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芳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區人民醫院,云南 曲靖 655000
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是兒童腹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多以反復腹痛就診,臍周或右下腹痛多見。能否早期明確診斷,對患者的早期治療有重要意義。高頻彩超的應用,為本病的檢查提供了可靠依據。
本組20例為2007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高頻彩超顯像診斷的腸系膜淋巴結炎的患兒,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3-12歲,患兒與腹痛為主就診,部分患兒之前有上感病史,腹痛多位于臍周及右下腹,一般無肌緊張及反跳痛,多為陣發性腹痛,可伴隨發熱、嘔吐等癥狀。全部病例均符合臨床及超聲診斷標準,且經復查證實。
采用HDI300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7-12MHz,患兒取仰臥位,充分暴露腹部,常規掃查實質性臟器后,依次掃查中上腹、臍周、左右下腹,重點檢查臍周及右下腹,檢查時根據情況適當加壓或囑患兒屏氣,以臍部為中心,緩慢多切面檢查,盡量不將探頭抬起,直至圖像清晰為止。觀察并記錄淋巴結位置、數量、大小、形態、邊緣及內部回聲,測量淋巴結長徑及短徑,長短軸之比,并用CDFI觀察淋巴結內的血流情況。經抗炎、抗病毒治療后,進行復查對比,比較淋巴結的大小、數量及內部血流情況。一般定為腸系膜分布區查到淋巴結長軸直徑>1.0cm,短軸直徑>0.5cm,長短軸之比>2,視為腫大。
20例患兒均有腹痛,高頻彩超顯示均有淋巴結腫大,表現為在腹腔表層見多發性橢圓形低回聲結節,臍周及右下腹多見,長軸直徑>1.0cm,短軸直徑>0.5cm,長短軸之比>2,邊界清,形狀規則,表面光滑,皮髓質分界清,多呈簇狀分布,偶見孤立存在。CDFI:結節內可見點狀、條狀及樹枝狀血流信號。經治療1周后復查,8例腹痛緩解,腫大淋巴結體積縮小,數目減少,CDFI示淋巴結內血流減少或消失;12例腹痛減輕,之前所見淋巴結仍腫大,數目也不減少,繼續治療1周后觀察,2周—3月后復查淋巴結明顯減少或消失。
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是兒童腹痛的常見病因,近年表現為發熱、腹痛、嘔吐等,腹痛為主要癥狀,腹痛部位多在臍周及右下腹,多為痙攣性疼痛或隱痛,重者也可呈絞痛,痛時哭鬧不安,疼痛緩解后耍如常,無明顯特異性體徑,壓痛點不固定,一般無肌緊張及反跳痛,因本病臨床表現無特異性,以往常規超聲檢查難以顯示,對本病缺乏客觀影像檢查依據,僅靠臨床表現診斷較難,此病常被忽視,容易出現誤診。小兒腹壁薄,腹腔臟器和周圍間隙的脂肪含量少,利用高頻超聲可清晰顯示腫大的腸系膜淋巴結,高頻彩超在此病中應用以來,提高診斷及鑒別診斷率,及早為患兒減輕了痛苦,為臨床提供了可靠依據,減少了誤診,避免了不必要的手術。本病需與急性闌尾炎、腸痙攣、腸蛔蟲癥、腸系膜淋巴結結核、淋巴瘤等鑒別: (1)急性闌尾炎:典型者有轉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壓痛、反跳痛明顯,壓痛點固定,有明顯的肌緊張,超聲檢查可見右下腹指狀或蚓狀的低回聲結構,探頭加壓不回縮、不變形,周圍有時可見少量液性暗區,有時也可伴腸系膜淋巴結腫大,但數目多少于3個,較小患兒多不能清楚提供病史,小兒闌尾炎穿孔率高,發生早,通過分析超聲及臨床表現、體征的不同表現,為臨床診斷提供一定的依據。(2)腸痙攣:表現為反復發作的陣發性腹痛,腹部無異常體征,排便、排氣后可緩解,查血常規化驗正常。高頻彩超查無淋巴結腫大。(3)腸蛔蟲癥:常為不固定腹痛,以臍周為主,無肌緊張,無固定壓痛,多有偏食、睡中磨牙等癥狀。檢驗糞便時可找到蟲卵,驅蟲治療有效。(4)腸系膜淋巴結結核: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可有融合,內部回聲不均,晚期可合并液化或強回聲光點,常伴有多量腹水,腸管粘連等改變。與本病有明顯的聲像圖差別。(5)淋巴瘤:局部或全身無痛性淋巴結腫大,常伴肝脾腫大,可見表淺及腹腔多處淋巴結腫大,呈融合狀,淺表淋巴結活檢可確診。淋巴結長軸徑與短軸徑 (L/S) <2。
總之,小兒腸系膜淋巴炎無特異性臨床表現及體征,臨床診斷相對困難,此病常導致患兒間斷性腹痛,食欲不振,影響小兒日常生活及生長發育。高頻彩超的應用,為此病提供了可靠依據及鑒別診斷。高頻彩超是一種無創、安全、快捷、可重復性的檢查方法,患兒及家長容易接受,易配合檢查,還可以用于治療前后的療效對比,越來越受到臨床的重視及歡迎,已成為診斷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首選檢查方法。
[1]張韜,陳悅,詹維偉等.高頻超聲診斷小兒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及合并癥的價值[J].上海醫學影像,2005,1(14):60-62.
[2]岑本蓮,李民.腹痛患兒腸系膜淋巴結腫大的超聲評價[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9,25(3):294.
[3]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