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強
云南省騰沖縣人民醫院,云南 騰沖 679100
骨關節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和多發病,主要病理改變為:軟骨退行性改變和關節韌帶附著處骨痹增生形成骨贅,并由此而引起的關節腫脹,疼痛僵硬、功能障礙。本病屬中醫骨痹范疇。筆者運用自擬骨痹散治療該病189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89例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108例,女81例;年齡38~79歲,平均56.4歲;膝關節病變占68%,踝關節占24%,腕、肘、指間關節8%.。
1.2 診斷標準 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骨痹標準。西醫診斷參照1995年美國風濕病學會骨關節炎診斷標準。臨床以大關節肥大疼痛,活動受限為主證。
采用自擬骨痹散外敷治療,方藥組成:附片50g、細辛15g、桂枝50g、川芎50g、桃仁30g、紅花20g、白芷40g,共研為末,用開水調勻,封包患處。每日封包8小時,一周為一療程,2療程后觀察療效。
3.1 療效標準 治愈 用藥后關節腫痛消失,功能恢復正常,無特殊不適,2年內未復發;顯效:用藥后腫痛明顯減輕,能從事一般體力勞動或2年內反復發作;無效:治療后與治療前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
3.2 治療結果 治愈65例,顯效者108例,無效者16例。有效率91.5%。
患者孫某,男,60歲。患者反復雙膝關節疼痛5年,加重1月,遂于5月17日就診于我科門診,查:患者感雙膝關節疼痛,行走困難,屈伸活動受限雙膝關節骨性膨大,壓痛 (+),骨摩擦感 (+),浮髕試驗 (-)。X片示:雙膝關節退行性改變。舌體淡胖,苔薄白,脈沉細。中醫診斷為骨痹,證屬風寒濕痹。予自擬骨痹散封包治療,每日一劑,每日治療8小時,連續封包治療1周后,患者雙膝關節疼痛明顯減輕,屈伸活動較前改善,輕壓痛。封包治療3周后,患者雙膝疼痛消失,行走無明顯受限。囑患者注意保暖,適當功能鍛煉,多食富含鈣和膠質食物,隨訪一年內未再復發。
骨關節病屬中醫骨痹范疇,因風寒或風濕之邪客于經絡,或因傷氣血淤滯,致使經絡痹阻,氣血不通所致。《素問》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類證治裁》曰:“諸痹,良為營衛失調,腠理不密,風寒濕乘虛內侵,正氣為邪氣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滯,氣血凝滯,久而成痹。”方中附片辛、甘,歸心、腎、脾經。能溫經通絡,逐經絡中風寒濕邪,故有較強的散寒止痛作用,凡風寒濕痹周身骨節疼痛者均可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劇者,《神農本草經》:“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細辛歸肺、腎、心、肝、膽、脾經,主治風濕痹痛;桂枝味辛、甘,性溫,溫通經脈,散寒止痛。川芎性溫,歸肝、膽、心經,氣香升散,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主治風寒濕痹,肢體麻木;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白芷祛風,燥濕,消腫,止痛,《滇南本草》:祛皮膚游走之風,止周身寒濕疼痛。諸藥合用有溫經散寒,舒筋通絡,化瘀止痛,通利關節的作用,促進血液循環,通則不痛,達到治療之目的。因此,骨痹散封包治療骨痹證臨床上有一定療效,可提高患者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