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北京醫科大學第三人民醫院上地門診部,北京 100084
補陽還五湯,源于醫家王清任所著的《醫林改錯》。具有補氣、活血、通絡等功用。該方原為治療中風后遺癥而設。2008~2010年期間,筆者臨證中嘗用此方,隨癥加減,活用本方,擴展應用于治療面神經麻痹、房室傳導阻滯、腦梗塞和閉經等多種病癥,收到較為滿意的效果,唯疏于全面收錄,現將資料較為完整的4則案例,作一介紹,以供同道參考。
張某,女,40歲,2008年9月1日初診。
患者因睡覺吹電風扇,次晨醒后,發現左眼流淚、閉合不能,口角歪向左側。右側鼻唇溝變淺,經某醫院診為面神經麻痹,先經抗炎、擴血管等治療近1月,效果不顯著,經加用中藥、針灸等治療月余,仍無明顯進展,遂來我科治療。癥見:面色萎黃、口眼歪斜、舌淡、苔薄潤、脈細、按之無力、平素體質虛弱,易感冒,癥屬氣虛邪中,脈絡痹阻,擬補陽還五湯加味。藥用:生黃芪60g,桃仁、紅花、赤芍各9g,葛根、當歸尾各12g,白附子、地龍各10g,全蝎 (研末吞服)3g,水煎濕服,連服5劑,右眼瞼已能閉合,鼻唇歪斜基本恢復,續以原方去全蝎,再進7劑,面癱基本恢復。
按:面神經麻痹,又稱“面癱”,多為絡脈空虛,風寒之邪乘虛侵襲面目,以致經氣阻滯,筋脈失養,縱弛不收,本案久治乏效,實為氣虛邪侵,絡脈痹阻所致,經投補陽還五湯補氣活血,加以葛根、白附子、全蝎祛風通絡,諸藥配伍,共使正氣回復,驅邪外出。
王某,女,58歲,2009年8月3日診。
患者因勞累過度,情志失暢而心悸、氣短,有時胸悶刺痛,頭昏乏力,失眠納差,脈沉遲,心率:40次/分,心電圖示:3度房室傳導阻滯,心肌供血不足。住入本院診治,經用阿托品口服乏效,后改用異丙基腎上腺素1MG,靜滴,配合能量合劑,營養心肌1周后,心率46次/分,停藥后,心率減慢至42次/分,改為中藥施治。刻診:心悸氣短,面色發白,頭昏乏力,胸悶隱痛,脈沉細遲結(心率:42次/分),舌質淡,見有多處瘀斑、苔薄白,證屬氣虛血瘀,清陽痹阻,治當益氣活血,通陽復脈,方選補陽還五湯合生脈飲加減。藥用:生黃芪、丹參各60g,當歸尾,川芎、紅花、桃仁、五味子、制附片、麥冬各10g,太子參,廣郁金各15g,水煎服,4劑后胸痛消失,諸癥悉減。復查心電圖示:心率達56次/分,唯胸部飽脹感,于原方中加雞肉金15g,牡蠣30g(先煎),先后以本方調服月余,諸證消失,心率:60次/分,出院后隨防半年,情況良好。
按:房室傳導阻滯屬于中醫“心悸”、胸痹”范疇,分析其病因為臟氣機逆亂,常因勞倦,情志不暢而誘發,病機為本虛標實。本病治療以溫養心腎、通陽復脈為主,蓋益氣溫陽、活血通脈,有助于血脈暢通、滋陰養血,以達脈充心旺。經去“善補陽者,陰中求陽”,正是如此,不僅提供心臟傳導機能的物質基礎,并可增強陽氣的化生。
陳某,男,74歲,2009年12月4日初診。
患者于1天前早晨,發現右側肢體乏力,口眼歪斜,言語欠清,伴頭目昏眩,來院急診,以“腦血管意外”留觀。口角右歪,右手握力1級,右下肢肌力1級。血酯分析:總膽固醇6.4mmol/L,高密度膽固醇1.2mmol/L,甘油三酯4.1mmol/L,頭部CT掃描示:右葉腦梗塞。舌黯,苔薄白,脈弦澀。證屬:氣虛血瘀,風中經絡,脈絡痹阻,筋脈失養,治宜益氣活血,化瘀通絡。方選補陽還五湯增損。藥用:生黃芪45g,丹參、當歸尾赤芍、桃仁、紅花、澤蘭、地龍各10g,三七3g(杵)、天麻、南星、石菖蒲各9g,10劑后,右側肢體活動明顯改善,言語較前暢利,頭昏減輕。于原方去天麻、南星、石菖蒲,加續斷、牛膝、杜仲各15g,繼服10劑,諸恙明顯改善,癥情基本痊愈,隨訪半年,未見反復。
按:腦梗塞為老年人常見的腦血管病之一,屬中醫的“中風”范疇。究其發病原因不僅與血管壁病變有關,還和血液的流變異常密切相關,血液的濃、粘、凝、聚是導致腦梗塞和腦供血不足的主要因素。中醫認為,營血能在體內流注循環,濡養臟腑,四肢百骸,發揮生理功能,全賴氣的推動、溫煦、固攝、氣化諸作用。正如周學海云:“氣虛不足推血,則血必有所瘀”。明確指出正氣虧虛,鼓動無力,腦脈瘀阻,筋脈失養為導致本病的原因所在。鑒于存在這樣的因果關系,則益氣活血、化瘀通絡乃是本病的根本治則。筆者選用補陽還五湯加味,方中重用黃芪補氣行血為主藥。現代研究表明:黃芪還具有抗凝血、擴張血管和改善微循環的功能,配以當歸尾、赤芍、川芎、桃仁、丹參、三七以活血通絡,再配以澤蘭既活血,又利尿,從而消除腦水腫,改善血液循環,有利腦細胞功能之恢復。本方補中寓散,散中寓補,結構嚴謹,藥簡力專,故療效滿意。
李某某,33歲,2009年7月4日初診。
患者10個月未來月經,下腹部墜脹而痛,帶下量多,遂來求治。診見:形體肥胖,結婚2年,經期太多錯后,月經量少,一直未孕,精神欠振,煩躁易怒,舌質紫黯,苔白膩,脈細滑,婦科檢查,診為“附件炎”。中醫辯證為:氣虛血瘀,痰濁阻絡,治擬補氣活血,化痰通絡,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藥用:生黃芪40g,五靈脂,當歸尾,茯苓、地龍、川芎、白術各10g,赤芍、桃仁、桂枝、制香附各8g,每日1劑。10劑后,下腹 部脹痛減輕,精神好轉,癥情得緩。續服原方6劑,月經來潮,經量中等,血色紫黑,情志穩定。隨防一年,未發生閉經,于2011歲末,喜得一子。
按:閉經多由思慮傷脾,飲食勞倦,脾虛失職,不能推動氣血運行,導致氣滯血瘀,瘀血閉阻沖任所致。脾虛失運,濕聚成痰,痰濁阻絡,又可加重閉經。總之,氣虛,血滯,痰濁是導致閉經的主要病機。故益氣,活血,化痰,通絡為治療本病的基本法則。補陽還五湯具有較好的補氣、活血、通經之功效,筆者參入溫化痰濁之品,以達氣旺而血行,瘀祛則絡通,月經亦自行。
補陽還五湯在內科病證中應用,是極其廣泛的。治療范圍遠遠超過方劑學中的主治適應癥。筆者在長期臨證中體會到:首先應抓主證,結合兼證,貴在加減靈活運用,凡見氣虛,血瘀病機,只要審證求因,掌握辯證施治的原則,均可收到較好療效,但見陰虛血熱者,則忌用。
筆者深感本方寓意深刻,理法嚴謹。剖析該方:補氣藥與活血祛瘀藥配伍應用。黃芪生用、重用則力專而性走,周行全身,大補元氣而起痿廢;配以歸尾、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等多種活血祛瘀藥 (每種藥物劑量較小),表明本方使用祛瘀藥物之目的,在不在于逐瘀,而在于活血以通血絡,期所以用大劑量黃芪為主藥的目的,就是以補氣來行血通絡。
本文諸病癥且然不同,但究期病機則一致,皆為氣虛血瘀所致,因藥證相符,故病疾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