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雅拉其其格
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職業學院醫學系,內蒙古 錫林浩特市 026000
臨床上抗菌藥物的應用多數是合理的、規范的,但對應用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臨床醫師都給予了充分注意,但由于抗菌藥臨床應用量多、面廣,品種多,更新快,與各類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復雜,臨床上仍常見由抗菌藥引發的不良反應以及藥源性疾病。本文就臨床常見的藥物配伍不合理現象分析如下。
1.1 配伍不當 β-內酰胺類與氨基糖甙類抗生素聯用不當,臨床上常見的青霉素與慶大霉素同瓶輸注情況,β-內酰胺類抗生素可使細菌細胞壁合成受阻,從而使氨基糖甙類抗生素易于進入細胞而發揮作用,二者聯用常可見明顯的增效作用,但不宜同瓶應用,原因是青霉素等β-內酰胺環可使慶大霉素部分失活而降低療效。凡氨基糖甙類與β-內酰胺類在體外混合時,均會產生類似結果[1]。如有用藥指征,應避免同瓶給藥。
1.2 殺菌藥與抑菌藥同時并用 β-內酰胺類殺菌藥與氯霉素、紅霉素、四環素類等抑菌藥聯合應用的情況臨床時有發生,但事實證明,它們之間有拮抗作用。體外試驗證明,氯霉素濃度較高時,對青霉素的拮抗作用更明顯。據臨床資料報告43例肺炎球菌性腦膜炎病人,青霉素與金霉素合用時,死亡率比單用青霉素組高。另一資料報告用氯霉素、青霉素聯合治療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出現拮抗現象[2]。出現拮抗作用的原因可能是抑菌劑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使細菌處于相對靜止期,致使對繁殖期特別敏感的青霉素類殺菌劑殺菌力降低。臨床若病情需要同時使用時,青霉素應在給予紅霉素之前2-3小時給藥為佳。
1.3 氯霉素、紅霉素與潔霉素的聯合用藥 實驗說明抑菌濃度下氯霉素與細菌50S亞單位核糖體的結合力和紅霉素、潔霉素有競爭的關系,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與50S亞單位核糖體的親和力極高,能阻止氯霉素的結合。但耐紅霉素菌株核糖體對氯霉素的敏感性仍存在。故耐紅霉素菌株用氯霉素仍有效。紅霉素與潔霉素合用,則將妨礙潔霉素作用,氯霉素在弱酸或中性條件下其活性增強,紅霉素在堿性條件下活性增強。二藥合用可產生拮抗,降低彼此藥力。
1.4 喹諾酮類藥物與氯霉素、利福平、四環素、氨基糖甙類合用 喹諾酮類藥物是60年代合成的抗菌藥物,特別是第三代喹諾酮類藥物的開發使該類藥物應用日益廣泛,該類藥物具有抗菌譜廣、高效、口服吸收良好、毒副反應小等優點,但從臨床上看偶見有喹諾酮類藥物與氯霉素、利福平、四環素、氨基糖甙類合用情況。據有關資料顯示,氯霉素、利福平可拮抗諾氟沙星的作用,而依諾沙星與四環素、氨基糖甙類合用會增加腎毒性[3]。臨床應用時應盡量避免。
2.1 水溶液不穩定藥物易受環境、酸堿度影響降效 β-內酰胺類抗生素與酸性 (阿司匹林、維生素C)或堿性藥物 (氨基酸、碳酸氫鈉)同瓶給藥。氨芐青霉素以10%葡萄糖溶液溶解。類似的配伍能使主藥分解增快而導致藥效降低。
2.2 抗生素與酵母片、乳酸菌素、胖得生等合用 不論是殺菌劑或抑菌劑都會殺死或抑制酵母菌,使酵母菌失去作用,故不宜同用。乳酸菌素、胖得生等制劑含有活性乳酸桿菌,當進入腸道后,能分解糖類生成乳酸,使腸內酸度增高,從而抑制腸內病原體的繁殖而起作用,而抗生素合用后可抑制或殺滅乳酸桿菌,使乳酸菌素等藥物失去活性,同時失去藥效。
2.3 磺胺類藥物與酸性藥物同用 磺胺類藥物為臨床常用的廣譜抗菌藥,主要經腎臟排泄消除,因易結晶故大劑量時會導致結晶尿、血尿等不良反應。若與酸性藥物,如維生素C等同用更容易發生結晶尿、血尿,故兩類藥不宜同用。
2.4 喹諾酮類藥物與抗酸藥合用 與抗酸藥如氫氧化鋁等合用會影響喹諾酮類藥物的吸收和代謝,使該類藥物的血藥濃度降低,達峰時間明顯延長等,故不宜同用。
2.5 腸溶衣類抗生素與堿性藥物同用 藥物包腸溶衣的目的一般是為了減少胃酸對藥物的破壞或避免藥物對胃粘膜的刺激,一般腸溶衣材料分子中有弱酸性基因。在酸中解離,不溶解。但在酸堿度較高的腸液中,則分解并溶解。這便是一般腸溶衣藥物能抗胃酸而進入腸中溶解后發揮作用的原理。與堿性藥物合用,腸溶衣由于堿性藥物的堿性而發生解離因而溶解,則藥物將被胃酸破壞失效或增加對胃粘膜的刺激。
綜上所述,抗菌藥的不合理應用會導致治療效果降低等一些棘手問題的出現,而細菌耐藥性的增加和藥源性疾病的增加,又給臨床帶來了許多治療麻煩,甚至有些藥源性疾病是不可逆的,如β-內酰胺類的致敏性,氨基糖甙類的耳毒性,大環內酯類的肝腎毒性和氯霉素類的造血系統毒性等。再如四環素類的肝毒性,還可加重尿毒癥以及牙齒黃染等不良反應,與含鈣、鎂、鋁等二價或三價陽離子藥物同服,因可與四環素類絡合而影響腸道吸收等[4]。
因此,在應用抗菌藥抗感染時,視感染的嚴重程度,確定是否聯合用藥,如一種抗菌藥能夠解決的問題,就不必聯合用藥。與其它類抗生素聯合應用時應考慮各藥之間的生化活性及毒性的相互影響,再根據藥物代謝動力學參數確定正確的給藥方式,發揮藥物的最大效率。
[1]郭海英,等.應用Etest法監測下呼吸道革蘭氏陰性桿菌的耐藥性[J].中國實用內科學,1999,(19):293.
[2]趙香蘭,等.實用臨床藥理學[M].廣東科技出版社,1987:226.
[3]王世祥,等.新編常用藥物手冊[M].金盾出版社,1992:487.
[4]徐淑云,等.臨床藥理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