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長江
湖北省浠水縣人民醫院,湖北 浠水 438200
張某,女,45歲,2005年9月28日初診。患者訴反復鏡下血尿一年余,患者于2004年7月中旬左右,一次因過度勞累后,即排血尿三次,小便顏色呈洗肉水樣,當時無畏寒、發熱、尿頻、尿急、尿痛等癥。在當地衛生院就診,經補液、抗炎 (用藥不詳)后,肉眼血尿消失,但尿常規檢查示:紅細胞 (+++)、尿蛋白 (±)。后來縣醫院就診,經B超檢查雙腎、膀胱、子宮及附件,均未見異常,腹部平片及腎盂分泌造影檢查,亦未見異常。婦科檢查,無異常發現。鑒于病因不明,患者去上級醫院住院治療,住院期間,曾作膀胱鏡檢,腎臟CT檢查,均未見異常。結核菌素試驗 (-)。考慮為慢性腎炎,建議作腎臟穿刺檢查以確診,患者不愿接受此項檢查,故要求出院。出院后,曾多處求助中醫治療,先后服中藥100多劑,其效不顯,多次尿常規檢查,尿中紅細胞總在 ++~+++之間波動。今經他人介紹,請余診治。就診時,患者向余出示多張自己所服中藥處方單,并訴:除尿常規檢查異常外,自感頭昏、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細察脈證,見面色無華,精神萎蘼,聲低氣微,舌質淡紫,苔薄白。脈動細澀。仔細翻閱患者所服中藥處方單,其使用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品者多,選用健脾益腎,固攝止血者亦有之。根據脈證及用藥史分析后,考慮該患者血尿應為氣虛血瘀所致,擬用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藥方:黃芪30g,當歸尾10g,赤芍6g,川芎6g,桃仁6g,紅花6g,地龍6g,仙鶴草30g,蒲黃炭10g,神曲10g,云苓12g。
每日一劑,水煎服。服能上能下方5劑后,患者訴頭昏減輕,尿常規檢查示:紅細胞 (++)。基于患者服藥后,部分臨床癥狀緩解,且無任何不適感。二診時,將上方中黃芪用量增至40g,余藥不變,再服10劑。三診時,患者訴頭昏消失,精神轉佳,飲食正常。偶有餐后腹脹感,尿常規檢查示:紅細胞 (±)。上方去桃仁、紅花、神曲、云苓,加砂仁10g。續服7劑。四診時,患者精神、飲食正常,面色轉紅潤,舌質淡紅,脈細。尿常規檢查示:紅細胞 (-)。后以三診方為基礎,加太子參、田三七,并倍其藥量,制成蜜丸,續服二月余,以鞏固療效。隨訪一年余,多次尿常規檢查,均正常。
血尿,《內經》稱溺血、溲血,屬中醫血證范疇。《中醫內科學》認為,尿血多因熱邪蘊于下焦,或陰虛火旺損傷絡脈,致使血液妄行引起,也有因脾虛失攝、腎虛失固而導致尿血。臨癥分別采用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益氣攝血和補腎固攝之法治療。該患者勞累后發病,先解肉眼血尿,后鏡下血尿持續不減,各項輔助檢查 (除腎穿外)未見異常,常規中藥方法治療亦罔效。前賢早有“病久必虛”、“久病多瘀”的明訓,且患者就診時,除有頭昏、乏力、食欲不振、便溏、面色無華、聲低氣微等氣虛證候外,還見舌質淡紫、脈細澀等瘀血見證,因而斷為該患者血尿為正氣虧虛,推動無力,導致血循不暢,瘀阻絡脈,以致血不循經,溢于脈外所致。根據中醫“有是證,用是藥”的原則,實破常規,選用具有補氣、活血、通絡的補陽還五湯治之,該方由補氣藥與活血祛瘀藥相配伍而成,方中重用黃芪補氣為君,使氣旺血亦行,配以活血化瘀藥。因氣虛是前提,故使用活血化瘀藥時,所選藥味雖多,但劑量均小,目的是消除瘀阻絡脈之瘀血,使絡脈通暢,血循復常。同時佐以蒲黃炭、仙鶴草以止血。諸藥合用,患者不僅氣虛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而且持續一年多的鏡下血尿亦消失。由此可見,臨癥時,只有辨證準確,用藥恰當,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