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琴 玉 曉 王蘭英
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蒙醫腦病科,內蒙古 通遼 028000
蒙醫“薩病”相當于中醫的“中風”。西醫的“偏癱”。主要臨床表現為口眼歪斜。四肢麻木﹑肌筋萎縮﹑言語不清等。蒙醫“薩病”分為赫依型﹑希拉型﹑巴達干型﹑琪素型﹑希拉烏素型五種。其中赫依型薩病主要臨床表現為上肢及頭面部麻痹為主。希拉型薩病主要臨床表現為右側癱瘓。巴達干型薩病主要臨床表現為左側癱瘓。琪素型薩病主要臨床表現為鼻腔出血、瞳孔散大、耳鳴等。希拉烏素型薩病主要臨床表現為下肢癱瘓。筆者依據多年來對薩病的臨床護理實踐經驗,重點介紹了蒙醫“薩病”的飲食、起居、情志、用蒙藥等辨證施護方法,同時提出了對薩病的健康指導和出院指導。供同行參考。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薩病”患者1673例,其中男性1019例、平均年齡49歲,女性654例,平均年齡45歲,均通過CT和MRI檢查診斷為“薩病”。
2.1 高血壓、糖尿病、卒中史;飲食肥膩、高鹽,吸煙飲酒等飲食習慣;焦慮、恐懼、擔憂等心理改變。
2.2 生命體征、意識狀態、瞳孔變化,偏癱部位和程度,感覺、認知障礙,語言能力。
2.3 舌、脈、尿相改變、三要素的改變。
2.4 自理能力、病情輕重、有無呼吸道阻塞、口腔潰瘍、壓瘡等并發癥。
2.5 CT、MRI、DSA檢查結果。
3.1 神志、瞳孔、T、P、R、BP、SaO2、心電監護、血糖。
3.2 觀察有無頭疼、嘔吐;頭疼有無加重、嘔吐物顏色、嘔吐時有無噴射狀。肢體障礙有無加重。皮膚粘膜 (有無壓瘡、皮膚感染等)。
3.3 進食情況,有無吞咽困難、嗆咳、大小便等。
3.4 特殊用藥觀察及用藥反應 如降壓藥觀察血壓下降情況、脫水劑觀察輸液速度和有無滲出;溶栓療效觀察有無出血傾向等。
3.5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做好護理記錄單。
4.1 按著蒙醫腦病科護理級別進行常規護理。
4.2 急性期采取臥床休息,取適宜體位,避免搬動,若嘔吐、痰較多者,可將頭偏向一側,以防發生窒息,對煩躁不安者應加床檔和使用腕帶保護預防墜床。
4.3 保持環境溫濕度適宜,保暖防寒,保持肢體功能位置。
4.4 加強口腔、眼睛、皮膚及會陰的護理。用鹽水或中藥液清洗口腔。眼瞼不能閉合者,覆蓋生理鹽水濕紗布。
4.5 保持床單清潔,定時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給于留置導尿,定時進行膀胱沖洗和尿管護理。
4.6 昏迷病人確保呼吸道通暢,防止舌根后墜阻塞呼吸道,盡量利用翻身、拍背、負壓吸引等,幫助病人排除氣管內分泌物。
5.1 飲食護理
5.1.1 給予清淡低脂低鹽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便秘者可用緩瀉劑或尼如哈療法,排便時避免屏氣用力。
5.1.2 血協日熱盛、火薩時宜食清淡性涼飲食,如米粥及苦瓜、香蕉等新鮮瓜果;忌辛辣熱性食物,如烈酒、肉類、辣椒等。
5.1.3 巴達干、協日烏蘇盛、水薩、土薩時宜食溫熱助消化飲食,如姜湯、黃酒等;忌生冷不易消化食物,如冷飲、生冷的肉類和其它食物等。
5.1.4 赫依盛及赫依薩時宜食溫性、營養豐富油性食物,如奶油、紅棗、肉湯、黃酒等;忌辛涼、缺乏營養的浮輕食物,如紅茶、蕎麥面等。
5.1.5 如有吞咽困難、嗆咳者給予糊狀流食或半流食小口慢食,必要時鼻飼進食。
5.2 起居護理
5.2.1 協助臥床病人定時翻身,主動和被動活動,注意全癱病人肢體功能位及皮膚護理。
5.2.2 血協日熱盛、火薩時室溫宜涼爽,活動量不宜多;忌室內炎熱、活動量過度、勞累、氣急上火等。
5.2.3 巴達干、協日烏蘇盛、水薩、土薩時保證室內溫度,增加衣被注意保溫,多活動,不宜久坐或久臥;忌濕冷如進冷水受涼風等。
5.2.4 赫依薩時宜增加衣被注意保溫,室內宜溫暖、安靜,忌受風著涼、激惹、聲光刺激,宜安靜休息,不宜多語多動。
5.3 情志護理
5.3.1 通過與病人溝通給予病人人文關懷和心理社會支持,消除其緊張、焦慮、恐懼情緒,保持精神愉快。
5.3.2 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與醫護人員的配合。予安慰疏導,精神轉移法,如聽音樂、交談等分散其注意力以減輕其焦慮情緒。
5.3.3 鼓勵病人談感受,傾聽他們的想法,給予安慰,正確對待疾病,使病人情緒穩定,身心處于最佳狀態接受治療及護理,以提高治療效果。
5.4 用藥觀察及護理
5.4.1 指導病人按醫囑準確按時按量服藥。蒙藥嘎日迪-13、珍寶丸為主方,珍寶丸中午服15粒,嘎日迪-13晚上臨睡前9粒。
5.4.2 赫依型薩病:用主方劑同時晚上用阿嘎如-35味3g單用或煎湯作引子送服具有鎮靜安神作用。
5.4.3 希日型薩病:服用主方劑同時晚上用希日湯3g煎湯作引子送服,具有解表發汗作用。
5.4.4 巴達干型薩病:治療方劑服用主方劑同時晚上查干湯3g煎湯作引子送服,具有清熱解表作用。
5.4.5 琪素型薩病:服用主方劑同時晚上用伊赫烏蘭-13味湯3g煎湯作引子送服,具有清熱涼血作用。
5.4.6 希日烏素型薩病:服用主方劑同時晚上壯龍-5味湯3g煎湯作引子送服,具有疏筋祛熱作用。另外,各型適當服用通拉嘎-5味,每次3g溫開水送服,能清粕糟津,助消化作用。以上藥物總的具有活血化瘀,疏通脈絡,鎮靜安神,恢復血脈功能等作用。
6.1 介紹薩病的危險因素及預防知識。
6.2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急躁惱怒、情志過激而使疾病再度復發。
6.3 生活起居有規律,避免過勞,適當休息。隨天氣變化增減衣被,注意保暖。
6.4 飲食以低鹽、低脂肪、低膽固醇食物為宜,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過飽,禁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煙酒。
6.5 指導病人進行功能鍛煉的時機、量及鍛煉方法,讓病人主動參與康復訓練,促進血液循環。
6.6 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以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過度,以免再發薩病。經常食用含纖維素多的新鮮蔬菜、水果,以潤腸通便。
7.1 積極治療原發病,按時服藥,注意血壓的變化。在天氣變化劇烈寒冷時,要注意保暖,預防血壓波動發生意外。
7.2 保持大便通暢的重要性,指導家屬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囑病人多運動,加強腹部按摩、保持排便規律,多吃水果蔬菜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7.3 保持床鋪平整、清潔、干燥、勤洗勤換,每隔兩小時翻身一次,對于長期受壓的部位加強按摩或熱敷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壓瘡的發生。
7.4 加強康復期的訓練,病情穩定后,應加強癱瘓肢體的功能鍛煉。首先從臥床期向坐位期過渡,繼而離床訓練,并進行日常生活能力訓練,針對病人具體情況,給予理療、心理治療、OT和PT、傳統蒙醫針灸、按摩、等綜合治療。
7.5 對于語言障礙的病人加強語言的恢復訓練。對待失語病人要有耐心和信心,從簡單的詞句到復雜的句子,短文等,在談話中要抓住病人想說的時候與之對話,引起他的興趣。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目的。
7.6 加強飲食的指導和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注意情緒變化,關心開導病人,保持信心樂觀態度,定期到醫院檢查,使血糖、血壓、血脂控制在正常的范圍內。
薩病一般發病后7日內病情變化較多,如能及時治療,護理措施得當,則風火平熄,病情逐漸平穩,預后較好。如逢重癥或病后護治不當,則在發病后7日內病勢惡化。在臨床護理實踐中,要通過望、聞、問、切獲取病情、個體狀況、心理、社會環境等信息。應用蒙醫飲食、起居、情志、服藥等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護理,提出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護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導,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我們運用蒙醫辨證論治方法,采用內服蒙成藥為主,結合飲食、起居、情志、服藥等辨證施護方法治療1673例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CT、MRI、DSA等現代儀器檢查確診,前后對照總結,總有效率達95%以上,我們觀察中發現在寒冷季節、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病史、糖尿病、嗜酒成癮者、年齡在51~60歲之間發病率較高,所以稱為患薩病的危險年齡段。男性多于女性,應引起高度重視。經過上述臨床實踐證實了蒙藥治療辨證施護醫治療和護理薩病具有療效可靠,蒙藥無毒副作用,病情反復性小等優點。
[1]阿古拉.蒙醫藥對“薩病”的研制概述[J].蒙醫藥 (出版社),1993,27-28.
[2]額爾敦朝魯,蒙醫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