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瓊珍 李小勤 譚 棟 韋遠必
(廣西南丹縣中醫院,547200)
尿潴留屬于中醫學“癃閉”范疇,是以排尿困難,甚者小便不通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常見病癥,常發生于臨床各科疾病中,如產后、泌尿系結石、腫瘤等。針灸治療主要對非阻塞性尿潴留有效。近幾年來我科采用針刺加艾灸治療產后尿潴留36例,均取得滿意療效,現總結如下。
本組36例均為婦產科住院患者,且均為初產婦,均已導尿1~2天,年齡最小20歲,最大30歲;順產16例,會陰側切術11例,剖腹產9例;病程多比較短,為1~2天。
1.取穴:神闕(灸)、關元(灸)、中極(灸)、足三里(雙)、委陽(雙)、三陰交(雙)。
2.方法:先用新鮮蔥白搗爛填滿神闕穴,然后用艾條行雀啄灸30 min,每日2次。關元、中極穴行溫和灸,余穴用2寸30號針直刺1~1.5寸,平補平瀉法,得氣后加脈沖電刺激15min,每日1次。大部分患者治療1次即可,部分患者治療2~4次。
經治療1次后自行排尿21例,治療2~4次后自行排尿15例,均獲痊愈,有效率100%。
患者,女,23歲,2010年11月8日住婦產科,在會陰側切術下分娩一足月男嬰。因患者精神緊張,加之體質虛弱,產后小便不能自解,小腹脹滿不適6h,因患者拒絕導尿而請我科會診。癥見精神不振,面色無華,四肢無力,少氣懶言,腹部脹痛,小腹脹滿,小便欲解而不得解,舌淡苔薄,脈細弱。辨證:患者為初產婦,精神緊張,且平素氣血虛弱,復因產后失血耗氣,氣血兩虧,中氣不足,膀胱氣化失司,傳送無力,致小便不通而為癃閉。治當溫補脾腎,益氣啟閉。艾條溫和灸神闕、關元、中極穴,每日2次,灸后患者覺有熱感入腹內,腹內烘熱而舒適。針刺委陽、足三里、三陰交穴,行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法,使針感向上傳,治療20min后,排出尿量約600 ml,但需用力方能解出。繼續按上法治療1次,小便完全自解,不再出現潴留,痊愈出院。
《素問·五臟生成》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出矣。”膀胱為貯尿之所,而決瀆之權出于三焦。尿潴留為三焦通調水道功能失常,膀胱氣化無權所致。而膀胱的氣化,又必須依賴腎陽。由于產婦平素體質虛弱,產后失血耗氣,氣血兩虧,中氣不足,腎氣虛憊,致膀胱氣化失司,傳送無力而致癃閉。針灸治療原則為溫補腎陽,補益中氣,通調水道。
艾灸神闕穴可以交通心腎,制約膀胱,且加蔥白灸有溫通上下陽氣之功。關元穴,又名丹田,為強壯保健的要穴,具有補腎陽、壯真火的作用。《類經》論關元主“諸虛百損”,嚴用和曰:“腎氣若壯,丹田(命門)火經上蒸脾土,脾土溫和,中焦自治”。而任、督、沖三脈同出胞宮,為“一源三歧”,三者與腎關系甚密,腎為先天之本,元氣之根,故灸任脈之關元穴具有振奮人身陽氣及溫調任、督、沖三脈的功能。中極為膀胱經之募穴,為任脈與足少陰腎經之交會穴,有補腎培元,通利膀胱氣機,促進氣化之功。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之交會穴,能活血通絡,疏利氣機,促進水液運行及膀胱氣化,配足三里健脾以升中氣,《靈樞·口問》篇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因而針委陽、足三里、三陰交,灸神闕、關元、中極治療本病而獲良效。此外,病程越短治愈率越高,恢復越快。本療法操作簡單,療效顯著,非常適合基層醫療保健機構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