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珍
山西省汾陽醫院兒科,山西 汾陽 032200
幼兒急疹是兒科常見的嬰幼兒急性發疹性疾病,以冬春季節多見。本病多見于6個月至18個月小兒,3歲以后少見。現將我院兒科2012年1-6月份臨床確診的幼兒急疹10例的臨床表現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0例患兒均來自我院兒科住院部,符合幼兒急疹的臨床表現及皮疹形態。期中男6例占60%,女4例占40%,發病年齡最小6個月,最大2歲,平均年齡為10個月,發病高峰6月至10月。
1.2 臨床表現 10例患兒出疹前均有突然發熱,體溫高達39℃,伴精神差、嘔吐、腹瀉、哭鬧不安、食欲減退癥狀的有4例,體溫38.8℃,伴驚厥1次,精神、食欲好,大小便正常,無咳嗽、嘔吐、尖叫、嗜睡等癥狀,查體:前囟飽滿,瞳孔對光反射靈敏,神經系統無陽性體征1例,體溫在38.5℃左右,精神、食欲可,偶有咳嗽、流涕有5例。10例患兒均不伴明顯神經系統癥狀。體溫驟降,熱退后9~12小時內出現皮疹為本病特征。皮疹多為不規則玫瑰斑點或斑丘疹,疹間皮膚正常,基本皮損2~4毫米,周圍有淺色紅暈,略高出皮面,壓之消退,不癢、不痛,皮疹呈分散性,也見融合,初起見于頸部及軀干,胸腹部密集,面部和四肢末端稀疏,24小時可以出齊,2~3日后疹子逐漸消退,無脫屑和色素沉著,伴有枕后、頸部及耳后淺表淋巴結腫大,但無壓痛,咽部充血,少數患兒軟腭可見特征性紅斑 (Nagayama’s spots)。
1.3 實驗室檢查 血象白細胞總數在 (3000至4000)6例,白細胞總數在10000與12000之間4例,淋巴比率最高70%,最低30%,中性最高60%,最低40%,可見異型淋巴細胞。臨床對全身癥狀較重及精神狀態不好,體溫波動在38.5℃以上的患兒做病毒抗體分析,4例患兒檢測到單純皰疹病毒。
1.4 鑒別診斷
①麻疹 有呼吸道卡他癥狀、結膜炎及麻疹黏膜斑,發熱3~4日后全身出現斑丘疹,出疹期間熱度更高,3日出齊,4日出完,出疹3~4日后,皮疹開始消退,退疹與出疹順序相同,疹退后有糠屑樣脫皮,并留有褐色色素沉著,可與幼兒急診區別。
②猩紅熱 有高熱、中毒癥狀、咽峽炎、楊梅舌、環口蒼白圈及扁桃體炎,發熱1~2日后出疹,出疹期間高熱,皮膚彌漫充血,其上有密集針尖大小的丘疹,有時表現“雞皮樣”丘疹,疹間看不到正常皮膚,以手輕壓片刻,皮疹全部消退,出現白色手印,離開后立即回復,在皮膚皺褶處皮疹最多,密集呈線,常稱“帕氏線”,當皮疹彌漫全身時,唯獨口周沒有皮疹,顯得很蒼白,稱“口周蒼白圈”,疹退后伴片狀脫皮,可與幼兒急診鑒別。
③風疹 該病全身癥狀輕,有皮膚斑丘疹及枕后、耳后、頸后淋巴結腫大伴觸痛,發熱半日至1日出疹。
④腸道病毒感染 有發熱、咽痛、流涕、結膜炎、腹瀉,全身或頸、枕后淋巴結腫大及散在斑丘疹,發熱時或熱退后出疹。
⑤藥物疹 皮疹瘙癢,出疹與用藥有關,無發熱。
⑥其它前囟膨隆的疾病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維生素A中毒,有相應病史與臨床表現。
2.1 一般治療
高熱時酌情給于小劑量退熱劑,有高熱驚厥者及時退熱止驚。多休息,多補充水份,室內保持新鮮空氣,勤曬被褥,免去人群擁擠的公共場所。口服四季抗病毒口服液(陜西海天制藥有限公司),小兒2~5歲,每次5ml,一日3次,小于2歲,每次1~2ml,一日3次。
2.2 靜脈輸液治療
喜炎平注射液,0.2ml至0.4ml每公斤體重,一日量,可分2次靜點,炎琥寧粉針,10mg每公斤體重,一日量,分別用10%或5%葡萄糖50到100ml稀釋后靜點。對于臨床癥狀較重,可靜點靜注免疫球蛋白400mg每公斤體重每日,可重復使用1到2天,提高患兒免疫功能。治療3到5日,全身皮疹消退,無色素沉著及皮膚脫屑,飲食、睡眠好,無嘔吐、咳嗽等癥狀,一周后復查血常規白細胞總數,中性、淋巴比率均恢復正常,4例患兒病毒抗體復查未發現單純皰疹病毒,臨床治愈。
幼兒急診又稱“嬰兒玫瑰疹”,民間又稱“熱疹”是兒科常見的嬰幼兒發疹性疾病,在兒科門診中較為常見,疹出前難以確診,易造成反復就診,盲目使用抗生素和不必要檢查,故早期診斷很有必要。根據國內外學者研究,已證明其病毒抗體是皰疹病毒6型 (HHB-6),80年代美國醫生提出它屬于人類皰疹病毒,嬰兒從6個月以后HHV-6抗體陽性率開始上升,6個月-1歲嬰兒HHV-6抗體陽性率達100%,我科確診的10例幼兒急診均為2歲以內,與文獻報道相一致。
幼兒急疹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早期癥狀與上呼吸道感染極易混淆,體溫高達39至40℃,持續3到5天,體溫驟降,熱退后24小時以內皮疹達高峰可以出齊,2~3日后疹子逐漸消退。咽部充血,少數患兒軟腭可見特征性紅斑(Nagayama’s spots)。幼兒急疹早期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可高,中性比率增高,常易誤診為細菌感染而應用抗生素,之后出現皮疹又誤診為藥疹。此為“雙誤診現象”,應予注意。
我們認為如患兒在1歲以內,特別是6個月以內,突發高熱,但精神、食欲好,枕后或耳后淋巴結腫大,咽部癥狀輕,軟腭及懸雍垂出現針尖大小丘疹,有前囟飽滿,但無神經系統癥狀,雖有腹瀉但無脫水及電解質紊亂,白細胞總數正常或略高,且中性粒細胞比率高于正常值,即使沒有出疹,亦應考慮此病,發病期間對伴有腹瀉臨床癥狀的患兒做便常規檢查及培養報告結果僅見少許脂肪球,無細菌感染,輪狀病毒陰性,未見其它腸道病毒感染。本病預后良好,一般無并發癥,對本病只須加強護理,對癥處理,應用一般抗病毒藥即可,無須使用抗生素。
臨床上通過我們診斷和治療也證明本病為皰疹病毒感染,無任何腸道細菌及病毒感染,所以治療中要向家長講明本病特點、發生,積極抗病毒治療,并做好護理工作,避免濫用抗生素及過度治療。
[1]諸福堂七版《實用兒科學》,吳升華主編《住院醫師手冊》
[2]王慕逖主編四版《兒科學》,殷大奎主編《小兒內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