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爽杰
黑龍江省大慶市人民醫院,黑龍江 大慶 163316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一種簇集狀丘皰疹、以局部刺痛為特征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筆者自2004年起采用圍刺放血為主加艾灸治療該病,現報告如下。
120 例患者均為我科門診病例,按隨機數字法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60例中男31例,女29例,年齡19~79歲,病程3~51天;對照組60例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18~78歲,病程2~49天。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2.1 治療組
2.1.1 放血 取皰疹最疼痛點3~4處常規消毒,局部圍刺,毫針刺用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再用無菌三棱針點刺,拔罐抽出瘀血,用無菌藥棉擦拭,碘伏消毒局部。
2.1.2 艾灸 上述基礎上點燃艾條,采用懸灸法每次30min,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2 對照組 口服阿昔洛韋20mg,每日3次,7天為1療程。
3.1 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制定:①治愈:皮疹消退,臨床體征消失,疼痛消失;②好轉:皮疹消退30%以上,疼痛明顯減輕;③無效:皮疹消退不足10%,疼痛未減輕。止皰:再無新水皰出現;結痂:水皰全部干枯結痂;后遺神經痛:皮疹消失,1個月后仍有神經痛。
3.2 結果
治療組60例患者中,痊愈51例,好轉9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對照組60例患者中痊愈9例,好轉21例,無效30例,總有效率50%。兩組間療效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P<0.05),說明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帶狀皰疹在人群中感染率很高,近年來發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中醫稱“蛇串瘡”,多由于情志不遂,肝膽郁熱,經絡阻滯或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濕熱邪毒蘊結于肌膚而成。其臨床特點是發病急驟,出現大小不一的水泡,沿一側周圍神經呈帶狀分布,以肋間神經分布最多,其次為三叉神經,腰段,頸段[2]。治療不徹底可留后遺神經痛。現代醫學認為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進入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長期潛伏;當人體免疫功能下降,病毒被激發、活化,在脊髓神經后根或脊髓后角內或腦神經節內大量增殖,致使受累神經節發炎壞死,包括水腫粘連炎性細胞浸潤,軟脊膜硬脊膜外周神經也發生炎性細胞浸潤脫髓鞘和纖維化等炎癥反應[3],產生神經性疼痛,發生特有的節段性皰疹,可反復發病。
圍刺治療可直搗病灶,有效阻斷邪氣的擴散[4],而圍刺加艾灸攻補兼施,既清熱散瘀又溫經通脈,調和氣血通經達絡,扶正祛邪標本兼施。
放血不僅可以活血行氣通絡止痛清除濕熱排毒生肌,還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環增加新陳代謝,促進炎癥組織的修復,激發神經細胞釋放內啡肽,發揮類似嗎啡樣的止痛作用。
灸法治療熱癥的機理,古今醫家均有論述,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亦說:“艾火拔引郁毒,通透瘡竅,使內毒有路而外發,誠為瘡科首節第一法也。”說明灸法可引熱邪外發,使郁火內毒有路外達,具有瀉熱解毒的作用;同時艾灸具有溫經通脈的作用,能助氣血運行、消散瘀滯[5]。本項研究表明圍刺放血為主加艾灸止痛迅速,促進結痂,減少后遺神經痛,降低藥物對人體的毒副作用,療效確切,值得推廣。
[1]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68.
[2]王仁珍.帶狀皰疹455例臨床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5,19(12):730.
[3]虞先敏.針刺治療帶狀皰疹的國內文獻系統評價[J].中國針灸,2007,27(7):536.
[4]張敏.圍針加圍灸治療帶狀皰疹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7,27(2):123.
[5]宋守江.隔蒜圍灸加針刺治療帶狀皰疹66例 [J].中國針灸,2003,23(9):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