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業進 孫永強 周世恒
(山東省章丘市中醫醫院,250200)
髕骨關節軟骨癥又稱髕骨關節骨性關節炎,是骨關節病中發病率較高的疾病之一。病狀加重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勞動。目前,西醫多主張人工關節置換。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鉆孔減壓配合中藥外敷治療髕骨關節軟骨癥105個患膝,78例病人,27例病人行雙膝治療,療效滿意,現總結報道如下。
本組78例,男21例,女57例;27例為雙膝發病,男9例,女18例。年齡最小27歲,最大43歲,平均33.8歲。左膝42例,右膝63例。病史最短11個月,最長4年,平均2.29年。其他職業3例。11例患膝輕度腫脹,其他無腫脹。X線片檢查,70例膝關節無改變,余見髕骨關節面軟骨下骨質致密、不光滑,MRI檢查可發現髕骨軟骨的剝脫和潰瘍區。無關節內游離體存在,5例有創傷性關節炎表現。
診斷標準:一般癥狀:最主要的癥狀為髕后疼痛,在活動或半蹲位出現,初期為酸乏不適,以后發展為持續或進行性的酸痛。往往在開始活動時疼痛明顯,活動后減輕,活動結束或休息時疼痛又加重。這種疼痛有時很有特色,在上下樓梯,尤其在下樓或下坡時酸痛明顯。經常有膝蓋打軟的主訴。體征方面主要有以下特點:①髕骨磨壓痛:多為陽性,出現率幾乎100%。②推髕抗阻痛:亦為陽性,將髕骨向遠端推擠,同時股四頭肌收縮,髕下出現酸痛為陽性。③單腿半蹲試驗:多為陽性,該征是髕骨最顯著而又有診斷價值的體征之一。④股四頭肌萎縮:多較明顯,尤其以內側頭更為顯著。⑤髕周指壓痛:髕骨并發周圍軟組織炎癥時用食指指甲叩刮髕周可以出現疼痛。⑥髕后捻發音:髕骨軟剝脫之后,髕軟骨面不平整,膝關節運動時髕后可捫及粗糙的捻發音。這種捻發音的特點是在膝關節活動到某一固定角度時出現,多次重復不變,為粗糙不平的軟骨摩擦所致。捻發音出現的機會不多,但不少作者認為髕后某一固定角度出現的粗糙捻發音對診斷有意義。
其他輔助檢查:攝普通X線平片對診斷無太大意義。但選擇拍攝不同屈膝角度的髕骨軸位片,可觀察髕骨形態、髕骨軟骨下骨的硬化程度、髕骨邊緣骨質增生、髕骨關節面粗糙不平、軟骨下骨硬化、髕骨關節間隙變窄等改變。MRI檢查可發現髕骨軟骨的剝脫和潰瘍區。髕骨軟骨部分變形變薄并見局灶性低信號,髕骨見長T1、長T2信號,骨髓水腫,髕骨關節面下見局灶性更長T1、更長T2信號,囊變灶及局灶性低信號,骨質硬化,雙膝關節間隙無明顯變窄,雙膝內外側半月板未見明顯異常信號,雙膝關節少量液體,雙膝內外側副韌帶、前后交叉韌帶連續性完整,信號無明顯異常。
1.手術方法:手術按常規無菌手術操作,仰臥位,患膝墊高屈膝30°,常規消毒,鋪無菌巾,術者戴無菌手套,局麻,選用3.5mm克氏針用骨鉆內、外緣,且前、后中點位選擇4~6點平行于髕骨關節面,用不同的方法鉆孔,鉆孔深度以鉆透對側骨皮質為宜。再同法于股內側髁略偏前近關節軟骨髕面平行鉆2~3個孔,以鉆透外側髁骨皮質為宜。術畢常規消毒,無菌包扎,忌加壓。術后即常規活動。口服消炎藥物預防針孔感染,服用5天;口服復方丹參片活血化瘀,預防針孔凝血,每次3片,每日3次,服用10天。
2.中藥外敷:藥物組成:桃仁、紅花各80g,當歸、自然銅、生川烏頭、生草烏頭、甘草各50g,馬錢子30g,生姜10片。制法:用高度白酒(或50%酒精)浸泡10天,過濾用液,術前即制成備用。用法:取6~8層紗布,約15cm×15cm浸濕藥液,以濕為度,敷于髕前及髕彎,每日2h,如應用幾日無不良反應可漸延長至3~4h,最多每日6h。如出現皮膚癢、紅,有皮疹,則停用。每次熱敷后自己揉搓患膝10~15min,10天為1個療程,連用3~5個療程,每療程間隔5天。
療效評定標準[1]:優:膝部疼痛消失,上下樓疼痛消失,膝部關節活動正常;良:膝部偶有疼痛,上下樓疼痛明顯減輕,膝部關節活動基本正常;有效:膝部疼痛減輕,膝部關節活動改善;無效:2個療程后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變。
本組78例,105例患膝,中藥外敷平均治療4.2個療程。術后隨訪最長2年,最短10個月,平均1.3年。依據術后隨訪資料表明,術后未出現關節血腫,僅出現2例關節積液,抽液加壓包扎后消退。按上述標準評定,結果優46例,占59.0%;良24例,占30.8%;有效5例,占6.4%;無效3例,占3.9%。優良率達89.7%。
髕骨關節軟骨癥多發生于中老年,女性多于男性,體型肥胖者易發,中年人中則運動員多發,國內有報道其發病率達膝部病變的36.2%[2]。成年人關節軟骨癥變首先發生表淺層退變,肉眼見局灶軟骨變軟,表面粗糙,進一步出現微小的裂縫、碎裂、軟骨變薄,晚期軟骨剝脫、軟骨下骨質暴露、增生、硬化伴囊腫形成。MRI無創傷性,能清楚顯示關節軟骨形態和信號改變。
本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臨床上存在外傷原因、年齡因素、營養障礙學、軟骨溶解學等各種學說[3]。目前西醫多認為病因為血液循環失衡、骨內壓增高引起臨床癥狀。導致疼痛、腿軟等癥狀的病因有三:①軟骨軟化刺激了邊緣處所附著的滑膜產生炎癥。②軟骨邊緣代償性增生,骨化形成骨贅,造成刺激。③軟骨下骨板硬化,彈性喪失,應力改變[4]。中醫認為此病癥是由于關節勞損或感受風寒濕邪引起的氣血凝滯、經絡痹阻不通所致。我們采用鉆孔減壓有效改善骨內微循環,降低骨內壓,改善軟骨營養,從而改善癥狀。中藥外敷,通過皮膚作用于關節。方中桃仁、紅花、當歸活血化瘀;生川烏頭、生草烏頭、生姜祛風寒濕痹,溫經通絡止痛;馬錢子、自然銅散瘀通絡止痛;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諸藥合用,共達活血散寒、溫經通絡、祛風除濕、舒筋止痛之功效。鉆孔減壓及中藥外敷兩者共有,能有效促進髕骨軟骨面及股骨髁間髕骨滑車溝軟骨面的功能恢復,有效改善臨床癥狀。鉆孔時選用克氏針而不選用鉆頭,鉆頭易導致軟組織損傷,克氏針不宜過細,過細易早期凝血,阻塞不通。鉆孔掌握方向,避免損傷周圍血管、神經,以鉆過骨皮質為宜。術后勿繃帶加壓,避免針孔凝血。服用復方丹參片也能有效改善微循環。本法操作簡單,無需住院,病人經濟負擔輕,臨床療效可靠,值得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95-98.
[2]周紅羽,張連仁,黃曹.手法和關節內透針治療髕骨軟化癥.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5,13(1):27.
[3]王亦璁 .膝關節外科的基礎和臨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309.
[4]吳林生 .觸按叩聽診斷髕骨軟化癥.中國骨傷,2001,13(7):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