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君
(山西省原平市中醫醫院,0341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是由于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或刺激椎管及鄰近組織而致的一系列綜合征,腰痛、坐骨神經痛是其主要的臨床表現,屬中醫學“腰腿痛”范疇。近年來,筆者采用CT或MR I片定位下深刺華佗夾脊穴、背腧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937例,取得較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本組937例均為門診病人,其中男512例,女425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83歲,以25~55歲者居多;體力勞動者658例,非體力勞動者279例;有腰部外傷史者622例,受寒涼而發者10例,病因不明確者305例;病程最短者3天,最長者13年;L3~4椎間盤突出98例,L4~5椎間盤突出408例,L5~S1椎間盤突出353例,L4~5合并L5~S1椎間盤突出78例;突出型743例,膨出型140例,脫出型54例。
診斷標準[1]:①有腰部外傷史、慢性勞損或感受寒濕史,大部分患者在發病前有慢性腰痛病史;②常發生于中青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壓增加時疼痛加重;④脊柱側彎,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變部位椎旁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動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經支配區感覺過敏或遲鈍,病程長者可出現肌肉萎縮,直腿高抬試驗或加強試驗陽性,膝、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足踝趾背伸力減弱;⑥X線攝片檢查:脊柱側彎,腰椎生理前凸消失,病變椎間盤可能變窄,相鄰邊緣有骨贅增生,CT檢查可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和程度;⑦全部病例均腰椎間盤CT軸位掃描或MR I確診;⑧排除合并有嚴重的其他器質性病變或髓核突出較大引起嚴重神經功能障礙、馬尾神經受壓的病例。
針灸取突出椎體患側華佗夾脊穴、背腧穴和病變所在經絡選穴。L3~4椎間盤突出者,L4神經根受累取相應夾脊穴、氣海俞和足陽明經的足三里、豐隆;L4~5椎間盤突出者,L5神經根受累取相應夾脊穴、大腸俞和足少陽經的環跳、風市、陽陵泉、絕骨;L5~S1椎間盤突出者,S1神經根受累取相應夾脊穴、關元俞和足太陽經的秩邊、承扶、委中、承山、昆侖;單純腰痛者取相應夾脊穴和委中穴。夾脊穴和環跳、秩邊、承扶穴采用3~4寸毫針,其余均采用3寸毫針,針刺華佗夾脊穴時根據CT或MR I片測出棘突中心到側隱窩的距離(按比例尺算出實際距離,以下均算出實際距離),為進針點到棘突的距離,同時測出體表到側隱窩的深度為進針的深度;針刺背腧穴時根據CT或MRI片測出棘突中心到椎間外孔的距離為進針點到棘突的距離,同時測出體表到椎間外孔的深度為進針的深度,然后緩慢進針,先針刺華佗夾脊穴和突出部位的背腧穴,患者出現明顯的酸麻脹感,并有強烈的針感迅速傳至下肢時停止進針,再依次針刺相應的經絡腧穴,出現針感后接溫針治療儀,兩線夾分別夾在患側突出部位華佗夾脊穴、背腧穴上,采用疏密波,強度以患者能忍受為宜,并用TDP照射腰部,留針30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療效標準[1]:臨床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復原工作,能行走2cm以上。好轉: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體征無改善。
治療結果:本組937例經上述治療,臨床治愈575例(61.4%),好轉315例(33.6%),未愈47例(5.0%),總有效率為95.0%。
患者,男,45歲,2008年6月11日就診。主訴:腰痛伴左腿疼痛、麻木3年,加重半年。患者慢性腰痛12年,經常發作,3年前出現腰痛伴左下肢及小腿外側放射痛、發涼、行走困難,呈間歇性跛行,曾在多家醫院就診,接受過牽引、按摩、骶管注射等治療,效果不佳。有的醫院建議其手術治療,但本人拒絕手術。查體:痛苦病容,行動不便,站立時腰椎向右側彎,L4~5椎間盤左側壓痛明顯,坐骨神經分布區壓痛陽性,左側直腿抬高試驗(+),加強試驗(+),左側踮腳試驗(+),左側跟腱反射減弱,左臀部、大腿部及小腿部肌肉萎縮,較右腿細1.5~3cm。CT示:L4~5椎間盤突出。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經上述方法治療3個療程后患者臨床治愈,追蹤隨訪2年未見復發。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中醫學“腰痛”、“痹證”范疇。中醫學對本病早有論述,《素問·刺腰痛》篇曰:“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俯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衡絡絕,惡血歸之”,指出外傷、氣血瘀滯均可產生腰腿痛。內在因素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外在因素是負重大或快速側屈、旋轉形成纖維環破裂。根據中醫“經絡所過,主治所及,治病求于本”的論述,針刺華佗夾脊穴、背腧穴和經穴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神經根部水腫、緩解腰肌及骶棘肌的痙攣、減輕椎間隙的壓力、調整整體平衡和協調功能、促使經脈氣血運行通暢的作用。現代研究證實[2],針灸能使致痛物質——血漿游離的5-HT含量顯著下降,還可激發機體產生內源性嗎啡物質參與止痛功能而起到良好的鎮痛效果。另外,針灸的抗炎消腫作用可改善神經根周圍的微循環及淋巴循環,促進炎癥滲出物的吸收,抑制病灶血管的通透性、減輕炎癥水腫,控制病灶區的壞死組織,限制炎癥肉芽組織的生長,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減輕突出髓核的自身免疫刺激,消除炎癥對神經根和脊髓硬膜的化學刺激,減輕神經根的粘連。同時,針灸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在急性期能緩解腰部肌肉的緊張狀態,松弛或增寬椎間盤,使膨出的纖維環借椎間盤的自身負壓得以部分回納,減輕其對神經根的機械壓迫。在緩解期,針灸能提高弛緩韌帶的彈性、肌肉的興奮性,增強其修復能力。在溫針作用下,可促使局部的血管擴張及加快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增進組織的新陳代謝,促進炎癥代謝產物及水腫的吸收;同時還具有降低肌肉及結締組織的張力,緩解局部組織痙攣及減輕疼痛;可使體內的抗體和補體增加,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加強,增強抗體的免疫防御功能。因此可在短時間內收到活血化瘀、消腫消炎止痛的效果。CT片定位下深刺華佗夾脊穴、背腧穴安全可靠,不會盲目進針,不會過度深刺而影響到腹腔臟器。但是患者出現明顯的酸麻脹感,并有強烈的針感迅速傳至下肢時應停止進針,手法應輕,不可反復提插,以免損傷神經。
綜上所述,采用針灸深刺華佗夾脊穴、背腧穴與溫針結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顯著,治療時間短,能迅速恢復神經功能及緩解疼痛。具有安全、副作用少的特點,可明顯降低致殘率,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202,144.
[2]岳壽偉.腰椎間盤突出癥非手術治療.第2版.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2001:39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