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益瓊 鐘小會
四川省郫縣人民醫院,四川 郫縣 611730
我院自2007年8月至2010年6月以來,共收治四肢干骺端骨折病人60例,其中肱骨近端骨折l2例,股骨髁間、髁上骨折13例,脛骨平臺骨折20例,脛骨遠端骨折15例。男性46例,女性14例,年齡44~68歲,平均年齡58歲。治愈:50例,好轉:10例,均無并發癥發生。現將臨床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2.1 一般準備 骨折病人的診斷和治療方案確定后,根據不同部位的骨折病人,首先做不同準備,如臥床、牽引、患肢抬高、制動等[1],還應配合醫生做好各項術前檢查準備工作:如血常規、凝血時間、尿、糞常規檢驗,心電圖、B超檢查,肝腎功能檢查,交叉配血,藥物敏感試驗。參加術前討論,必要時留置導尿,注射術前藥物后護送病人送人到手術室。
2.2 心理護理 骨折的早期,意外的創傷及治療護理所致的不適感覺、擔心骨折的愈后,使病人情緒劇變,可有恐懼、焦慮、煩躁的表現,骨折中期,患者因長期臥床,可產生不安、對治療喪失信心的心理反應[2]。要根據年齡、性別、職業、種族、文化、骨折部位給予患者相應的心理護理。一是耐心向病人講述手術的目的、治療方法及注意事項,爭取對手術的配合。大多數病人得知自己的疾病需要手術治療時出現緊張、焦慮、恐懼的情緒。有些患者術前憂慮重重、精神緊張、怕疼痛,怕出血過多;有的擔心手術失敗發生意外;有的擔心手術造成過重的經濟負擔,給親人增添麻煩;有的對手術方法不理解或懷疑,因此精神壓力很大。所以護理人員要關心病人,開導患者及其家屬。二是術前給病人講述醫院治療成功的經驗,看一些治療成功的病例,使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三是告訴病人手術治療骨折的優點,即對位好,功能恢復快,使病人早日下床活動和進行功能鍛煉,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減少病人的痛苦,促進傷肢功能的恢復。
2.3 監測生命體征加強對患者神志、生命體征的觀察,常規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的變化。骨折病人出現休克,一般為低血容量性休克,因此必須采取及時、快速、足量地補充血容量,如輸血、輸血漿監察及補液等一系列的治療[3],對于多發性骨折合并傷,應立即建立多條靜脈通道,立即轉ICU監護治療,以便及時輸注液體與藥物搶救病人生命,并嚴密觀察血壓、脈搏、呼吸、體溫、尿量、面色及意識的變化,及時報告醫生,調整補充液量和速度,必要時做好輸血的準備使其快速糾正體液平衡。應注意觀察皮膚黏膜和肢體溫度,如有面色蒼白,大汗淋漓為休克加重的表現,如果患者出現口渴癥狀不宜飲水,防止手術麻醉發生意外。
2.4 保持呼吸道通暢肢體骨折合并胸部外傷,若血氣胸應減少病人搬動,并協助醫生做好胸腔閉式引流。必要時可做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給予吸氧、吸痰,嚴密觀察呼吸情況。
2.5 防止加重組織損傷閉合性骨折在搬運病人過程中防止骨折殘端移位,減少肢體腫脹疼痛、出血及鄰近血管神經的損傷。必要時暫時制動抬高患肢,用夾板或石膏托臨時固定,早期處理并發癥。合并骨盆骨折時,應觀察神經系統有無損傷。
2.6 開放性骨折的準備開放性骨折時骨折附近的皮膚或黏膜破裂,因此在術前要清潔、消毒、包扎傷口,防止傷口污染,早期快速補液、做各項檢查及心電圖檢查。
3.1 一般護理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監測生命體征,保持床鋪清潔干燥,做好口腔護理,預防創傷的加重,避免感染擴散。股骨干等下肢骨折病人應必須臥床休息,以緩解肌肉痙攣,避免誘發疼痛加重。
3.2 做好體位護理骨折術后病人習慣將肢體置于自己認為最舒適的位置,這樣不符合功能位置,護士應指導病人如何采取正確的休息姿勢,保持功能位,如長期臥床病人踝關節應保持在功能位,可防止失去功能或出現畸形愈合。
3.3 四肢骨折內固定切口處皮膚護理采用內固定手術治療的骨折,無論是開放性骨折還是閉合性骨折,切口皮膚的護理尤其重要。術后的第2天,一般切口有滲血、滲液,要及時更換敷料,清潔傷口,以保持切口內固定物清潔干燥。若切口處分泌物為膿性或周圍皮膚有紅腫、熱、痛應考慮切口感染,必須立即通知醫生及時處理。
3.4 指導病人進行長期的功能鍛煉功能鍛煉是通過主動和被動活動,維持患肢的肌肉、關節活動功能、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僵硬或因靜脈回流緩慢而造成的肢體遠端腫脹。功能鍛煉應循序漸進,活動范圍由小到大,次數由少到多,時間由短到長,強度由弱到強。而骨折內固定的最大優點就是利于病人早期活動和進行功能鍛煉。加強功能鍛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血腫吸收,有利于骨痂生長。功能鍛煉時肌肉的舒縮動作還有利于骨折的穩定。因此,術后在護理上要鼓勵病人早期活動,協助病人做肢體肌肉的主動伸、縮鍛煉,以防止肌肉的粘連、萎縮。鼓勵和協助病人主動和被動活動骨折遠近端的關節,以防止關節僵硬。
3.5 積極預防并發癥
3.5.1 預防壓瘡的發生較長時間的平臥,尾骶部、足跟等部位受壓過久最易發生壓瘡,間歇解除局部皮膚受壓是預防壓瘡的重要措施,而定時翻身則是最簡單而有效的手段,建立翻身卡,每兩小時翻身一次。保持皮膚清潔、干燥,早晚各用溫水擦浴。給病人翻身或使用便器時,動作輕柔,勿拖拽病人,以防皮膚損傷。
3.5.2 預防墜積性肺炎術后鼓勵病人早期抬起上身和臀部或坐起,以增加活動量,促進深呼吸,增加肺活量,必要時給予行霧化吸入,以利稀釋痰液。鼓勵病人經常性咳痰,保持口腔清潔,以防止墜積性肺炎。
3.5.3 傷肢腫脹的護理骨折或軟組織損傷后傷肢局部不同程度的腫脹應迅速查明引起腫脹的原因,及時對癥處理,如適當抬高患肢以利靜脈回流,減輕患肢腫脹。嚴重腫脹時,必須及時通知醫生做相應處理。
3.6 飲食護理 告知患者加強營養的重要性,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增進食欲。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如適當食魚類、肉類、新鮮蔬菜水果,早晚各飲牛奶250ml。對全身情況較差者,可靜脈輸入營養物質。
3.7 康復訓練 早期的康復護理,對改善患肢的運動功能,增強患者對生活的自理能力,減輕患者病后精神抑郁情緒不穩的發生,進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都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我科對四肢骨折的病人,由康復理療醫生在術后及早介入康復訓練,術后24小時指導病人作患肢足趾的伸屈活動,48小時后作踝關節伸屈鍛煉。每次鍛煉前先用熱毛巾濕敷患肢5~10分鐘,然后再按摩10~20分鐘。對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復護理原則是:早活動、早鍛煉、早離床、早康復。
3.8 出院指導 告知病人出后繼續堅持功能鍛煉,骨折愈合后,可負重鍛煉,定期攝片復查。
通過對60例四肢干骺端骨折的病人應用鎖定接骨板手術治療,我科全體護理人員精心護理,加強心理護理,提高病人對治療方法的認識,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保持患肢正確體位,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進行功能鍛煉,積極預防并發癥,加強飲食指導及出院指導,術后出院隨訪1~12個月 (平均10個月),優50例、良10例、差0例,取得較好的效果。
[1]劉大運.四肢骨折愈合功能障礙按摩治療的體會[J].按摩與導引,2007,24(2):39—40.
[2]宋金蘭,高小雁.實用骨科護理及技術[M].科學出版社.
[3]顧秋珍,溫妙杰.外固定架治療四肢骨折的術后護理[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7,1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