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京明 孫國慶
(中國民間中醫醫院研究開發協會保健研究院,北京100005)
經絡系統是針灸學的理論基礎。《靈樞·經脈》篇指出:“經脈者,決生死,處百病,解虛實,不可不通。”足以說明經絡在辨證診斷、治療以及針灸、推拿、按摩過程中的重要性。辨證循經取穴是根據“經脈所通,主治所及”的原則將經絡系統學說運用于臨床治療,現將辨證循經取穴方法介紹如下。
辨證循經取穴:在人體某個臟腑發生病變時,選取病變的本經穴位進行辨證治療的一種方法。
1.人體十四經脈穴位均有所屬病證,均有主治的基本規律性,這是古人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作出的總結。如:手厥陰心包經經穴均可治療心胃疾病等,手少陰心經經穴可治療心及神志等疾病;手太陰肺經經穴可治療肺、咽喉、便秘等疾病,手陽明大腸經經穴可治療后頭、肩胛病、神志病等;足陽明胃經經穴可治療前頭痛,口、齒、咽喉病,胃腸病,中風等;足少陽膽經經穴可治療偏頭痛、耳病、肝病及腸胃消化等疾病;足太陽膀胱經經穴可治療后頭痛、腰背痛及便秘等;足太陰脾經經穴可治療脾胃疾病及婦科等疾病;足厥陰肝經經穴可治療肝病;足少陰腎經經穴可治療腎、肺及咽喉疼痛等疾病;任督二脈一行于身前,一行于背后,統管人體之陰陽。任脈為陰,可治療太陰、厥陰、少陰之病癥。督脈為陽,可治療太陽、陽明之病癥。按照上述規律辨證選取一定的穴位就可通過用藥、針灸、推拿調理氣血陰陽,治療相應的經脈病變。
2.辨證循經取穴治療本經病變根據具體情況可分為近端取穴及遠端取穴。一般規律是每個經穴均可治療穴位部位的病變,而位于四肢肘膝以下的穴位則可治療四肢較遠處的臟腑、軀干部的病變,而軀干部位的穴位則很少用于四肢遠端的病變。對于膝肘以下穴位的選用可以概括為“越近越近,越遠越遠”,即胸腹腰背之病以近肘膝之下的經穴為先,頭面五官之患尤以取手足部經穴為先。如以頭痛為例,人體的多條經脈循行于頭部,故需要看頭痛的具體部位屬于哪條經脈所通過,然后選取相應經脈之經穴進行診斷治療。前頭痛可取陽明經脈的頭部穴及遠道的合谷、內庭穴,因陽明經脈循行于人體之前面。偏頭痛,或兩側頭痛可取少陽經之率谷、絲竹空及遠道之中渚、足臨泣穴等,因少陽經循行于人體之兩側。后頭痛可取太陽經的玉枕穴及遠道的后溪、昆侖穴等。足厥陰經脈與任、督二脈交匯于巔,頭頂痛可取百會、神庭、太陽、大陵等穴。
再如失眠癥原因很多,由于精神刺激而引起的屬于心神不安,取心經神門穴。怒氣傷肝所致的失眠,取肝經的行間穴。憂思傷脾所致的失眠取脾經的三陰交穴。悲哀傷肺所致的失眠,取肺經的列缺穴。驚恐受寒或房勞傷腎所致的失眠,取腎經的太溪穴。再配相應輔穴均可收到滿意的效果。
按時循經取穴,是以一天中的十二時辰與十二經脈氣血流注相配合,子時注膽,丑時注肝,寅時注肺,卯時注大腸,辰時注胃等。當某經發生病變時,即可在其相應的時辰內取本經五輸穴并按照“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原則進行辨證治療。如寅時氣血流注于肺經,其肺經有病變可在寅時取肺經的尺澤、太淵穴,因肺經屬金,尺澤屬水,為金之子,而太淵屬土,為金之母,宜瀉水穴尺澤,補土穴太淵等,以此法類推。
表里循經取穴,十二經脈的表里關系與其相應臟腑的表里關系是一致的,每條經脈均與絡脈表里相同,當表里兩經同時發病時,與原發病所在經的原穴為主,再以相表里經的絡穴為輔進行治療,如陽明腑實,便秘不通,導致肺氣不降,胸悶氣逆,可取大腸經原穴合谷配肺經絡穴列缺等,皆屬表里經脈取穴之法,其中辨證循經取穴也包括同名經取穴、多經取穴等。所以在臨床中必須牢記八綱辨證,認清病理,辨證循經取穴。在臨床上有一些疾病較為復雜,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臨床治療中多學習,多實踐,多掌握,多求證,以達到精益求精。