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英姬 陳秋惠 張醫芝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神經內科,吉林 長春 130041)
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SCD)是由于維生素B12缺乏導致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脊髓后索、側索及周圍神經〔1〕,臨床表現為深感覺缺失、感覺性共濟失調、痙攣性截癱及周圍神經病變等。由于SCD表現的多樣性和非特異性,臨床容易被誤診。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共收治7例SCD患者,均符合Hemmer等〔2〕提出的診斷標準,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齡48~82歲,平均(64±3)歲。長期素食者3例,少食肉蛋者1例,少食者1例,飲食正常者2例。本組患者均無胃腸手術、胃潰瘍、慢性胃炎及腸炎病史,無糖尿病病史,無酗酒史。
1.2 臨床表現 (1)病程:15 h~2年。(2)起病形式:除1例急性起病外,其余6例均為隱襲性起病。(3)首發癥狀:走路不穩、踩棉花感3例;雙下肢無力3例;頭暈1例;病程中伴尿便障礙3例,伴智能減退2例,不能行走2例。(4)體征:雙眼水平眼震2例,肌張力增高2例、降低3例、正常2例。四肢肌力4級1例,雙上肢肌力4級、雙下肢肌力3級1例,雙上肢肌力5級、雙下肢肌力3級1例,左下肢肌力4級、右下肢肌力3級1例,肌力正常3例。四肢呈末梢型感覺障礙2例,雙下肢遠端痛覺減退1例,T12水平以下痛覺減退1例,雙下肢深感覺障礙4例。雙側指鼻不穩2例、跟膝脛試驗不穩3例,Romberg征陽性5例,Romberg征不能配合2例(不能站立)。共濟失調步態4例,步態不能配合2例,步態正常1例。雙下肢腱反射亢進2例,四肢腱反射增強1例,腱反射降低3例,腱反射正常1例。病理征陽性者3例。尿便障礙3例。智能障礙2例(MOCA評分<26分)。
1.3 實驗室檢查 7例患者均行血常規、血清維生素B12及葉酸水平測定。貧血者3例,均為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維生素B12降低者2例,增高者3例,正常者2例(其中4例抽血前應用維生素B12)。葉酸降低者3例,其中1例同時合并維生素B12缺乏,余4例正常。
1.4 神經電生理檢查 7例患者均行神經電生理檢查,結果均顯示深感覺異常,其中2例為雙下肢深感覺傳導誘發電位缺如,伴雙上肢深感覺傳導誘發電位潛伏時相延遲;1例左下肢深感覺傳導誘發電位潛伏時相延遲,右下肢深感覺傳導誘發電位缺如,余4例均表現為雙下肢深感覺傳導明顯延遲,4例患者伴周圍運動感覺傳導速度減慢,2例周圍神經誘發電位波幅降低。
1.5 MRI檢查 7例均行頭部、頸髓及胸髓MRI掃描。頭部MRI異常者4例,為基底節、放射冠區陳舊腔隙性腦梗死,其中1例伴腦白質疏松。頸髓MRI示頸髓異常者1例,表現為矢狀位C2~C6縱行條帶狀分布的稍長T1、長T2信號,橫軸位上述病變呈對稱性分布于后索,表現類似“反兔耳征”,胸髓MRI均未見異常。
1.6 治療與預后 7例患者除1例因高齡家屬放棄治療外,均給予維生素B12(甲鈷胺)每日500 μg肌肉注射,3例葉酸降低者同時給予葉酸每日15 mg口服,于治療2~4 w癥狀有所好轉,用藥4 w 后復查電生理均有改善。
SCD是Lichtheim在1887年首先描述的一種與惡性貧血相伴隨的脊髓疾病,以后Russell提出,SCD是由維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其臨床表現主要以脊髓后索、側索癥狀為主,表現為痙攣性癱瘓、感覺性共濟失調及周圍神經功能障礙,嚴重者也可累及大腦白質,視神經、脊髓前角、腦干及小腦〔3〕,引起相應的臨床表現。維生素B12是核苷酸合成及髓鞘合成所必需的輔酶,對神經系統起作用的是甲基維生素B12(MeB12)和腺苷維生素B12(AdoB12)。當MeB12缺乏時,同型半胱氨酸轉化為腺苷甲硫氨酸的速度減慢,提供的甲基減少,髓鞘的甲基化障礙導致髓鞘形成障礙和髓鞘脫失、軸索變性。AdoB12缺乏使甲基丙二酸輔酶A及其前體丙酰基輔酶A積累,丙酰基輔酶A替代合成偶鏈脂肪酸,并導致單鏈脂肪酸反常插入細胞脂質中,引起髓鞘纖維損害,造成髓鞘脫失和軸索變性,最終導致神經細胞死亡〔4〕。
正常情況下攝入的維生素B12必須與胃底壁細胞分泌的內因子結合形成穩定的復合物,方可在回腸遠端吸收。維生素B12吸收入血液后經過血液中轉鈷胺蛋白轉運至細胞內,參與核苷酸的合成。當攝入不足或曾有胃大部切除術史、萎縮性胃炎、回腸切除或腹瀉等胃腸道癥狀時,影響維生素B12在腸道吸收導致維生素B12絕對缺乏。當血液中轉鈷胺蛋白缺乏時不能將維生素B12轉運到細胞內;另外,當體內出現異常轉鈷胺蛋白時,因其與維生素B12親和力強(結合力比轉鈷胺蛋白強30倍),會妨礙維生素B12在血液的正常轉運和細胞中的利用,造成維生素B12相對缺乏。一直以來,血清維生素B12水平降低是診斷SCD的重要依據,但是其水平正常或升高,并不能排除SCD〔5〕;而且,維生素B12水平與神經系統病變嚴重程度無直線相關性。本組7例患者中,血清維生素B12濃度降低者2例,增高者3例,正常者2例(其中4例在抽血前已應用維生素B12);而且其中2例臥床者,維生素B12水平在正常范圍,說明維生素B12水平不能作為診斷或排除SCD的唯一標準,維生素B12水平正常不能排除SCD,因為血清維生素B12水平不能反映細胞中維生素B12儲備。另外,該組病例中,血清葉酸水平降低者3例,其中1例同時合并維生素B12缺乏。葉酸(FA)即嘌呤合氨酸,為一種水溶性維生素,機體所吸收的FA需要轉變成活性形式的四氫葉酸(THFA),THFA是體內一碳單位轉移酶的輔酶,其作用是把一碳單位從一個化合物傳遞到另一個化合物上,在人體參與多種物質的合成(嘌呤、胸腺嘧啶核苷酸)和多種氨基酸的相互轉變,參與體內多種生化反應代謝,促進核酸與蛋白質合成作用,與髓鞘的生成和修復有關。因此,當葉酸缺乏時也可出現SCD的表現。所以,在臨床中對于SCD患者要同時檢測維生素B12及葉酸水平。另外,維生素B12促進FA的周轉利用以于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和DNA的合成,所以,維生素B12缺乏時影響FA的代謝。
本組7例患者均有脊髓后索損害,而側索改變在部分患者出現,因同時合并側索、后索及周圍神經損害,所以腱反射可能表現為亢進、增強及減弱。另外,SCD可以出現感覺平面,有研究報道〔6〕,如果患者同時出現感覺平面、Romberg征和Babinskin征,其預后差。本組1例患者病情較嚴重,已臥床,而且同時有感覺平面、Romberg征、病理征及尿便障礙,但肌注維生素B121個月后患者已可獨立行走、病理征消失、尿便恢復正常,說明積極治療后,嚴重的病例也可明顯改善。神經電生理檢查對于SCD非常敏感,異常率為100%,而且深感覺障礙下肢重于上肢,即薄束受損重于楔束,與文獻報道相符。另外,在神經系統查體未查到深感覺障礙時,電生理已經發生改變,說明神經電生理檢查是診斷SCD的敏感指標,能早期客觀地反映SCD病變部位及程度。本組患者均行頭部、頸髓、胸髓MRI檢查,但結果顯示MRI對SCD敏感性差,不能作為早期診斷指標,但表現有特異性。
總之,SCD主要表現為脊髓后索病變,維生素B12缺乏及葉酸缺乏均可引起,維生素B12水平降低可以作為診斷SCD的最直接依據,但不是絕對指標,其水平正常或升高并不能排除SCD。神經電生理檢查是SCD的一項敏感指標,尤其是深感覺誘發電位檢查能較早發現深感覺異常,可給亞臨床病變提供客觀依據,并且對于病變部位的判斷、損害程度的確定以及治療前后效果的對比很有價值。MRI是目前唯一可以顯示SCD脊髓病灶的影像學檢查,其特異性高但敏感性差,但在鑒別診斷上有一定的意義,必不可少。
1 吳 江,饒明俐.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42-3.
2 Hemmer B,Glocker FX,Schumacher M,et al.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clinical,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indings〔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1998;65:822-7.
3 Karantanas AH,Markonis A,Bisbinannis G.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 with involvement of the anterior columns:a new MRI finding〔J〕.Neuroradiology,2000;42(2):115-7.
4 Silva MT,Cavalcanti JL,Moreira DM.Neuroradi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brain in subacute combined spinal cord degeneration:case report〔J〕.Arq Neuropsiquiatr,2000,58:752-5.
5 Reynolds EH,Bottiglieri T,Laundy M,et al.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with high serum vitamin B12 level and abnormal vitamin B12 binding protein new cause of an old syndrome〔J〕.J Arch Neurol,1993;50:739-42.
6 Vasconcelos OM,Poehm EH,Mc Carter RJ,et al.Potential outcome factorsin 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review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J Gen Intern Med,2006;21(10):10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