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慶華
(云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昆明 650224)
自2002年以來,筆者以自擬調經湯為主方加減治療月經后期60例,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60例均為門診及住院患者,排除妊娠、青春期、更年期月經后期以及子宮和卵巢器質性疾病。60例患者中年齡最小22歲,最大46歲,平均36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18個月。
臨床表現:月經周期超過35天,連續2個月經周期以上,月經量少,伴有心煩易怒,兩脅、乳房脹痛,小腹隱痛等癥。
自擬調經湯基本組成:丹參30g,桃仁15g,紅花12g,當歸20g,川芎15g,熟地黃20g,白芍15g,柴胡15g,香附15g,郁金20g,佛手15g,地龍15g,益母草15g,全蝎3g,蜈蚣3條,甘草10g。
血寒凝滯:月經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塊,小腹冷痛,喜熱喜按,得熱痛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緊。基礎方加紅參20g,桂枝15g,黃芪20g,升麻15g。
肝血虧虛:月經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無塊,頭暈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蒼白或萎黃,舌質淡紅,脈細弱。基礎方中甘草改用炙甘草20g,加紅參20g,白術10g,山藥20g,炒棗皮15g,枸杞子15g。若見潮熱盜汗,酌加地骨皮、何首烏。
肝氣郁滯:月經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或有小血塊,兩脅、乳房脹痛明顯,煩躁易怒,小腹脹痛,舌淡苔白,脈弦。基礎方加牡丹皮15g,梔子20g,茯苓25g,白術10g。若見口干苦,小便黃,舌紅苔黃,脈弦,為肝郁化熱之象,去熟地黃,加生地黃15g,炒黃芩15g,龍膽草12g。
煎服方法:以上方藥先用冷水浸泡30min后,煮沸15min,取汁600ml,分早、中、晚3次口服,2日1劑。3劑為1個療程,連服2~4個療程。服藥期間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及生冷之品。
療效標準[1]:治愈:月經周期恢復正常,維持3個月以上,伴隨癥狀消失;好轉:月經周期恢復正常,但不能維持3個月以上,伴隨癥狀減輕;未愈:月經周期未見好轉。
結果:治愈26例,好轉30例,未愈4例。總有效率93.33%。
月經后期是婦科臨床常見病。月經的產生是天癸、臟腑、氣血、經絡協調作用于子宮的生理現象。在其產生的諸多機理中,與肝、脾、腎的關系尤為密切。臟腑是氣血生化之源,所化生的氣血,除營養周身以外,則儲藏于肝,其有余部分,在女子則下注血海而為月經。若肝氣條達,則血脈流暢,經候如常;肝郁氣滯,則血行不暢,脈絡受阻,月經異常。月經的主要成分是血,而氣和血相互依存、滋生。氣血調和,則經候如常。婦女以血為主、為用,若氣機郁結,氣滯血瘀,經期必后[2]。因此,根據月經后期肝郁、血瘀之病機,自擬調經湯中選用丹參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桃紅四物湯養血、活血、逐瘀;全蝎、蜈蚣、地龍通絡止痛;柴胡、香附、郁金、佛手疏肝解郁、調經止痛、理氣和中;益母草活血調經。全方配伍,共奏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理氣和中、通絡止痛之功。使肝氣得疏,血行順暢,月經應時而至。在此基礎之上,根據兼癥及舌脈象表現,辨證加減配伍藥物,能收到較好的療效。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59-60.
[2]羅元愷.中醫婦科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