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紀全 劉桂芹
(山東省濟南市第二中醫醫院,250200)
輕中型腦外傷患者在傷后長時期存留各種主觀不適癥狀,而神經系統檢查無陽性體征,病程歷時3個月以上不愈者稱腦外傷后綜合征。主要臨床表現為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和癔病樣發作,諸如頭痛、頭暈、精神不振、乏力、耳鳴、多汗、失眠、心悸、情緒不穩、記憶力減退等,損傷早期由于有心理損害和外傷所致的顱腦及有關組織損害,從而導致某些結構功能失調。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學習,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和身心的痛苦。但目前國內外用于治療腦外傷后綜合征的藥物效果欠佳,尤其是這方面的中成藥欠缺。我們曾應用自擬方腦傷靈膠囊(當歸、川芎、牡丹皮、地龍、丹參、茯苓、竹茹、炒酸棗仁、地黃)治療腦外傷后綜合征68例,療效滿意,但在臨床實踐中仍發現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對腦傷靈的組方進行優化處理,共治療38例,結果療效提高,現介紹如下。
38例均為住院病人,男18例,女20例;18~29歲者8例,30~39歲者12例,40~49歲者15例,50歲以上者3例。
服用腦傷靈膠囊,6g,每天3次,20天為1個療程。腦傷靈的處方組成優化為:桃仁、紅花、當歸、川芎、地龍、牛膝、桔梗、枳殼、柴胡、茯苓、竹茹、炒酸棗仁、地黃、赤芍、甘草。
療效標準:所有病例以頭痛、頭暈、惡心、記憶力減退等癥狀消失、能夠恢復正常工作為治愈標準。
結果:20例患者服藥20天痊愈,17例患者服藥40天痊愈,1例患者服藥40天后僅遺留輕度頭暈癥狀,總有效率100%,治愈率97.34%。
腦海震損,瘀血滯留。腦外傷后的病人都有血瘀的情況,產生癥狀的主要病機是瘀戀腦絡,未得清徹,傷后瘀阻,氣血難以上注以致腦失所養,髓??仗摗!把獮闅庵?,氣為血之帥”,血瘀則氣滯,氣滯血瘀謂之不通,“不通則痛”,故病人皆有頭痛,且頭痛常系腦外傷后綜合征的主癥,故治療必須活血,但活血必須辨血之虛實寒熱。外傷后的血瘀均為實證,故組方中活血藥的比例宜大,因此我們在原方中加進了桃仁、紅花;外傷后的血瘀往往兼有血虛,尤其外傷后病癥拖延較久的病人,病久則虛,心失所養,難主神明或氣血虧虛,故病人頭暈、精神不振、乏力、耳鳴、多汗、失眠心悸、情緒不穩、記憶力減退等,故應輔以養血;瘀血可因寒而凝,也可因熱而結,但一般受“血得熱而行,得寒而凝”的傳統理論的影響,世人多以溫通之法組方用藥,效果不佳。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觸診病人頭部受傷局部比未受傷處的熱感明顯,并發現腦外傷后綜合征患者幾乎全部是頭部喜冷惡熱,癥狀也每因遇熱而發或加重,遇冷則緩解,用涼血活血效果奇佳,用溫通之法則無效或效不佳,甚至有些癥狀反而加重。事實上,有些病人心里熱身外涼,或晚發陣熱,雙眼黯黑,舌質暗紅或見瘀點,脈弦澀,因此在腦外傷后綜合征患者的辨證中是有虛實寒熱夾雜的,是熱中帶寒,實中兼虛,且熱多于寒,實多于虛,所以方中多為寒涼之藥,使處方的藥性偏涼。有些病人神情抑郁寡歡,情緒低落或急躁,無故愛生氣,此乃肝氣郁結之證,是血瘀的表現,不可以氣治之,否則難以奏效,因此原方中加柴胡等以疏肝解郁。臨床實踐中還發現絕大多數病人食欲不振,相當一部分有惡心、嘔吐的癥狀,這可能與局部腦水腫有關,治療上可加利水消腫的藥物。多數病人有失眠、健忘的癥狀,宜加用安心益智的藥物。因此腦外傷后綜合征病人的臨床辨證為血瘀血虛,且寒熱虛實夾雜,治療的原則是涼血活血,輔以養血、安神益智,佐以滲濕利水之藥。根據上述理論分析,我們自擬了腦傷靈方,方中桃仁破血行滯而潤燥,紅花活血祛瘀以止痛,為君藥。赤芍、川芎助君藥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經、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為臣藥。地黃、當歸清熱活血、養血益陰;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升降有序,行氣理滯;柴胡疏肝解郁、升達清陽,與桔梗、枳殼同用,尤善理氣行滯,使氣行則血行;地龍性喜竄,善通絡,有清熱平肝、熄風止痙、利尿通絡除痹的功效;茯苓、竹茹滲濕利水,減輕腦水腫;炒酸棗仁平肝理氣,溫中利濕,有養肝寧心、安神益智之功效,以上均為佐藥。桔梗能載藥上行,甘草能調和諸藥,共為使藥。該方活血與行氣相伍,祛瘀與養血同施,且升降兼顧,達到了既行血分瘀滯,又解氣分郁結;活血而不耗血,行氣又無傷陰;既能升達清陽,又可降泄下行,使氣血和調。所治之癥病機為瘀血內停與肝氣郁結之氣滯有關,所選藥物多歸心、肝經,方中歸心經的藥物有桃仁、紅花、地黃、川芎、甘草、當歸等,歸肝經的藥有桃仁、紅花、地黃、牛膝、川芎、赤芍、當歸、柴胡、地龍等,引經藥桔梗引藥上行,歸肺經,引藥直達病所。方中赤芍、枳殼、地黃、柴胡、地龍藥性寒涼,使該方藥性偏涼正合病人喜冷惡熱、癥狀每因遇熱而發或加重、遇冷則緩解之證,實為涼血活血、祛瘀通絡之良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