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於今 沈英今 吳秀梅
吉林省龍井市計劃生育服務站,吉林 龍井 133400
生殖道感染 (RTI)是一種多發病,是由國際婦女健康聯盟于1987年所提出,系指因各種病源微生物 (滴蟲、真菌、細菌、病毒、衣原體、支原體等)的侵襲,發生在生殖道的一組感染性疾病的總稱,一般的女性不容易發現和引起重視,尤其是農村婦女,由于缺少條件和常識,更容易患病,或病后不易發現。為了解農村已婚婦女生殖道感染的相關因素,進一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計劃生育服務質量,本站于2010年對全市9個鄉鎮已婚婦女進行了生殖道感染檢查。
生殖道感染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RTI)長期以來一直威脅著人類生殖健康,特別是對農村婦女身心健康的影響尤為突出。隨著對廣大農村婦女的生殖健康的關注,通過定期的婦女病普查,找出影響農村婦女生殖道感染的危險因素,為實施農村婦女生殖健康計劃提供依據。在2010年我站對龍井市農村已婚婦女進行了婦女病普查,結果如下。
1.1 研究對象 24400名農村已婚婦女,非經期,年齡25~66歲,平均年齡35.5歲。
1.2 方法 根據健康檢查表 詢問一般情況,包括姓名、年齡、文化程度、孕產史、月經史、生活衛生情況、及時就醫診治情況。
1.2.1 常規婦科檢查 由門診醫生完成常規的婦科檢查和陰道標本采集,并填寫婦科檢查結果。
1.2.2 實驗方法 檢驗科負責實驗室檢查,并填寫相關結果。濕片法檢查滴蟲和念珠菌。用胺臭味試驗、pH值和線索細胞檢查來判定細菌性陰道病。
2.1 已婚婦女生殖道感染情況 本次普查人數24400名,生殖道感染的發病率為 39.76%,占總患病人數的67.21%,其中,宮頸糜爛22%、宮頸息肉13%、宮頸肥大14%、宮頸腺體囊腫11%、陰道炎20%、盆腔炎12%、外陰炎5%、外陰白色病變3%。
2.2 已婚婦女RTI相關危險因素 小學或文盲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RTI患病率分別為48.5%和32%。孕育次數≥3與<3次者RTI患病率分別為46%和31%。搞好經期衛生的和不將衛生者RTI患病率分別為23%和58%。經期性交者與否認經期性交者RTI患病率分別為43%和22%。感不適未及時就診與及時就診者RTI患病率分別為49%和18%。每月洗浴<2次與≥2次者RTI患病率分別為42.5%和24.5%,以上每組兩兩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 (P均<0.05)。
2.3 不同年齡已婚婦女的生殖道感染情況 性生活活躍期的30~39歲組生殖道感染的患病率最高,為52.5%,其次是40~49歲組,為23%。
通過普查可見生殖道感染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它對育齡婦女健康存在威脅,是造成宮內感染,影響胎兒生長發育,引起孕婦流產和胎兒先天畸形的重要原因,不利于育齡婦女落實各項計劃生育措施,因此,要加強宣傳力度,提高育齡婦女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實行季度查環查孕與生殖道感染普查相結合,做到早發現早治療,而且有利于多種疾病的預防,是群防群治的有效措施,是實施生殖道感染干預工程,降低生殖道感染疾病發生的有效辦法。
3.1 與生殖道感染有關的危險因素 本調查發現,RTI的患病與文化程度低、孕育次數多、不良的衛生行為和生活習慣、健康意識差等因素存在密切相關性。在正常狀態下,雖然陰道內有多種細菌存在,但由于陰道與這些菌群之間形成生態平衡并不致病。其中乳酸桿菌、雌激素和陰道pH值起重要作用。若性交,尤其經期性交,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陰道灌洗等均可使陰道pH值升高,不利乳酸桿菌生長,可使其他致病菌成為優勢菌,引起炎癥。研究表明,陰道沖洗會造成陰道內菌群的紊亂。本次普查發現,不良衛生行為成為RTI的突出危險因素。其原因是農村婦女文化低,更易受到各種媒體和市場上宣傳的各種各樣陰道沖洗用品的誤導,誤將陰道沖洗是一種好的衛生健康習慣。即便臨床專業醫生告知此做法是錯誤的,仍堅持沖洗,并認為不會造成什么嚴重后果。此外,農村生活衛生居住條件較差,洗浴不方便,多數人又無清洗外陰的習慣。有人自感下生殖道不適,有的羞于就診,有的因家務或農活忙,遲遲不去診治,以至延誤病情,釀成嚴重不良后果。
3.2 RTI的防治 首先,應堅持三級預防,以一級預防為主的原則。運用多種方式向廣大農村婦女宣傳RTI的危害性和可預防性,普及RTI的防治知識,提高她們對生殖健康的保健意識,讓她們積極主動參與婦女病普查,指導患者及時就醫,遵從醫囑,控制疾病傳播。其二,積極引導農村婦女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強防病能力。其三,計生部門應與衛生、婦聯等部門密切配合,定期進行普查普治工作,加強隨訪,了解RTI患者的治療和預后情況,提高RTI復診率,盡量減少RTI的不良后果發生。其四,建立農村婦女生殖健康檔案,以便正確掌握不同時期危害婦女生殖健康的主要疾病,為政府制定政策和防治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1]樂杰.婦產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36.
[2]中國婦幼保健,2003,18(9):560-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