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慶玉 馬 勇 丁 艷
1.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中西醫結合醫院,江蘇 南京 210012;2.江蘇省中醫院,江蘇 南京 210012;3.江蘇省南京明基醫院,江蘇 南京 210012
馬勇教授在長期的臨床實踐與骨傷科方劑研究中,注重溫陽大法的使用。在治療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骨性關節炎等常見骨傷科疾病時,善于運用溫陽大法,往往手到病除,藥到病瘥,效果顯著。筆者有幸跟隨馬勇教授學習6年,耳聞目睹,感觸頗深。在此僅舉驗案數例,以饗讀者。
病例一:
李某,女,35歲,公司文員。
首診:2006年9月6日。
主訴頸部酸痛伴雙手麻木一年余。查體:頸后肌肉僵硬,頸4、5棘突上壓痛,壓頸試驗陽性,神經根牽拉試驗陽性。DR片示:頸椎生理弧度變直,排列在位。詳細追問病史,有夏日空調勁吹感受寒涼史,馬勇教授接診后,診斷為:頸椎病 (神經根型),辨證風寒阻絡。
處方:明天麻10g,廣木香6g,茯苓10g,薏苡仁15g,淡附片10g,澤瀉10g,炙甘草10g,桂枝10g,威靈仙20g,白術 10g,葛根 20g。7劑,水煎服,日兩次口服,每次200ml。
2006年9 月13 日,二診,患者訴頸部酸痛明顯減輕,雙手麻木較前也有好轉,仍覺雙上肢乏力,指端發涼。
馬師接診后,原方消息。桂枝改為15g,另加細辛4g,黃芪15g。7劑
2006年9 月20 日,三診,患者訴頸部酸痛已除,雙上肢麻木明顯減輕,指端溫暖,渾身有力。馬師于首方去茯苓、澤瀉、威靈仙,繼服5劑。后患者來電告知已經痊愈,非常感謝。隨訪兩年沒有復發。
病例二:
姬某,男,52歲,汽車修理工。
首診:2007年4月12日。
主訴:右肩部疼痛活動受限2個月。查體:右肩部外展后伸上舉活動受限,外展70度開始疼痛,無法后伸,上舉90度,肩周壓痛。DR片,顯示右肩部在位,未見明顯骨折脫位影像。馬勇教授診斷為:漏肩風 (肩周炎)。馬教授詳細詢問病史,得知患者沒有嚴重的基礎疾病。門診即刻于理筋手法治療5分鐘,予局部按壓肩井等穴位,牽抖,被動外展,患者當時即感活動受限明顯好轉,仍覺疼痛。馬教授予處方:
明天麻10g,廣木香6g,茯苓10g,淡附片10g,黃芪30g,桂枝10g,細辛4g,白術10g,薏苡仁15g,羌活10g,炙甘草10g。7劑口服,每日1劑。
2007年4 月19 日,患者二診。訴右肩部疼痛較前減輕,右肩亦能后伸外展,上舉時仍覺疼痛。查:舌淡苔白,指端欠溫。馬教授予原方消息,細辛改為6g,淡附片改為12g,桂枝改為15g。7劑。
三診,患者訴右肩活動自如,疼痛明顯減輕,提重物后偶感酸脹。
馬師首方去薏仁、茯苓,加威靈仙10g,木瓜10g,5劑繼服收功。
隨訪一年沒有復發。
病例三:
譚某,男,65歲,高級工程師。
首診:2005年10月9日。
主訴:腰腿痛2年余,加重伴左下肢脹麻1周。查體:腰椎生理弧度變淺,腰4/5棘突上級椎旁壓痛,叩擊痛,向左下肢放射至小腿外后側,左側踇背伸肌力減退,左下肢直腿抬高45度 (+),屈髖屈膝試驗 (+),加強試驗(+)。腰部CT示:腰4-5椎間盤突出。椎體邊緣骨質增生,各椎體不同程度退變。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
健康宣教:回去臥硬板床,腰部墊軟枕,絕對臥床,每日床上不負重交替行直腿抬高200次。
處方:生黃芪30g,淡附片10g,桂枝10g,細辛4g,白術10g,茯苓12g,澤瀉15g,薏苡仁15g,牛蒡子10,炙僵蠶10g,狗脊10g,杜仲10g,炙甘草10g。7劑。
二診,患者訴腰痛明顯減輕,左下肢仍感脹痛。馬教授去杜仲,狗脊,加威靈仙20g,牛膝10g,附片改為12g,桂枝15g。7劑。
三診,患者自覺左下肢脹痛渙然消失,輕便自如。仍覺腰部隱痛。馬教授原方又開7劑。四診,患者諸癥悉除。原方去牛蒡子、僵蠶、澤瀉,5劑善后。
隨訪3年沒有復發。
病例四:
劉某,女,71歲,國企退休工人。
首診:2008年12月10日。
主訴雙膝疼痛腫脹3年,加重半月。查體:患者雙膝腫脹,局部膚溫稍高,浮髕試驗 (+),關節間隙壓痛。研磨試驗 (-),麥氏試驗 (-)。雙膝立位DR片顯示:關節間隙變窄,髁間隆突變尖,關節邊緣骨質增生。馬教授診斷為:雙膝骨性關節炎伴滑膜積液。遂在局麻下為患者實行了積液抽取,并提取積液送檢。局部加壓包扎。
中藥湯劑口服:
處方:生黃芪30g,淡附片10,桂枝10g,細辛4g,白術10g,茯苓10g,澤瀉15g,薏苡仁15g,威靈仙20g,仙靈脾15g,炙甘草10g,牛膝10g。
二診,患者訴雙膝疼痛明顯緩解,上下樓梯時仍覺疼痛。去除加壓敷料,查體,雙膝腫脹已明顯消退,膚溫正常,浮髕試驗 (-);積液生化報告顯示為:無菌性炎癥滲出。馬教授原方消息,去除澤瀉、茯苓,加熟地15g,補骨脂10g,肉蓯蓉10g,繼服14劑。
三診,患者自覺疼痛不顯,馬師于末方去細辛,威靈仙制作膏滋矚其繼服一月收功。
后隨訪一年沒有復發。
體會
馬勇教授認為,諸多骨痹筋傷患者,多因肝腎勞損,感受風寒濕邪而發病,其中尤以感受寒邪濕邪為病,纏綿難愈。內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馬教授認為,這里的正氣主要指:陽氣。陽氣乃人身之根本。明代醫家張景岳認為:陽常不足,陰常無余。清朝著名醫家鄭欽安認為:要扶陽。馬勇教授勤苦鉆研《黃帝內經》《傷寒論》《景岳全書》及《傷寒論恒》,又汲取近代扶陽派理論,結合臨床實踐,發現溫陽大法在治療骨傷科疾病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在選方用藥上,他經常選用葛根湯,四逆湯、木瓜白芍湯、補陽還五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等經方化裁,依據臨床辨證,采用溫陽益氣、溫陽利水、溫陽化瘀、溫陽通絡等大法,在用藥上,他喜用淡附片、桂枝、細辛、仙靈脾、吳茱萸等溫陽之品;筆者曾就馬勇教授1024張處方做過統計,其中有986張處方用到淡附片,占到 96.28%,有945張處方用到桂枝,占到92.28%;馬勇教授認為,方藥的劑量和配伍是方藥起效關鍵,一味藥的劑量改變就可能改變整個處方的格局。在實際運用中,馬師發現在療效不十分顯著的情況下,酌情增加附子、細辛、桂枝等藥物的劑量可以明顯提高療效。在長期臨床實踐、反復驗證修改后,馬勇教授逐漸創制了溫陽宣痹湯一方,在其基礎上進行加減治療骨傷科疾病,屢起沉疴。溫陽大法治療骨傷科疾病為中醫治療骨傷科疾病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其臨床顯效的機理目前并不十分清楚,在此拋磚引玉,期望同道一同探討,通過實驗進一步探究其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