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秀平
(山西省昔陽縣人民醫院,045300)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胃或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導致食管黏膜充血、水腫、糜爛或潰瘍等炎癥性病變,常引起燒心、泛酸、胸骨后疼痛或吞咽困難等癥狀,是消化系統常見疾病之一。據文獻報道,其發病率高達12%[1]。本病發病率高,病程纏綿,治療棘手,且易發生多種并發癥,已成為近年來醫學界的研究熱點。中醫藥對該病的治療不僅能改善癥狀,而且能延緩并發癥的發生及降低復發率,顯示出一定的優勢,茲就其論治思路作一淺析。
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病基礎是脾胃失和,氣機上逆。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本病的發病機理在于抗反流的防御機制下降和反流物對食管黏膜的攻擊增強所致,主要由食管下括約肌松弛、胃排空遲緩等食管胃動力異常引起。中醫學屬“吞酸”、“食管癉”、“噎嗝”、“胃痛”等范疇,其中“食管癉”這個病名基本上反映了該病的臨床特點。就臟腑而言,本病與肝、脾、肺有關,雖病位在食管,然其根本發病基礎在中焦脾胃。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主升,胃主降,升降相因,氣機調暢,則胃食管動力正常。誠如葉天士所言:“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一旦飲食失節,饑飽無度,損傷脾胃;或憂思惱怒,肝氣郁結,橫犯脾胃;或肺失肅降,痰隨氣逆,影響脾胃,皆可使脾胃升降失和,氣機凝滯,脾氣不升,氣血生化乏源,則管約無力,造成食道下括約肌松弛,胃氣不降,氣逆于上,則胃排空遲緩,二者相互作用導致胃內容物反流,而成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噯氣、反食、嘈雜等癥相繼而生。
反流性食管炎的病理關鍵是熱痰酸瘀,阻絡傷膜。現代醫學認為,反流性食管炎的病理在于胃酸、胃蛋白酶損傷食管黏膜引起充血、水腫、糜爛等炎性改變,嚴重者整個上皮層均可脫落,黏膜糜爛后可發生纖維化。中醫學認為,胃者五臟之本,胃氣的和降通順、胃酸的正常分泌與五臟密切相關,而又以肝脾肺為主。脾胃互為表里,主氣機升降;肺主宣發肅降,協助脾胃升降;肝主疏泄,調控胃酸分泌。肝失疏泄,氣郁化火;脾失健運,內生痰濕;肺失宣降,津聚為痰,痰熱之邪橫逆犯胃,致胃酸分泌增多,隨胃氣上逆侵及食管,阻塞脈絡,損傷黏膜,血瘀肉腐,則胸骨后疼痛、燒心、泛酸諸癥油然而生。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療大法是和胃降逆,清熱制酸。現代醫學對于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療多從改善胃動力和抗胃酸分泌著手,但效果尚不統一。由上論及,胃氣上逆、熱瘀酸返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共同病機,因而對該病的治療思路當雙管齊下,既要針對發病基礎,又要顧及其病理關鍵,以和胃降逆、清熱制酸之法貫穿治療始終。和胃降逆多選用旋覆花、代赭石、厚樸、香附、香櫞、佛手等,清熱制酸多選用黃連、蒲公英、瓜蔞、瓦楞子、海螵蛸、蘆根等,并酌情選用半夏、陳皮、茯苓等化痰之品和丹參、蒲黃、五靈脂等化瘀之品。
筆者依據此治療大法,擬四合抑返湯治療反流性食管炎取得較好臨床效果,該方由旋復代赭湯、左金丸、小陷胸湯和烏貝散化裁而成,藥物組成為:旋覆花、代赭石、半夏、枳實、蒲公英、黃連、吳茱萸、厚樸、瓜蔞、三七、海螵蛸、浙貝母等。方中旋覆花、代赭石降氣消痰,重鎮降逆;枳實、厚樸和胃理氣;半夏、瓜蔞寬胸化痰;黃連、蒲公英既能清瀉肝火,又可清瀉胃熱,少佐辛熱之吳茱萸疏肝理氣解郁,佐制黃連之寒;三七活血斂瘡生肌;海螵蛸、浙貝母制酸和胃止痛。諸藥合用,辛開苦降,清溫并用,肝胃同治,氣血兼顧,瀉火而不涼致遏,降逆而不致火郁,相輔相成,共奏和胃降逆、清熱制酸、斂瘡生肌、通絡止痛之功,使清可升,濁可降,火可清,瘀可化,燒心、噯氣、反胃、疼痛諸癥可除,食管反流可制。據現代藥理研究,其作用機理在于提高食管下端括約肌張力,改善食管內pH值,促進食管蠕動,減少食管反流次數,抑制胃酸分泌,增加胃排空,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炎癥反應,促進損傷組織修復等[2,3]。
[1]唐麗明,魏愛勤,曹麗霞,等.中醫藥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研究進展.江蘇中醫藥,2009,41(2):78.
[2]龐崇祥,李德平.中西醫結合治療反流性食管炎臨床觀察.河北中醫,2010,32(5):709.
[3]侯延平,鐘文英,郭玉青,等.疏肝健脾方治療反流性食管炎臨床療效觀察.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8,16(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