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余 朱艷玲 張 芳 王金霞 呂玉萍
(山東省諸城中醫醫院,262200)
剖宮產術后產婦的腹脹便秘多因麻醉藥物、抗菌藥物等副作用及手術刺激引起副交感神經抑制,致使胃腸道蠕動減慢。許多剖宮產產婦由于術后切口疼痛、疲勞、麻醉等因素影響,加上早期產婦自覺無奶或奶少等主觀原因,不愿哺乳,導致乳頭刺激減少,泌乳延遲,乳房脹痛。本研究2009年5月~2012年5月對160例剖宮產術后產婦實施分組護理,觀察產婦腹脹便秘及泌乳的情況,經比較發現穴位按摩可明顯縮短排氣、排便的時間,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并使產婦術后泌乳時間提前,泌乳量增加,減輕乳房脹痛,保證了母乳喂養,報道如下。
選擇2009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行剖宮產術產婦160例,年齡23~38歲,孕1~4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80例。
對照組給予術后常規護理、乳房護理,供給營養豐富的膳食套餐。適當比例的雜糧,精細搭配,主食多樣化,并進食新鮮蔬菜及水果。實驗組除常規術后、乳房護理及供給膳食套餐外,從術后6h開始每天2次進行穴位按摩。按摩方法:產婦取仰臥位,按摩者坐在產婦側邊,采用推、拿、揉、按的方法按摩中脘、天樞、大腸俞、足三里、三陰交、膻中、乳根、中府、乳中,每個穴位按摩30s~1min,重復循環按摩3~5次,每次按摩時間為40~50min,力度以產婦有酸、麻、脹、痛的感覺為準,并讓新生兒早吸吮、勤吸吮。
評價項目與標準:觀察兩組產婦排氣與排便的時間,并進行比較。
觀察產婦泌乳始動時間,即胎兒、胎盤娩出后至乳汁首次自乳房溢出的時間,以醫務人員定時用手輕擠乳暈,見黃色或清乳汁溢出為準。
觀察兩組產婦術后第48h的乳汁分泌量。乳汁分泌量多:產婦自覺雙側乳房飽滿,24h哺乳8次以上,能滿足新生兒的需求,新生兒情緒平穩,睡眠佳;乳汁分泌量中:產婦自覺雙側乳房尚飽滿,只能滿足新生兒的部分需求,新生兒需添加配方奶,情緒尚平穩,睡眠一般;乳汁分泌量少:產婦自覺雙側乳房松弛,用手擠奶可見少許乳汁,不能滿足新生兒需求,新生兒主要靠添加配方奶,新生兒時有哭鬧,睡眠尚可。
兩組產婦術后排氣時間比較:實驗組80例,12~24h排氣47例,24~48h排氣32例,48~72h排氣1例;對照組80例,12~24h排氣2例,24~48h排氣59例,48~72h排氣19例。實驗組產婦術后最早排氣時間為12h后,98.8%在48h內排氣,平均為23.12h;對照組產婦術后最早排氣時間為24h后,最遲為72h,平均為44.18h。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兩組產婦術后排便時間比較:實驗組80例,12~24h排便9例,24~48h排便46例,48~72h排便25例;對照組80例,12~24h排便0例,24~48h排便4例,48~72h排便32例,>72h排便44例。實驗組產婦術后最早排便時間為24h內,最遲為72h內,平均40.2h;對照組產婦最早排便時間為48h內,最遲為96h內,平均61.4h。兩組排便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結果表明,實驗組比對照組的術后排氣、排便時間明顯縮短,提示產后進行穴位按摩可明顯改善產婦腹脹、便秘現象,促進腸功能的恢復。
術后泌乳始動及乳汁多少情況:實驗組80例,泌乳始動時間12h12例,24h53例,48h15例;泌乳量多61例,量中13例,量少6例。對照組80例,泌乳始動時間12h5例,24h27例,48h48例;泌乳量多18例,量中42例,量少20例。
實驗組泌乳始動時間明顯早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48h泌乳量情況顯示實驗組泌乳量明顯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由臟腑、經絡、肢體等組織器官構成,臟腑產生氣血,通過經絡來營養全身。經絡內與臟腑相連,外與穴位相通,按摩穴位正是通過按壓體表穴位,使穴位產生酸、麻、脹等經氣反應,并通過經絡傳導至臟腑,調整臟腑的病理狀態,使人體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穴位按摩通過按壓局部組織,反射性加快局部血液循環,使局部血液供應良好,從而帶來營養物質及帶走代謝產物。
產后穴位按摩把中醫學、西醫學、生物全息論等方面的理論與技術融為一體,創造性地運用特定按摩方法,刺激穴位,調節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及免疫功能,是預防治療疾病的醫療技術,是一種無放射、無創傷、無副作用的自然保健方法,既有科學性,又有實用性,功效顯著,可以解除產婦的痛苦,產婦及家屬樂于接受。實施產后穴位按摩,可促使腸道植物神經功能迅速活躍,使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明顯加快,促進消化腺分泌,增強腸蠕動和直腸張力,使腸道傳送有力,腸道蠕動節律增強,清除腸內積滯,最終達到腸道通利、氣血通暢、治療和改善腹脹便秘的目的。同時,按摩能夠疏通乳腺管,增加乳腺血液循環,促進乳汁分泌,從而改善了剖宮產術后早期由于氣血不暢、經脈受阻、乳絡不通而造成的泌乳延遲及乳量不足、乳房脹痛。因此,穴位按摩是一種值得臨床推廣的產后康復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