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進萍 張彩霞 孟彤云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眼科門診,寧夏 銀川 750001
黃色瘤是脂質代謝障礙的皮膚病,好發于眼瞼稱瞼黃色瘤。好發于下瞼內側皮膚,下瞼多于上瞼,單發或多發,雙側對稱,眼瞼黃色瘤在臨床上多見于中老年婦女,以往的治療方法多采用手術治療,冷凍治療,激光治療,但復發率高,并可留有色素沉著瘢痕形成,且費用高。局部注射肝素鈉治療黃色瘤,可改善黃色瘤局部微循環,消除局部組織內脂肪顆粒,使之恢復正常皮膚。我院于2010年始應用肝素局部注射32例,57只眼,取得良好的效果,治愈率達100%,現介紹如下。
本組共32例57眼,其中男2例3眼,女30例54眼,年齡16~68歲,平均52.6歲。單眼發病7例,雙眼發病25例,4例患者為單眼多發病灶。所有患者中除4例7眼為術后復發者,其余均為首次就診患者。黃色瘤范圍最小5× 3mm,最大15×7mm,病程3~36個月,平均22.4個月。
患者治療前詢問過敏史,常規檢查血常規及凝血四項,控制血壓至正常范圍,詳細記錄瘤體位置、大小、隆起度及顏色。注射前檢查血脂,包括總膽固醇 (T-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HO)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HO)以及血小板計數和出凝血時間。血小板計數及出凝血時間正常者方可進行注射治療。用75%酒精在黃色瘤局部消毒后,用TB注射器取2500單位肝素鈉注射液0.3ml,皮內注射。注射量取決于腫瘤的大小,使全部黃色瘤輕隆起成為桔皮樣變為準。每次注射量不超過0.2m l。注射時切忌注射過深及過量以免引起出血及眼瞼水腫。每周注射1次,10次為1療程。個別未愈者可繼續重復治療。
黃色瘤顏色變淺、變平為好轉。黃色瘤消退,皮膚恢復到正常顏色為治愈。
本組32例,57處黃色瘤局部注射肝素鈉后均達到治愈標準,治愈率100%。注射1~2次后可見效,黃色瘤開始是黃色變淡,以瘤中央明顯,可逐漸呈花斑塊狀,并有色素沉著,與正常皮膚交界的黃色瘤周邊部分消退較慢,一般需治療1個療程左右,瘤體的顏色才能達到正常皮膚顏色。注射后部分病人有輕度的眼瞼水腫、皮膚輕度發紫,2~3天均可消退。黃色瘤較小的注射5次即可治愈,黃色瘤較大,或既往經過其它治療 (冷凍、激光、手術)后復發的需1~2個療程。本組32例中有2例治愈后半年復發,原部位的黃色瘤又隱約可見,顏色較淡,僅需再注射2~3次即愈。
黃色瘤實際上不是真正的腫瘤,而是類脂樣物質在皮膚組織中的沉積,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劉競等調查了1 728人,認為此病發病可能與脂肪代謝紊亂有關[1,2],可同時伴有高血脂、糖尿病、血管硬化等[2,3]。病理檢查,可見真皮中有大量黃瘤細胞和一些黃瘤巨細胞 (Touton),亦即吞噬了脂質的組織細胞,也可證實黃色瘤與脂質代謝紊亂有關。從本組化驗結果可以看出,黃色瘤的發病與LDL-CHO升高關系更為密切。在臨床上化驗LDL-CHO比T-CHO更為重要。
肝素鈉系自豬腸系膜中提取的硫酸氨基葡聚糖的鈉鹽,屬于粘多糖類物質。最早肝素來自肝臟故名為肝素,它是一種體內外抗凝劑。肝素對脂肪具有清除作用,因為肝素可促進脂蛋白酶 (或稱清除因子)的釋放[4],該酶催化與乳糜有關的甘油三酯水平,使甘油三酯水解成游離脂肪酸而進入組織,肝素可降低血粘稠度,其輕微的血管舒張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據此我們推測治療黃色瘤的機制可能系改善了黃色瘤局部的微循環,清除了局部組織內脂肪,使真皮內的黃瘤細胞脂肪得以清除,從而恢復到正常皮膚。因肝素具有抗凝作用,故病人在治療前應查血小板計數及出凝血時間。有出血疾病傾向的病人慎用。
以往對黃色瘤的治療方法多采取手術切除。瘤體較大術后有瘢痕,病人不易接受。本方法簡單、方便、療效好,不留瘢痕,病人易于接受。藥量小,對全身無毒副作用,可重復注射,值得推廣。
[1]劉競,劉玉凡,吳廣鈞.1728人中眼瞼黃色瘤調查.實用眼科雜志,1992,10(2):126.
[2]毛文書主編.眼科學.第三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54.
[3]劉家琦主編.實用眼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222.
[4]〔英〕D.R.勞倫斯,P.N.貝內特著.于毓文主譯.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