菜類食品,如蘿卜、胡蘿卜、青菜、黃瓜、蕃茄、萵苣、蘋果、柑橘、竹筍等。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晚餐過飽,不吃夜宵、不吃零食、少吃多餐,減慢進食速度、細嚼慢咽等。同時還應鼓勵患兒選擇喜歡和有效且易于堅持的運動,如晨間跑步、散步、做操等,每天堅持至少運動30min,活動量以運動后輕松愉快、不感到疲勞為原則。積極倡導小學生多參加集體活動,改變其孤僻、自卑心理,幫助小兒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學會自我管理的能力。
總之,小學生的肥胖癥不僅對兒童的生理健康帶來危害,同時也影響到兒童的心理及行為狀態,做為醫務工作者必須深入了解肥胖兒童行為特點和心理損害的程度,為下一步防治奠定基礎。
[1] 于潔.兒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48-50.
[2] 丁宗一.中國兒童期單純肥胖癥防治策略[J].中國社區醫師,2008,19(6):139-140.
[3] 卞金陵.單純性肥胖對兒童生長發育的危害[J].中國優生優育,1995,6(11):14-16.
[4] 唐志剛,黃明學.兒童單純性肥胖癥研究現狀與進展[J].中華實用醫藥雜志,2003,21(4):96-97.
[5] 徐勇,譚琪.我國兒童青少年肥胖的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3,3(22):166-167.
[6] 李輝.小兒肥胖[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4,19(3):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