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蓮
山西省汾陽醫院,山西 汾陽 032200
腹脹是婦科腹部手術后常見的護理問題之一,術后由于損傷、機械刺激、麻醉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腸功能受到一定的抑制,導致術后早期出現腹脹、腹痛、腸麻痹等[1]。腹部手術后第1次肛門排氣視為術后胃腸蠕動功能恢復的重要指征,也是指導患者進食的重要標志。如何有效安全地提早術后第1次排氣時間,盡早恢復正常的進食功能,是患者康復過程中非常重要而且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減少術后并發癥、促進機體功能恢復的一個重要環節。若手術后數天肛門不能自主排氣則會引起腹脹,不僅使患者感到不適,還會影響患者休息、腹壁切口愈合、加重術后疼痛感及術后的盡早康復。因此如何促進腹部手術后腸功能盡早恢復,縮短肛門排氣時間,預防和減輕術后腹脹,對于預防術后并發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至關重要。我院對80例婦科手術病人給予早期溫水足浴配合穴位按摩,以促進胃腸蠕動,預防和減輕腹脹,取得滿意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至6月在我院行婦科開腹手術的80例患者,年齡18~67歲,平均43歲。其中全子宮切術41例、全子宮及附件切除術13例、附件切除術12例、子宮肌瘤剝除術9例、子宮次全切除術5例。根據手術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患者年齡、受教育程度、手術種類、麻醉方式、手術時間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腹部術后常規護理,囑患者早期下床活動,不能下床患者每2h協助翻身;觀察組除常規護理外,在術后6h開始采用溫水足浴法并配合穴位按摩。即術后6 h,生命體征正常,可開始溫水足浴。用直徑30 cm,高12 cm的塑料盆,內盛38~40℃的溫水3 000~3 500 ml,將其放置床尾,患者仰臥屈膝,使雙足平放于盆內,溫水須超過足背,浸泡10~15 min,注意保持水溫,6~8 h浸泡1次。并在每次足浴后責任護士用大拇指指腹交替按摩雙側合谷,足三里兩個穴位,要求取穴正確,手法由輕到重,以患者有酸、麻、脹、痛感為度,每次10~15 min。分別觀察兩組患者術后腹脹情況、肛門排氣時間。
兩組術后腹脹發生情況見表1。

表1 術后腹脹發生情況
腹脹是婦科患者腹部手術后常見的臨床表現之一,通常引起腹脹的原因是:①手術中腸管受到激惹使腸蠕動減弱;術后患者呻吟、抽泣、憋氣等咽入大量不易被腸黏膜吸收的氣體,加重腹脹[2]。②由于術后疼痛,患者不愿早期床上鍛煉及下床活動,使腸蠕動恢復減慢,排氣時間延長。針對這些原因早期采取護理干預措施,使腸蠕動盡快恢復,促進排氣,減少術后腹脹的發生。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發生腹脹例數明顯少于對照組,而且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較對照組顯著提前 (均P<0.05);觀察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溫水足浴配合穴位按摩,是根據血液循環原理、現代足反射原理、經絡原理和生物全息理論研究發現[3],人足存在著與人體各臟腑器官相應的反射區,運用不同的方法,刺激這些反射區,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內分泌系統調節人體各部分的機能[4]。用溫水刺激雙足底部的小腸、結腸、肛門等反射區的血液循環,從而加強了這些器官的功能,促進腸蠕動,使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提前,減少術后腹脹的發生,有利于患者早進食促進康復。溫水足浴和穴位按摩,方法簡便,易掌握,無任何毒副作用和禁忌癥。患者易接受,促進腹部術后肛門排氣效果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1]艾曉輝,黎孝堅,莫軍.內外合治促進腹部外科術后胃腸功能恢復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23(6):25.
[2]鄭修霞,夏海鷗.婦產科護理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2002:245.
[3]劉莉,區愛武,林蕾,等.足部保健對婦科腹部術后病人胃腸功能恢復作用[J].護理學雜志,2003,18(11):861.
[4]陳文山,徐素珍,郭立,等.手術后溫水足浴促進肛門排氣時間提前的臨床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1998,33(1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