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妮
廣西玉林市第三人民醫院內一科,廣西 玉林 537000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necrotizing enterocolids,NEC)是新生兒最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尤其多見于早產兒,其病情重,病死率高,有文獻報道[1]死亡率達10% ~30%。近年來新生兒監護和營養支持技術已有顯著提高,但NEC的發病率并無顯著降低,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口服益生菌預防NEC患兒資料,探討口服益生菌在預防NEC的作用。
搜集2006年3月至2011年5月我院兒科收治的NEC患兒125例,隨機把患兒分為兩組,預防組75例,其中男45例,女30例;對照組50例,男27例,女23例。NEC的診斷標準按《實用新生兒學》[2]的診斷標準進行診斷及分度。兩組患兒出生體重、胎齡、出生1分鐘Apgar評分、入院日齡比較無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基本情況 (±s)

表1 兩組患兒基本情況 (±s)
入院日齡預防組組別 例數 出生體重(kg)胎齡(w)1分鐘Apgar評分75 1.858 ±0.069 34.8 ±2.9 8.5 ±1.8 2.2 ±3.0對照組50 1.927 ±0.054 33.7 ±3.1 9.0 ±1.6 2.5 ±2.9
預防組在常規治療原發病基礎上經胃管喂入益生菌片(杭州龍達新科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雙歧桿菌、乳桿菌、腸球菌、蠟樣芽胞桿菌四聯活菌片),每次0.25g,3次/d,連用7d;對照組只治療原發病,不服用益生菌片。觀察兩組NEC的發生情況,觀察項目包括腹脹、嘔吐、腹瀉、血便的情況,若有1項或1項以上異常即作X線腹部平片檢查。
有效: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無效:癥狀及體征加重,轉為Ⅲ期。記錄有效的病例數,有效病例的腹脹消失時間、治愈時間。
對照組NEC的發生率為14%(7/50),預防組NEC的發生率為4%(3/7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口服益生菌NEC發生率明顯降低。在使用過程中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見表2。

表2 兩組NEC的發病情況比較
NEC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腸道內細菌定植有關,研究表明[3],與足月兒相比,發生NEC的高危兒存在異常定植細菌,缺乏正常腸道菌群定植或定植的發生時間較晚,而腸道菌群定植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營養因素、免疫因素和環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及處于重癥監護的新生兒由于腸道內菌群定植延遲、腸道內細菌種類缺乏,尤其是乳酸桿菌和雙歧乳桿菌缺乏,因此更易患NEC。
目前臨床對NEC的預防主要集中在喂養策略和建立正常腸道菌群兩個方面,主要的措施包括母乳喂養、添加特定氨基酸如谷氮酞胺、微量喂養、口服免疫球蛋自、補充生長因子如上皮生長因子、口服益生菌等[4]。其中益生菌包含嬰兒雙歧桿菌、嗜乳酸桿菌、糞腸球菌、蠟樣芽孢桿菌四種有益菌群,通過阻止病原菌易位定植,競爭性抑制病原菌的生長,增強宿主免疫反應等途徑降低NEC發生與死亡危險。周景等[4]通過Meta分析認為口服益生菌可以降低極低出生體重兒NEC和死亡危險,且并不增加敗血癥和喂養不耐受的風險。本組資料顯示,對照組NEC的發生率為14%(7/50),預防組NEC的發生率為4%(3/7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口服益生菌NEC發生率明顯降低,結果與文獻報道相符。對于益生菌安全性,程國強等[5]的Meta分析研究結果支持對出生體重>1 000g的早產兒給予預防性口服益生菌,對于超低出生體重兒 (ELBW)預防性口服益生菌的安全性缺乏充分的資料,不能按照極低出生體重兒 (VLBW)的處理方式給予口服益生菌。
總之,口服益生菌可以促進新生兒腸道正常菌群的定植和優勢化,可以明顯降低嬰兒NEC的發病率,但對于超低出生體重兒口服劑量、應用時間以及其遠期的安全性仍然需要大量的實驗研究進一步證實。
[1] Hintz SR,Kendrick DE,Stoll BJ,et al.Neurodevelopmental and growth outcomes of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after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Pediatrics,2005,115(3):696-703.
[2]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杜,2002:508-512.
[3] Lin PW,Stoll BJ.Necrotising enterocolitis.Lancet,2006,368(9543):1271-83.
[4]馮宗太,查偉峰,等.預防性應用益生菌對極低出生體重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影響的Meta分析[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02(34):64-67.
[5]程國強,王來栓,周文浩,等.口服益生菌預防早產兒嚴重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療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09,4(6):485-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