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雪
吉林省臨江市醫院,吉林 臨江 134600
敖東血府逐瘀口服液是吉林敖東延邊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拳頭產品之一,自投入市場以來,以其優良的品質和良好的療效深受廣大醫患的歡迎。由于采用了先進的制藥工藝,每10ml含生藥量達40g左右,與湯劑藥量相當;并保留了揮發油的成分,因此療效又優于水煎湯劑,因而與血府逐瘀丸等現代制劑比較,其療效具有明顯優勢。[1]血府逐瘀口服液作為“濃縮的血府逐瘀湯”早已成為王清任活血化瘀理論的代表,隨著血瘀證候研究的深入,適用本方(藥)的病種已達百余種,是任何其它中藥方劑所不能比擬的[2]。筆者在臨床中亦經常使用該藥治療一些皮科痼疾,只要是證屬“血瘀侯”的用之無不隨手奏效,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也充分體現了中醫的“異病同治”的精髓,茲舉典型驗案三則,以供同道交流、驗證、推廣。
患者男,29歲,病史:雙手罹患“刺瘊”已7年余,雖經多方治療 (口服多種中、西藥,外用激光、冷凍等)皆效罔,治好一批復又再生一批,經年不瘥,痛苦不堪,已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查體:一般狀態尚好,雙側手背、指背、指緣、甲床處皮膚可見數十枚密集分布的大如玉米粒、小若豆粒大小的灰白色疣體,表面粗糙角化如菜花狀,部分疣體有融合,其中尤以雙側食指疣體最多,以致手指屈伸功能受限。因長時間患病遷延不愈,患者煩躁易怒,偶有口苦、咽干等證。舌質暗苔薄,兩邊有瘀點,脈弦細。中醫診斷:疣目。西醫診斷:多發性尋常疣。證屬:氣滯血瘀、血虛肝旺。治宜:活血化瘀、理氣疏肝。藥用:敖東血府逐瘀口服液,10ml,每日3次口服。考慮到患者對該病已基本失去耐心,不能積極配合外用療法,遂放棄外用療法,單以口服為主。連用兩周后,該患復診自訴病情大有好轉,診見大部分疣體顯著縮小并變薄、變軟,手指已能屈伸自如,患者情緒亦明顯改觀。效不更方,囑其繼續服用該藥3周后,困擾該患者多年的痼疾得以徹底痊愈,隨訪2年未見復發跡象。
按:疣目即現代醫學的尋常疣,祖國醫學認為該病乃由風邪搏于肌膚,或因怒動肝火,肝旺血燥,筋脈不榮,氣血凝滯所致。該患罹患此病多年,經多方治療未果,心身俱疲、煩怒徒增,該案舌、脈、證俱合“血瘀侯”,故臨證施治,加之敖東血府逐瘀口服液藥力醇厚、服用方便、價格便宜、患者樂于接受,方使得多年宿病疾瘳而止。
患者男,45歲,病史:周身皮疹已3年余,自覺癢甚,日不能安、夜不能寐,且日漸增多,經用“消風湯、血毒丸、濕毒清、得寶松局封”等中西藥內服外用之法調治效罔。查體:一般狀態好,疲倦煩躁面容。腰腹部、背部,后項部、四肢伸側皮膚可見近百個散在孤立分布的黃豆粒至蠶豆大小的半球形灰褐色、褐紫色結節,結節表面粗糙,頂端角化明顯,部分皮損因搔抓有血痂。尤以雙側腕踝關節處最為顯著,結節顏色較深,周圍皮膚有色素沉著。由于長期被瘙癢所困,患者就診時也坐立難安、情緒急躁,就醫心情十分迫切。舌質淡苔黃膩,脈象細澀。中醫診斷:馬疥。西醫診斷:結節性癢疹。證屬:濕熱內蘊、氣血凝滯。治宜:活血化瘀、清熱利濕。藥用:敖東血府逐瘀口服液,10ml,每日3次口服;四妙丸,6g,每日2次口服。考慮其皮損數目眾多,分布面積較廣,不宜大面積使用激素類外用藥,故只外用爐甘石洗劑做為安慰止癢劑配合治療。連用三周后復診,患者自訴癢感大減,夜間已能安睡。診見:皮損數目未見明顯減少,但皮疹已略為變軟、縮小,疹色依舊呈前,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略緊。前方去四妙丸,單服血府逐瘀口服液,連服2月后,所有皮疹逐漸消退痊愈,后又隨訪2年未見復發。
按:馬疥即現代醫學的結節性癢疹,屬于神經功能障礙類皮膚病。祖國醫學認為其伴有劇癢,故劃歸疥類,馬疥之名首見于《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五,“馬疥者,皮內隱嶙,起作根墌,搔之不知痛”,便形象的描述了該病的特征。此病多系由濕熱內蘊、外受蟲毒、氣血凝滯、結聚成瘡。該案既往多以解毒搜風等常規手段治療,殊不知該患病久濕熱毒邪蘊郁成瘀,加之皮疹顏色較深、較暗,脈細澀,此皆瘀象也,故投以血府逐瘀口服液輔以四妙丸治之,竟在短短的三個月內治愈了三年的頑疾,實屬意外。
患者女,37歲,病史:雙小腿起皮疹1年半,反復發作。經服消炎痛、阿司匹林、萆薢化毒湯等中西藥治療也有一定效果,惟不能根治,往往頭一批還沒徹底好復又發作一批。查體:一般狀態好,雙下肢膝關節以下可見數十枚指肚大小鮮紅色皮下性結節,略高于皮面,境界清楚,未見融合,自覺微痛,觸之則甚。輔助檢查:血尿常規正常,紅細胞沉降率正常,抗“O”、類風濕因子正常。月經期、量正常,但顏色較深,偶有血塊。舌質暗,苔薄,脈沉細。西醫診斷:結節性紅斑。中醫診斷:瓜藤纏。證屬:濕熱下注、瘀阻經絡。治宜: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藥用:敖東血府逐瘀口服液,10ml,每日3次口服,連服2個月為一療程,經期不必停藥。結果一個療程結束后所有皮疹完全消退,為了鞏固療效又減半量連續服藥二個療程,后隨訪多次均未見復發。
按:瓜藤纏即現代醫學的結節性紅斑。因數枚結節,猶如藤系瓜果繞腿脛相生且纏綿難愈而得名。《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云:“此證生于腿脛,流行不定,或發一二處,瘡頂形似牛眼,根腳漫腫,……若繞脛而發即名瓜藤纏,結核數枚,日久腫痛。”祖國醫學認為此病多系由外感濕邪、脾虛失運、濕熱下注,氣血不足、衛外不固、寒濕凝滯、氣滯血瘀,瘀阻經絡而發。該案舌、脈、證“瘀血侯”十分明顯,此前亦有醫家按此用藥諸如萆薢化毒湯之類,為何效果不明顯?余認為藥量不足耳!換成敖東血府逐瘀口服液之后又為何收效甚捷?余認為量足力峻耳!每10ml敖東血府逐瘀口服液含生藥量達40g左右,可以想象出其力何其峻也。
[1]王廣堯.活血化瘀經典名藥—血府逐淤口服液 [J].吉林中醫藥,2004,24(8):62.
[2]郭淑芹.血府逐淤口服液研制應用概述[J].吉林中醫藥,2005,25(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