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峰 王新明
(山西省陽泉市煤業集團第三醫院,045008)
顳三針療法是廣州中醫藥大學靳瑞教授總結四十多年臨床經驗而獨創的治療中風病的一種針刺療法,該法經多年臨床實踐證實療效確切,是治療中風偏癱的有效方法之一,對于偏癱伴言語不利者更為適宜。中風后遺癥是指中風急性期(腦血管意外)過后遺留半身不遂、言語不利、口眼歪斜等癥狀,常常難治不愈,甚或造成終生殘疾。臨床取穴以體針為主,觀察以顳三針為主配合體針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50例病人均為我院門診及住院患者。年齡40~70歲,均為在我院作頭顱CT確認為腦出血或腦梗死的病例;男性35例,女性15例;中醫診斷為中風,均發病1周~2個月,生命體征平穩,一般狀況穩定。
納入標準:按中風病的診斷標準確立診斷,并愿意接受針刺治療的患者。排除標準:對中臟腑或合并其他器質性病變及未能完成規定療程而中途退出者予以排除。
主穴:顳三針(位置:于偏癱對側顳部,耳尖直上2寸處為第一針,然后以第一針為中點,同一水平向前后旁開1寸為第二針和第三針)。用30號2寸毫針,針尖與頭部呈15°~30°朝下刺入,針刺深度約占針身的3/4,至局部有麻脹感或放射至整個頭部為度。每10min行針一次。虛證用平補平瀉法,實證用捻轉瀉法。
配穴:四神聰、風府、啞門、四關穴;如有言語不利加舌三針(廉泉穴前1寸為第一針,左右各旁開1寸分別為第二針和第三針);肩不能抬舉加肩三針(肩髃穴為第一針,同水平前方2寸為第二針,同水平后方2寸為第三針);上肢癱加曲池、外關、合谷;下肢癱加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
針具:毫針常規針刺,每次30min,10次為1個療程,第一療程后間隔2天,進行第二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評價治療效果。
療效標準:治愈:意識清楚,語言、肢體功能基本恢復,肌力5級,生活基本自理。顯效:意識清楚,語言肢體功能大部分恢復,肌力提高3級以上,生活需協助。好轉:自覺癥狀好轉,語言、肌力有所提高。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
治療結果:50例患者中治愈31例,顯效13例,好轉6例,無效0例。治愈率為62%,顯效率為26%,好轉率為12%。第1療程即治愈20例。
例1.患者,男,78歲,主因“左側肢體無力”入院。CT提示為基底節區大面積梗死,經西醫活血藥治療10天,未見明顯效果,要求針灸治療。查體:神志清楚,言語不利,左上肢抬舉困難,左手不能握拳,左下肢在扶持下可以邁步。針刺:顳三針、地倉、承漿、肩三針、曲池、外關、合谷、中渚、液門、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解溪、行間。經治療1個療程,患者上肢能抬舉,握力較差,能單獨行走;經治療2個療程后,患者言語清楚,不流口水,上下肢肌力達5級,左手握拳有力,能單獨行走。
例2.患者,男,54歲,主因“右側肢體軟弱無力”入院。CT確診為腦出血。經西醫治療1周后患者生命體征平穩,一般狀況可,要求針灸治療。查體:神志清楚,言語不清,右上肢肌力為0級,下肢為2級。針刺:顳三針、風府、啞門、舌三針、肩三針、曲池、外關、合谷、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解溪、行間。經1個療程治療,右側上下肢肌力均達到5級,獨立行走比較穩定。
例3.患者,女,52歲。主因“右側肢體軟弱無力”入院。CT確診為腦出血。經西醫治療1周后患者生命體征平穩,一般狀況可,要求針灸治療。查體:神志清楚,言語不清,右上肢肌力為1級,下肢為2級。針刺:顳三針、啞門、舌三針、肩三針、曲池、外關、合谷、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解溪、行間。經1個療程治療,在扶持下可以行走;治療2個療程后,患者言語清楚,不流口水,上下肢肌力達5級,右手握拳有力,能單獨行走。
應用顳三針法為主治療中風恢復期是根據傳統方法的局部、鄰近取穴與循經遠道取穴相結合的原則,通過長期實踐經驗總結而成。取穴重點在頭部顳側,因頭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皆會于頭。頭顳部因足少陽膽經在此曲折循行分布,血管神經在此也頗豐富,針刺該區顳穴有疏通經絡氣血、加強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同時又有平肝熄風、清肝膽之火、鼓舞少陽生發之機的作用。風府、啞門疏通腦絡,均為治療腦部疾患的要穴;開四關可增強平抑肝風、舒筋活絡、調整全身氣血的作用;顳三針用于治療腦部疾患與手足疾病,如中風偏癱、肢體感覺麻木障礙、運動障礙等,與神經生理、神經解剖等西醫學相結合,刺激大腦部的中央前回、中央后回與運動感覺中樞。
顳三針治療中風后遺癥的方法為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系主任靳瑞教授創立,具有安全效優、針對性強的優點,治愈率較高,可彌補體針或一般頭針療法的不足,是治療中風后遺癥較好的方法之一。本法除了能疏通經絡、活血散瘀以治療偏癱外,對中風癡呆也有一定療效,說明顳三針尚有補益腦髓、促進意識恢復的作用。
[1]彭增福 .靳三針療法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